關宏宇
摘 要:作為小學生初學日記的教學案例,《日記兩則》既有夯實基礎知識,實現情感熏陶的基本任務,又有吸收新文體,掌握新技能的突破性要求?!度沼泝蓜t》的課堂教學以識字教學、文本解讀和拓展延伸三大板塊為主體,本文在分析解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從教學機智與心得體會,教學思考與改進方向,傳統模式與探索創(chuàng)新三大方面進行反思,以教學實踐為前提,通過反思課堂教學,促進教師成長。
關鍵詞:《日記兩則》;課堂教學;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006-02
《日記兩則》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文章是小學生學習日記具有教育意義與啟發(fā)作用的典型案例。此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課文選取的兩則日記以“夢”為線索貫穿始終,相互照應。將兩則小日記合并為一篇課文的目的是把一件事表達清楚,敘述完整,給人以整體感。本課教學以“由部分到整體”為教學思路,從基礎字詞到文本解讀,由部分理解到整體把握,用兩課時的教學時間,逐步完成教學任務。針對《日記兩則》的教學實踐,本文從課堂教學與教學反思兩大方面進行總結思考:
一、課堂教學
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教學設計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時,不容忽視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下面以識字教學、文本解讀以及拓展延伸三大板塊為例,進行思考與解讀。
1、識字教學,激發(fā)興趣。
識字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不容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基礎,更是學好其他學科、獲取更多知識的基石。針對本課生字多、多生字的現象,筆者秉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這樣一個系統性原則進行識字教學。由生字認讀到生詞解讀,由字詞回歸句子,最終落實到課文進行重點解讀。生字是教學的重點,在生字教學中,我采用學生領讀、全班齊讀、教師指正帶讀、開火車連讀等方式進行,并通過“摘蘋果”的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生字識記的效果,最終通過讀句子將生字、詞語回歸文本,明確詞語意義,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會應用。
2、文本解讀,情境交融。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本的教育意義對于文本解讀至關重要。本文寫作的明線為小作者的“夢”,暗線則是小作者的感情變化,通過小作者“高興(期望)——不高興(失望)——高興(理解)”的感情變化深入理解文章“關愛他人”的主題思想。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此處設計了更具直觀感受的面部表情圖片來代替生硬的文字板書,將作者的感情變化用實實在在的可視圖片展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
此篇課文兩則日記聯系緊密,不可分割。因此,在課文教學中也秉著統一性、整體性的原則。通過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設計進行文本解讀:“我做了什么夢?我夢想成真了嗎?我又做了個什么夢,與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在問題解讀中加深對“一定”、“迫不及待”、“就是沒有”等重點詞語的理解,進而感受小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在學生把握課文感情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小組賽讀的形式,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再讀課文,加深個人感受。
3、拓展延伸,學會應用。
此課的文體形式為日記,日記的寫作訓練對于小學生培養(yǎng)寫作能力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教學之初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本課的形式,讓學生模仿課文格式寫當天的具體情況,并總結概括出日記的特殊寫作格式:日期、星期與天氣情況。教師在教學總結時引導學生學記日記,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進而讓學生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生活這個大環(huán)境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及時總結教學經驗與教訓,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以本課為例,下面從教學機智與心得體會、教學思考與改進方向以及傳統模式與探索創(chuàng)新三方面進行反思。
1、教學機智與心得體會。
教學過程中偶然事件時時在發(fā)生,刻刻在上演,在小組賽讀的過程中,班級中一個有“強迫癥”傾向的孩子開展了自己的手工業(yè),我在巡視過程中成功繳獲紙折的愛心一枚。為了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喚醒孩子重回課堂,我并沒有選擇當堂批評。相反,我對他的心靈手巧表示佩服,并聯系本課主題,以愛心作結,感謝他的勞動成果給老師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了富有意義的教具。實踐證明:保護比批評更能有效地喚醒孩子!
2、教學思考與改進方向。
教學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并總結,明確教學中的得與失,思索教學的改進方向。針對本課教學實踐,總結如下:
(1)豐富教學方法,實現多元教學
在識字教學中,本課選擇的是部件識字與字族識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本課共八個需要會寫的生字:“份”、“粉”、“昨”、“晴”、“姑”、“娘”、“妹”和“讀”,它們之間彼此聯系,形成體系。在教學中,我們不僅應該從字音、字形與字義的聯系出發(fā),更應該滲透文化內涵,對于“亻”、“米”、“日”、“女”與“讠”等部首進行字源分析,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實現知識積累與文化熏陶的和諧統一。
在詞語教學時,本課選擇了按詞語在文中排列的順序依次誦讀,這雖有助于學生連貫性思維和記憶,但整體模塊顯得有些死板,不夠靈活。因此應依據教學情況,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適當放寬形式,進行選讀、抽查提問、挑戰(zhàn)讀……設計多元化的識字游戲促進學生學習,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知識,在快樂不斷成長。
(2)關注學生學情,力求分層教育
教師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是目標,達到教學效果是根本。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著注重教學效果的考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差別的問題設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獲。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適當放慢教學速度,穩(wěn)進求實,夯實基礎。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孩子是他們的第一標簽,學生是他們的第二身份。在教學中應恰當使用教學語言,讓語言規(guī)范化、通俗化、適齡化,必要時甚至可以使用兒童化的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教學中避免使用晦澀難懂、讓學生一頭霧水的語句。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學中應該多觀察,勤巡視,及時進行有效提醒。教學中要善于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fā)學生走進課堂的興趣,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關注學生成長,成就有效課堂,力求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3)提升自身素質,規(guī)范教學指導
板書在教學中具有提示、示范、總結的作用,對于板書,教師在精心設計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板書的規(guī)范、美觀。對于剛剛學字不久的孩子而言,書寫示范尤為關鍵。美觀、邏輯清晰而富有新意的板書對教學具有錦上添花之效。
對低年級的學生,書寫指導十分重要,讓學生認識、分析、理解、衍生生字是教師每課必須進行的基礎指導。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學會利用多種識字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字形的細微變化,進行示范指導,促使學生的書寫規(guī)范化。
3、傳統模式與探索創(chuàng)新
記日記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即日記的格式:日期、星期、天氣狀況。三者與文章課題書寫位置相同,寫在正中間,需要注意的是日期、星期、天氣狀況之間需要空兩個字符進行間隔。本課的課題為《日記兩則》,在傳統的模式中,日記不寫題目,然而將兩則內容相關的日記作為一個整體形成文章,便賦予它一個標題,這也是本文區(qū)別于傳統日記模式的關鍵。
在寫作中,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情,明確日記的主題,人們開始給日記加標題,此類以網絡日志為典型代表。有標題的日記能生動有效地記錄生活,凸顯寫作主題;沒有標題的日記遵循了傳統格式的要求,形式規(guī)范。然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應該要求學生一板一眼地套用傳統格式,還是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形式創(chuàng)新?就本課而言,層層遞進,穩(wěn)進求實不失為教學要義。教師以引導學生明確文體規(guī)范為基礎,拓展延伸、探索創(chuàng)新為導向,在學生掌握日記的基本格式的前提下,鼓勵學生進行日記作文的創(chuàng)作。
教學是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過程,作為教師就要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通過教與學的相互促進不斷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教學反思功不可沒。無論是教學或是生活,都能讓我們在反思中進步,在進步中成長!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課程教材研發(fā)中心.語文(二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
[2] 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課程教材研發(fā)中心. 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