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芳 姜瀟 史競男
故宮,對于游客,這是人生必去景點;對于歷史迷,這是無數(shù)大事發(fā)生所在;對于古建愛好和研究者,這是東方皇家建筑巔峰;收藏玩家、攝影愛好者、穿越電視劇迷,以及每天數(shù)萬來自全球的游客……都能在這里找到或驚鴻一瞥的欣喜,或難以割舍的情愫。
一條中軸線縱貫。金色琉璃瓦頂下、朱紅高墻內(nèi),圈住的是有形的宮闕亭臺,播散的是無形的歷史氤氳。
歷史地看,故宮正走向自己生命的第六個百年。
2015年10月10日,這座曾經(jīng)的皇家禁地脫身而成的博物院整整90歲。
物與宮
一殿一房,一磚一瓦,600年歲月凝固下故宮獨特的歷史精神氣質(zhì)。
到故宮,無人會不去參觀太和殿——紫禁城的核心。但少有人知這座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漢白玉三臺上的宏大宮殿獨一無二的標志,只是屋頂上一個小小的脊獸。獸名“行什”,猴面人像,背生雙翼,手持一柄金剛寶杵。
“宮殿垂脊獸的裝飾有著嚴格等級區(qū)分。中國所有古建筑中惟有太和殿這一處屋頂上出現(xiàn)了10個脊獸。寓意是皇權(quán)至高無上,連最大數(shù)字九都不足以表達其尊貴?!惫蕦m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子林說。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建成。龍椅上的第一位“天子”,是明成祖朱棣,最后一位,是清遜帝溥儀。近600年間,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這里居住,統(tǒng)治著整個中國。
紫禁城之所謂“紫”不是顏色,而是對應(yīng)著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天帝的居所稱作紫宮,紫禁城則被視作紫微垣在人間的投影,是天子的居所。
由是,這座恢弘宮殿內(nèi)的一磚一瓦,都將皇權(quán)、禮制的語言鑄造其中,堪稱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形態(tài)最完備的空間表達。
除去太和殿那個特殊的10,9在故宮幾乎觸目可見。
故宮最多的就是房子。其中,公認奢中最美、美中最精的是“倦勤齋”。這里是乾隆頤養(yǎng)天年之處,由皇帝本人親自設(shè)計,內(nèi)部裝飾并不金碧輝煌,大量使用了竹制品。南方的竹制裝修在干燥的北方常常離縫走樣,倦勤齋的竹子卻經(jīng)年累月的牢固。奧秘就在于外面裹著一層竹簧,里面的木胎卻是皇家專用的金絲楠木。
皇帝的品位要靠工匠們的好手藝才能實現(xiàn)。2002年,倦勤齋修復工程啟動,這項耗時六年完成的工作,大量時間耗費在了尋找失傳的工藝上?!拔覀儽閷ぶ袊旁诎不諠撋秸业胶?00多年前一樣的造紙技術(shù);在江蘇南京找到幾近失傳的云錦技術(shù);在浙江東陽尋覓到了世代相傳的竹編工藝等等?!惫蕦m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靜樓說。
中國竹工藝大師何福禮至今仍記得為了鉆研失傳的“翻簧”工藝,他每天凌晨起床研究,直到深夜才休息?!爸窕梢浕料窦堃粯颖。⒛芟癫家粯釉谄鸱欢ò纪共黄降哪镜駡D案上進行鑲貼。竹子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外,越軟化竹子的纖維就越少,可太脆了也不行……我這才終于知道了老祖宗的工藝有多么了得?!焙胃6Y說。
紫禁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智慧的結(jié)晶,多少無名英雄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項,《明史》中就記錄下入山伐木者“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說,可見傷亡率之高。然而,即使是故宮的奠基人蒯祥那樣的代表人物,官至工部侍郎,其生平事跡,《明史》也并未列傳,僅散見于其他史志。
不知道故宮還有多少有形的器物,凝聚著先人無形的智慧。遺憾的是,除了已經(jīng)成為世界記憶名錄的“樣式雷”建筑圖檔,多少能工巧匠,他們的創(chuàng)造、他們的名字都永遠被封存在故宮的屋邊瓦角。
人與宮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清末代皇帝溥儀倉皇出宮,留下一座他無法搬走的恢弘宮殿。
1959年底,當結(jié)束10年牢獄的溥儀重回故宮,與昔日的殘敗景象截然不同,他也為到處煥然一新的面貌感到“驚異”?!霸谟▓@里,我看到那些在陽光下嬉戲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我嗅到了古柏噴放出來的青春的香氣,感到了這里的陽光也比從前明亮了?!彼踔粮锌骸拔蚁嘈殴蕦m也獲得了新生?!?/p>
雕欄玉砌猶在,恍如一場大夢?!叭缃窕乜催@種交集,其所濃縮的風云激蕩亦足以折射出悲欣交集的家國命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向斯說。
一直對中國文化心馳神往的泰戈爾游覽故宮后,在御花園內(nèi)與時年18歲的清遜帝溥儀進行了短暫會面。泰戈爾沒有想到的是,他號召中國人要珍惜自己民族優(yōu)美而高尚的文化遺產(chǎn),卻因與皇帝的會面被斥為復古、頌古屢遭非議。
而當侵略者的鐵騎踏上國土,故宮更加命運多舛,甚至兩度面臨被拍賣的危機。
“兩次阻止故宮與文物的滅頂之災(zāi),故宮博物院的首任院長易培基功不可沒。然而即使是他,在那個亂世之中也未能逃脫被誣陷盜取故宮寶物,最終郁郁而終?!敝袊诙v史檔案館史料編輯處長孫秋浦說。
“這里深不可測,了解的越多越覺得無知。”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說。
如今的紫禁城內(nèi),自明朝就延續(xù)下來的“部門”大概只有一個“貓兒房”。這個部門負責掌管故宮的“宮貓”。
白天它們裝作互不認識,瞇著眼睛蜷在墻角曬太陽。一到晚上,2000多只“大內(nèi)御貓”會如文官武官按不同品階各司其職,有的上朝商議國事,有的貓當御醫(yī)、御廚……如今,這群喵星人的形象已經(jīng)印在書包、手機殼、T恤上,曝光率不輸Hello Kitty。
設(shè)計“大內(nèi)御貓”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是10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新媒體人。1983年出生的莊穎是故宮系列APP產(chǎn)品線主要負責人,“我們所在部門叫故宮資料信息部。擱在古代,類似于管理各種檔案、實錄和畫像的內(nèi)閣大庫?!鼻f穎說,她現(xiàn)在常跟人自我介紹“我在故宮當差”。
院與宮
2015年的9月,故宮博物院院慶90周年的重量級首展——“石渠寶笈特展”開展,近300件絕世珍品,吸引世人目光。清晨,紅色的宮門剛一打開,文質(zhì)彬彬的觀眾們便發(fā)足狂奔,跑進展廳,然后趴在《清明上河圖》的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觀看?,F(xiàn)場工作人員不斷提醒,隊伍才緩步前移。
90年前也有“故宮跑”。
1925年10月10日的上午,紫禁城的大門第一次向公眾打開,在3000多名社會名流的見證下,城門上掛起“故宮博物院”匾額。當天的北京城堪稱“萬人空巷”,“人們無不向此同一目的涌進故宮,一窺此數(shù)千年神秘的蘊藏”。據(jù)故宮的老人回憶,在閉館后撿拾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筐。
從“宮”變成“院”,從皇家禁地變成公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始終與國家命運和民族存亡休戚與共。
“九一八”事變后,為保護文化遺產(chǎn)安全,故宮博物院決定精選數(shù)十萬件珍貴文物,開始南遷。綿延十余年,地迤數(shù)萬里,輾轉(zhuǎn)顛沛,艱苦卓絕。
南遷的歷程,也給故宮帶來了至今未能復原的重大影響。1948年,國民黨政府又下令精選部分文物跨海運臺,并于1965年在臺北建館貯藏。從此,故宮文物隔海相望,兩地分離。
令人驚嘆的是,戰(zhàn)火中的故宮文物卻基本無損,中華文明的重要瑰寶得以保存,更創(chuàng)造了二戰(zhàn)中人類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奇跡。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故宮博物院,開啟了面向大眾的博物館的全面建設(shè)。門窗蒙塵,荒草萋萋,歷經(jīng)戰(zhàn)火的故宮博物院一片破敗景象,據(jù)說光是堆在各處的垃圾,就清理出25萬立方米,又從內(nèi)金水河中清理出5000立方米淤泥……
春夏交替,秋去冬來,故宮博物院也與新中國一起,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故宮是有生命的,因為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fā)展才有持久的影響力,只有傳播才有廣泛的影響力;只有有影響力,國之強大才有持續(xù)的力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