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培 陳家愉
【摘 要】貴州省六盤水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都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山歌在長期的文化演變中呈現出多元性、交融性等基本特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山歌文化的保護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旨在使六盤水民間山歌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六盤水;民間山歌;藝術特色;傳承研究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70-02
六盤水民間山歌是六盤水人民心靈感情的流露,是人們在改造自然活動中,產生的一種文化產物。六盤水民間山歌是云貴高原文化的積淀,有著明顯的地方性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六盤水苗族人民喜愛歌舞, “三月三”是苗族的山歌節(jié),到處可見男女對唱山歌的情景,他們歌頌愛情,歌唱生活。其次是地域性。民歌的區(qū)域性彰顯了民歌在不同地區(qū)的藝術特色。受地形的影響,六盤水民歌山歌各具特色。最后,山歌演唱的地點或者場合有特定的規(guī)定。不能在家里面演唱,并且只是年齡相仿或者是同輩才可以對山歌,不同輩分的是不能對對子的;山歌演唱的時間、方式和內容是很講究的。
一、六盤水民間山歌的產生的文化背景
任何一種民俗文化都有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淵源。六盤水民間山歌之所以能形成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文化類型,有以下原因:
(一)民族歷史文化悠久。六盤水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是在各民族歷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經過多民族的傳承發(fā)展,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流傳至今。六盤水幾乎全部屬于古夜郎轄地,有著豐富燦爛而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
(二)農耕文化的積淀。六盤水的農耕文化是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文明社會。耕種的過程中催生了多種多樣的民歌。三線建設啟動以后,工業(yè)文明的崛起,也鑄就了六盤水人民自強不息的“三線精神”。但對六盤水影響最深的還是千年農耕文化。
二、六盤水山歌的社會功能
山歌作為民間文化藝術是經過歷史的積淀保存下來的,是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需求有益的非物質文化成果,能引導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遠影響。
(一)情感寄托。六盤水地處云貴高原,山區(qū)丘陵地帶較為復雜,人民耕種較為辛苦,就會以唱山歌的方式來抒發(fā)感情。
1.表達男女戀情。六盤水民歌中,大多表現為對自由美好愛情的追求,六盤水民間稱這種唱法叫“對子歌”,內容主要以談戀愛到結婚過程中各階段男女雙方的情感、心態(tài)為題材,演唱者主要是未婚青年男女,主要表達了青年男女對自己愛情的追求;或者是男女雙方“對對子”,用比較委婉的方式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愛慕之情,直接的方式可能會遭到對方的拒絕,選擇山歌這種方式更容易表達和訴說。
2.表現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在六盤水山歌中,有很多歌頌生活、政府和具有教育意義的歌,比如《唱支山歌給黨聽》,簡單的歌詞,既唱出了現實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也教育了人們不要忘記黨的恩情,要努力報答黨恩,也就是沒有共產黨沒有人們的辛福生活。
(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六盤水市各族人民有著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特點,在實踐中創(chuàng)作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歌,具有教育意義。盤縣、水城的少數民族流傳著很多成套的規(guī)勸歌謠,它們在加強人們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功能。
六盤水山歌作為民俗文化,在社會教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可以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倡導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比如:《敬老歌》“老來難,老來難,勸君莫把老人嫌……耳聾難與人說話,差七差八惹人嫌……兒孫兒媳個個嫌對老人,莫要嫌,人生那能永少年?尊敬老人美其傳?!本褪窃诟嬖V人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老。以及要抵制不良愛好的規(guī)勸歌曲,如《戒賭歌》“勸君莫賭博,一能敗家產,二能耗時間,三能費精力……十能觸法律賭博”,用很直白的語言,告訴人們要有良好的興趣愛好。
三、六盤水民間山歌的藝術特色
(一)運用比喻,比興,夸張,對比等手法。在六盤水山歌中,比喻、夸張、托物起興等手法很明顯。在男女對唱的情歌中,通常是先言他物,再說要說的事,或者是對對方的容貌、打扮等外表進行一番刻畫和描述。比如:“妹是后院一棵花,花開多了葉子喳。千朵萬朵哥不愛,只愛幺妹這朵花?!本桶雅奖扔鞒梢欢涿利惖幕?,進行一番的刻畫后再引到男女的感情之事來。又如:“郎是東海一條龍,妹是田邊一只鳳。鳳在田邊龍在海,只要間歇能相逢。”把情郎比作東海的龍,情妹比作田邊的鳳,表示龍鳳呈祥的含義,詞語和語法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高度,巧妙的比喻和擬人使山歌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六盤水人民從生活中直接用比興,比如:“刺梨好吃刺又多,核桃好吃兩層殼,石榴好吃難吐籽,只有櫻桃味道合……”這首山歌的特點在于選擇的比興意象直接是從生活中尋找的,一首山歌用四種果子起興,用一系列的否定,用吃來區(qū)別其他的意象,又比喻你才是我意中人的主題。[1]
六盤水山歌中,比興、夸張與對比等手法經常結合使用,比如:“田邊耕來地邊耕,美貌十分得人驚,走近水邊照人影,蝦公老蟹也挨驚。多少活的想死了,多少死的想還魂。”這是盤縣普古、淤泥地方的彝族山歌,首先由實到虛,再先敘后比,通過“蝦公老蟹也挨驚”的想象夸張,用“多少活的想死了,多少死的想還魂”的夸張手法形成對比,突顯美貌十分的主題,而比興則從側面入手,大膽夸張用“活,死”兩個意象進行對比,使主題更形象生動。
(二)大量方言的運用,抒發(fā)了內心感情也貼近生活,并有教育意義。山歌首先由于產生于山野之地,且許多歌手又是不識字的人,歌詞就顯得粗獷豪放,明白易懂,俗語、方言大量進入創(chuàng)作應用,增添了許多地域色彩。雖然這些色彩由其本身固有的因素造成,但也形成了山歌與其他文學樣式根本性的區(qū)別,沒有了華麗的外衣,而是一切皆從感情的需要進行表達,比如:“老者樂得胡子落。姑媽送到院壩邊,依依不舍把手牽?!边@里的“老者”與“院壩”都是方言,“老者”本是“老年人”的意思,若換成其它詞語就會有失色彩,不能表達人們極其強烈的情感,也不能把活生生的畫面展現在面前。又如:“十七十八正當時,妹拿架子郎來遲;如果二人瞎賭氣,到頭自討苦頭吃?!薄爸灰「缒P我,搭伙唱來搭伙玩?!薄凹茏印?、“瞎賭氣”、“自討苦頭”、“搭伙”都是非常典型性的方言,通俗易懂,接地氣,唱起來的時候,人們都容易接受、理解。endprint
(三)即興表演,比較隨意。六盤水山歌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按所在場景和情感需要,現編現唱。六盤水山歌一般都是在山上唱,青年男女在山上對歌時就有可能以對歌定終身。
四、六盤水民間山歌的文化傳承研究
六盤水民間山歌地域文化的發(fā)掘,可以為六盤水的旅游開發(fā)打造文化名片,在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把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有效結合起來。六盤水至消夏文化節(jié)舉辦以來,每一年都在利用地方的風俗文化進行打造,以“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旅游精品文化活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地方民族文化發(fā)展遇到的很多突出的問題,為此,我們應該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去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
(一)加強六盤水民間山歌教育文化傳承。“文化傳承,就是要不同的人產生認同感。由于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中存在不同民族、語言、環(huán)境和職業(yè)的差異,會造成區(qū)域內整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困難和障礙?!盵2]
教育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教育手段能夠有效的對六盤水民歌進行交流與整合,可以實現對民歌山歌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地方的高等院校要能夠實現地方民歌的本土化教育,六盤水師范學院藝術系可以開設相應的民間音樂教育的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對六盤水民歌的興趣,讓學生感悟其藝術魅力和價值。
(二)加大對六盤水民間藝人培養(yǎng)的力度。在民歌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為民間藝人提供一個能夠展現自身技藝和相互交流的平臺,同時也需要加大對他們的培養(yǎng)力度,提高傳承者的學習能力與傳承能力。積極地進行采集錄音,了解六盤水山歌的現狀,為后期的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
隨著大量農村青年走進城市,這些原來在鄉(xiāng)土上唱著民歌的年輕人,逐漸對自己的民間音樂失去了興趣,缺乏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傳承人斷層的現狀,要求有關部門應盡快落實傳承人的各項保護措施,完善保護機制。
(三)促進六盤水地區(qū)民間山歌文化團體的建設。根據六盤水山歌的發(fā)展情況,積極地對山歌進行有針對性的收集,選取優(yōu)秀的民間山歌進行整理,交由當地的藝術團體中進行練習,保證他們能夠熟練的掌握民間山歌。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六盤水民間山歌的發(fā)展和地方藝術團體的發(fā)展,也為更大面積的傳播和影響打下了基礎。
(四)加強非物質文化申遺工作。六盤水市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項,[3]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六盤水市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基礎,必須加強對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各級部門加大力度發(fā)掘、整理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同時利用山歌元素打造原生態(tài)歌曲,挖掘山歌中的雅的一面,摒棄其俗的一面,實現雅俗共賞。
(五)利用現代媒體加強宣傳與保護。六盤水市相關部門可以借助媒體的影響力,組織各種形式的演出,借著消夏文化節(jié)傳播有地域特色的民間山歌,擴大六盤水民間山歌的對外輻射力度,從地方走向全國。
長遠來看,山歌應當在發(fā)展中保護,在保存它自身優(yōu)點和汲取其他文化優(yōu)點的過程中加以保護?!傲P水民歌正保存著六盤水精神的一部分,隨著時光的推移,將更加顯現她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4]
參考文獻:
[1]汪龍舞.六盤水民歌中的比興藝術探微[J].六盤水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16(4):36.
[2]中國涼都文化產業(yè)[J].六盤水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心,2015,2(5):22.
[3]中國涼都文化產業(yè)[J].六盤水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心,2015,3(6):40.
[4]張文.六盤水民歌的文化內涵[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8(4):11.
作者簡介:
康 培(1994-),男,漢族,貴州水城人,本科,六盤水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陳家愉(1994-),男,漢族,貴州貴陽人,六盤水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基金項目:2014年貴州省教育廳項目“六盤水民間山歌藝術特色與文化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1410977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