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語言學(xué)分析對翻譯碩士(MTI)典籍英譯課的啟示——以寓言《畫蛇添足》的英譯為例
馮麗霞
( 廣西師范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摘要:以黃國文教授為代表的中國功能語言學(xué)者從功能途徑對翻譯語篇進行功能研究,其方法相對于其他學(xué)派的途徑而言可操作性和可借鑒性強。本文以MTI典籍英譯課上的寓言《畫蛇添足》英譯為例,在翻譯前引導(dǎo)學(xué)生運用“翻譯文本質(zhì)量評估模式”對兩則名家譯文進行功能分析和對比,目標(biāo)有二:一是為翻譯選擇和評論提供客觀依據(jù),讓翻譯學(xué)習(xí)者對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形成細致入微的認識;二是驗證功能分析途徑在翻譯課上的實用性及局限。
關(guān)鍵詞:功能語言學(xué);《畫蛇添足》;寓言;英譯
中圖分類號:G642
收稿日期:2015-06-21
作者簡介:馮麗霞(1982-),女,湖北大冶人,廣西師范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講師。
一、引言
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吳青老師指出,不論是在我國還是西方,都存在翻譯理論教學(xué)與翻譯實踐嚴(yán)重脫節(jié)的事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未能讓學(xué)習(xí)者真正感受到理論的啟發(fā)作用。(吳青,2012)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dāng)今翻譯理論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一些非應(yīng)用性理論,不少學(xué)習(xí)者一方面忙于囫圇吞棗,另一方面正如吳青老師所言,很難感受到它們對翻譯實踐的真正啟發(fā)作用。于是,有些理論淪為不少人文章中的“帽子”,除了裝點以外,并無其他作用。同時,筆者在MTI翻譯實踐課中發(fā)現(xiàn):第一,真正能將古今中外各門各派翻譯主張和翻譯理論爛熟于心并能融會貫通,最終能做到如美國蒙特雷高級翻譯學(xué)院葉子南老師所說的theorizing without theories的理想翻譯教師十分難得;第二,作為未來譯者的翻譯學(xué)習(xí)者,在學(xué)習(xí)階段的翻譯練習(xí)實踐中,應(yīng)該以求“信”為主,對翻譯語篇各個層面的考慮都應(yīng)該力求嚴(yán)謹(jǐn)、細致;第三,以黃國文、張美芳老師等為代表的翻譯功能途徑研究者從理論和實證上為廣大翻譯研究者和實踐者開辟了一條較為新穎的路子,對于翻譯學(xué)習(xí)者來說,它既擺脫了從前譯論經(jīng)驗隨想式的分析和評論,又比文化派的理論來得切實可用。鑒于此,筆者借MTI典籍英譯課翻譯寓言《畫蛇添足》之際,在翻譯之前,引導(dǎo)學(xué)生一起運用司顯柱先生的“翻譯文本質(zhì)量評估模式”(司顯柱,2007:138)對這則經(jīng)典中國寓言的兩則名家英譯文進行功能分析和對比。
二、“翻譯文本質(zhì)量評估模式”簡介
司顯柱先生在其《功能語言學(xué)與翻譯研究——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建構(gòu)》一書中,以功能語言學(xué)理論為基礎(chǔ),綜合考慮諸多影響翻譯的因素,初步建構(gòu)了“翻譯文本質(zhì)量評估模式”(具體圖示見該書138頁),并在書中隨后章節(jié)就三種類型的語篇即信息類、表情類和感染類語篇選取代表性文本進行該模式的實證研究。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理論,一個語篇包含三大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該模式在考慮譯文與原文功能對等時,“只需設(shè)定概念與人際功能兩個參數(shù)”,因為語篇功能只是輔助前兩種功能的。(司顯柱,2007:135)在具體評估時,該模式從語域分析入手,在微觀上分析統(tǒng)計譯文在這兩大功能上對原文的偏離情況,再從語篇整體出發(fā),綜合考慮譯入語特征、譯入語社會文化等因素,對偏離做價值判斷。
必須指出的是,司顯柱先生的老師黃國文先生2006年已經(jīng)在其著作《翻譯研究的語言學(xué)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xué)分析》中,結(jié)合中國古詩詞英譯,對譯本做了頗具開拓性的功能語言學(xué)探索,給廣大翻譯研究者和學(xué)習(xí)者帶來較大啟發(fā)。
三、對寓言《畫蛇添足》的語域分析
寓言即寓意于言,屬于文學(xué)體裁敘事語篇,因其常含有一定寓意,具有教育意義,所以其語篇類型兼具表達和感染功能。這類文體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諷刺、勸說、引導(dǎo)世人,在語言特征上表現(xiàn)為簡潔精煉、簡單有趣、敘事生動、易于理解。(付江濤,白丹丹,2010)
《畫蛇添足》是一篇經(jīng)典的中國寓言,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中的《昭陽為楚伐魏》,其中主要講述的是楚國將軍昭陽打敗魏國后欲攻打齊國,陳軫借用《畫蛇添足》這則寓言將其勸退的故事。就這則寓言語場而言,它講述的主要內(nèi)容是一名楚國人祭完祖后,賞賜給他的舍人一卮酒,舍人畫蛇贏酒,然而最先畫完的人拿到酒后還要給蛇添足,最終與這卮酒失之交臂。這則故事傳達的寓意是要告訴人們不要自作聰明、做事多此一舉,否則將會事與愿違。從語言的“經(jīng)驗功能”上看,全篇過程類型分布如下:
表1 《畫蛇添足》正文過程類型分析
具體情況是:
第一段:1E+5M+ 1V+ 2R
楚有祠者E,賜其舍人卮酒M。舍人相謂曰V:“數(shù)人飲之M不足R,一人飲之M有余R。請畫地為蛇M,先成者飲酒M。”
第二段:4R+ 7M+ 2V
一人蛇先成R,引酒且飲之M,乃左手持卮M,右手畫蛇M,曰V:“吾能為之足M!”未成R,一人之蛇成R,奪取卮M,曰V:“蛇固無足R,子安能為之足M?”遂飲其酒M。
第三段:1M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M。
根據(jù)上述分析,原文物質(zhì)過程共13個,占總數(shù)的56.52%,為改語篇的主導(dǎo)過程。其次是關(guān)系過程,占26.09%。
從語旨上看,參與者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可以說其參與者是陳軫和楚國大將昭陽,若作為經(jīng)典寓言,就是作者和讀者,寓言的讀者通常為青少年;第二個層面是故事內(nèi)部的參與者,主要有楚國祠者及其舍人,其中涉及到祠者與舍人的關(guān)系、舍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尤其是先畫好蛇的那位舍人和在他之后畫好的那位舍人之間。就語氣而言,通篇陳述句居多,文中有能愿動詞。
從語式上看,這則寓言為古文言,文中有少量對話,用詞及句子結(jié)構(gòu)都比較簡單,全文淺顯易懂。
四、《畫蛇添足》英譯難點探討
在翻譯《畫蛇添足》之前,筆者和學(xué)生一起進行過討論。雖然原文在古文言文中已經(jīng)屬于相當(dāng)簡單明了的類型,但若轉(zhuǎn)換成英文,仍存在不少難點,以下列出討論中大家集中關(guān)心的幾個問題:
1.“畫蛇添足”的“足”是feet還是legs?
2.“祠者”是“祭祖”還是“拜神”?若兩者皆可,翻譯將如何處理?
3.“舍人”是“門客(食客)”還是“家人(家仆)”?
4.“卮酒”的“卮”在英語里沒有直接對應(yīng)的詞,用什么詞替代?古時中國人祭祀一般用白酒,這里用wine,liquor,spirit,還是alcohol?
5.“相謂曰”與后面直接引語的銜接處理。這里的直接引語既不是一個人說的話, 也不可能是舍人們異口同聲講出來的。
6.“吾能為之足”,“能”是指“能夠”還是指“有時間”?
帶著這些翻譯疑難點,我們接著結(jié)合兩個名家英譯本做功能分析和對比。
五、《畫蛇添足》兩個英譯本的功能分析及對比
《畫蛇添足》的英譯文在馮慶華(2002)的《實用翻譯教程》增訂本中就有六種,本文將選取廣受推崇的錢歌川譯本(后簡稱錢譯文)和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其他人等譯本(后簡稱楊戴等譯文),主要參照司顯柱的“翻譯文本質(zhì)量評估模式”做功能分析和對比。
1.概念意義分析及對比
總的來看,兩個英譯本和原文所表達的信息是一致的。原文中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及其寓意基本上都在譯文中得到體現(xiàn)。為省篇幅起見,兩譯文的過程類情況為:譯文皆以物質(zhì)過程為主;言語過程基本一一對應(yīng)。但根據(jù)之前班級討論提出的翻譯難點,我們著重分析探討下幾點:
表2 《畫蛇添足》英譯難點及兩種譯文
根據(jù)上面列表,我們逐條做如下分析和探討:
(1)“畫蛇添足”的“足”如果簡單查漢英詞典,則既可以為foot,又可以為leg,但foot和leg的區(qū)別其實比較明顯,根據(jù)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學(xué)習(xí)詞典上面對foot的解釋是:Your feet are the parts of your body that are at the ends of your legs, and that you stand on. (http://www.iciba.com/foot)顯然,foot為leg下端的那部分,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現(xiàn)代漢語中“腳”和“腿”的關(guān)系。雖然在古文言中,“足”可以兩者兼指,但英譯時還是要加以區(qū)分。畫蛇添足不可能只添加leg的一部分,故在這個地方,我們以為楊戴等譯文legs比較準(zhǔn)確。
再看“畫蛇添足”的英譯文,錢譯文為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
楊戴等譯文為Drawing a Snake with Legs,譯回來分別是“在畫蛇的時候給它添上足”和“畫一條有足的蛇”。按照原文故事情節(jié),“畫蛇添足”應(yīng)該是指蛇畫好了之后又要去給它添上足,并非一開始就想好要畫一條有足之蛇,所以從這個層面來看,在直譯的標(biāo)題中楊立義先生的Supplying Feet to a Painted Snake(馮慶華,2002)相比之下信息傳達較為貼切,錢譯文和楊戴等譯文都有所偏離。
(2)“楚有祠者”中的“祠”原文詞義模糊,既可以指“祭過祖先”,又可以指“祭過神”,在英譯的時候,錢譯文取“祭過祖先”之義,所以譯為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楊戴等譯文則以模糊對模糊,巧妙地使用了 held a sacrifice,讓原文信息得到了充分的保留。
(3)“舍人”,根據(jù)在線《漢典》(http://www.zdic.net/c/d/142/312111.htm)上的解釋,舍人所指有三,再根據(jù)《畫蛇添足》所出時間,選擇第二個解釋:“戰(zhàn)國及漢初王公貴人私門之官”,即門客。這個詞屬于中國文化詞,在英語沒有直接對應(yīng),喬車潔玲將其譯為the gentlemen who worked for him,算是比較貼切的釋義,錢譯成retainer, 楊戴等譯成steward。根據(jù)商務(wù)印書館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錢取了retainer第三個意思,即古英語中的servant之義,特別指“服務(wù)多年的仆人”,而steward相對符合的其中一個意思是“(受雇管理他人財產(chǎn)的)管理員,管家”。這兩個詞相對于原文概念意義都不可避免有所丟失。
(4)“卮酒”意為“一卮酒”,“卮”是中國古時一種容量“四升”的盛酒器皿,圓形。維基百科上有關(guān)中國“升”的換算列表如下:
表3 中國古代量器文物(引自維基百科
顯然,中國古時的“升”不同于今,通過換算,我們一方面能明白為什么下文說“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確定譯文中“卮”要用多大的容器來對應(yīng)才比較符合邏輯,“遂飲其酒”是不是拿過“酒杯”“一干而凈”?
“卮酒”錢譯文為a pot of wine,楊戴等譯文為the goblet of sacrificial wine。首先要指出,wine多指葡萄酒或果酒,而中國人祭祀多用白酒,這里兩個譯文都統(tǒng)一歸化譯為wine。其次,“卮”錢用pot取代,楊戴等用goblet ,goblet是高腳酒杯,容量上顯然不能和“卮”對應(yīng),也影響全文邏輯,所以這里相比之下,pot較為合適。另外,錢用不定冠詞a,楊戴等用定冠詞the,并且還在wine前面加上sacrificial一詞,意思賜給舍人的就是這杯祭祀用酒,雖然這種理解也有可能,但是相比之下,錢譯文較好地保留了各種理解的可能性,略勝一籌。
(5)“舍人相謂曰”后面接直接引語的處理。直接引語即別人的原話,原句用引號標(biāo)出,按照常理,說話人一般是某個人,若是多個人,可能的情況是異口同聲地說出某句話。這里直接引語前面的“舍人相謂曰”已經(jīng)說明此話不是某一個人所講。錢譯文用One of the retainers said顯然是為了譯文合理性自己做了再創(chuàng)造,并在直接引語中加入“ I suggest, therefore,...”;楊戴等直接用said the stewards根據(jù)上述邏輯略顯牽強。當(dāng)然也有譯者為避免這種矛盾干脆將直接引語變成間接引語,但相比之下,喬車潔玲用They discussed among themselves既保留了直接引語,又成功化解了上述矛盾,很見功夫。
(6)“吾能為之足”的兩個譯文分別為I can add feet to it 和I am adding some legs,兩者都沒有像某些譯文那樣過度解釋譯成“我還有時間……”,不過楊戴等譯文譯成“我在給它添足”概念意義也有所偏離。
2.人際意義的分析及對比
總的來看,錢譯文和楊戴等譯文在人際意義上和原文明顯不對應(yīng)的地方如表4、表5所示:
表4 錢譯文人際意義偏離
六、兩個英譯本整體翻譯質(zhì)量評價與翻譯啟示
綜合上述分析,上述兩個譯本在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上都各有得失。在諸如“卮”、“舍人”等中國文化詞的概念意義的傳達上,兩者都作歸化處理,不得已而丟失部分原文信息。但因為《畫蛇添足》是一篇寓言,其文本不但具表達性,還具有感染性。若要譯文讀者做出類似反應(yīng),譯文語篇就要遷就目標(biāo)語的形式規(guī)范和文體慣例。(司顯柱,2007:124)所以采取歸化的方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時,“偏離”也有正偏離和負偏離之分。出于語篇整體意義和功能需要在小句中對概念或人際意義做出的調(diào)整,是有正面作用的,反之,有害于譯文整體質(zhì)量的偏離為負面的偏離。(司顯柱,2007:154-5)相比之下,雖然楊戴等譯文在一些細微處的概念意義傳達上略勝錢譯,比如legs 對feet,held a sacrifice對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等;但本文人際意義較為明顯,所以在分析時,人際意義的偏離情況對于譯文的質(zhì)量影響更大,結(jié)合人際意義的偏離情況整體來看,錢譯文的正偏離居多,而楊戴等譯文則稍遜一籌。
表5 楊戴等譯文人際意義偏離
根據(jù)難點討論和譯文分析,翻譯學(xué)習(xí)者得到如下啟示:
1.在翻譯練習(xí)中,翻譯之前除了要了解文章相關(guān)背景知識外,還要明確該語篇類型及其語域。不少學(xué)習(xí)者坦言,之前動手翻譯前,很少系統(tǒng)地考慮語篇體裁、語言特點以及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這樣細致入微的關(guān)系。
2.語篇的功能類型很大程度上影響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學(xué)習(xí)者們之前大多知道不同翻譯策略下的譯文會在目標(biāo)語文化中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但不太明白語篇的功能類型是怎樣影響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
3.通過對前人譯本進行語篇功能分析和對比,能夠有層次、有條理、有依據(jù)地梳理譯文得失,從而在自己動手翻譯時,做到有目的、有依據(jù)地選擇,對前人譯文批判性地參考借鑒。
七、總結(jié)
對于仍然以求“信”為主的MTI翻譯實踐課,尤其是中國典籍英譯課,功能語言學(xué)分析途徑具有相當(dāng)獨特的優(yōu)勢,通過學(xué)習(xí)和使用,學(xué)習(xí)者們切實明白了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關(guān)系的非隨意性,為自己的翻譯實踐和評論找到了一份切實可行的借鑒思路和依據(jù)。當(dāng)然,與此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些難點:一是漢語語句關(guān)系過程有些難以確定,尤其是一些中國典籍文本中的語句,在語內(nèi)翻譯階段其句讀、解釋上尚存多種可能;二是譯文句子關(guān)系過程不一定都要和原文對應(yīng),所以通篇的原文和譯文的關(guān)系過程分析和統(tǒng)計是否有必要縮減為主要關(guān)系過程分析和統(tǒng)計;三是這種模式對語篇的要求,較長的語篇很顯然分析起來耗時耗力,所以它比較適合簡短的語篇;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要發(fā)現(xiàn)前人譯文尤其是名家譯文在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上的偏離,對于很多翻譯學(xué)習(xí)者而言,在能力上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
附錄:《畫蛇添足》的兩個譯本:
(1)錢譯文: 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 gave his retainers a pot of wine. One of the retainers said: “It’s insufficient for all of us, but too much for one of us. I suggest, therefore, that we draw snakes on the ground, and the one who first finishes drawing the snake will win the pot of wine.” When one retainer had completed his drawing, he took the pot to drink. As he held it in his left hand, he continued to draw the snake with his right hand, saying: “I can add feet to it.” While he was adding feet to his snake, another man who had then drawn his snake snatched the pot from his hand, protesting: “No snake has feet. How can you add feet to it?” Then he drank the wine. The man who added feet to the snake lost his prize at last.
(2)楊戴等譯文:
Drawing a Snake with Legs
In the state of Chu, a man who had held a sacrifice gave the goblet of sacrificial wine to his stewards. "This is not enough for us all," said the stewards, "but more than enough for one. Let's draw snakes on the ground, and the one who finishes first can have the wine." The man who finished first picked up the goblet, but holding it in his left hand went on drawing with his right. "I am adding some legs," he said. Before he finished the legs, though, another steward completed his drawing and took the goblet from him. "A snake has no legs," said this last. "Why should you add legs?" So he drained the wine instead. And the one who had drawn the legs had nothing to drink.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增訂版[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付江濤,白丹丹.從功能語言學(xué)角度分析伊索寓言的語篇特征[J].重慶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13):124-8.
[3]何三寧.翻譯多元論實證分析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8.
[4]胡壯麟.語言學(xué)教程(修訂版)[C].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
[5]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xué)探索——古詩詞英譯本的語言學(xué)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6]商務(wù)印書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Z].2002.
[7]司顯柱.功能語言學(xué)與翻譯研究——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建構(gòu)[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
[8]王宏印.中國文化典籍英譯[C].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
[9]吳青.本科翻譯專業(yè)課堂中的理論訓(xùn)練——一門外語專業(yè)課的行動研究個案報告[J].中國翻譯,2012,(5):37-43.
[10]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責(zé)任編輯:張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