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應當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特點,以此來豐富教學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體的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多元化語文教學 興趣 形象 直觀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幫助學生學習其他學科;語文也是一門社會學科,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中學語文教學通過對語文的分析研究,幫助學生建立起評價生活,認識社會的標準,從而運用這些方法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大多數(shù)語文課堂是枯燥乏味的,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要轉變觀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明確老師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單純的灌輸。
要想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要明確課堂不再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那么簡單了。多媒體教室中的電腦、投影儀、幻燈機、錄音機、電視機等等,會給學生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上的盛宴。將過去單調(diào)乏味的課堂教學轉變?yōu)樨S富多彩的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有助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一、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語文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策略?,F(xiàn)在的學生都對計算機網(wǎng)絡充滿了無限興趣,如果將其感興趣的東西融入到教學中來,勢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改變了之前的純口頭上的講解,傳統(tǒng)的教學是教師講授,學生憑借自己的認知來進行想象,學生得不到深刻的體驗的,也就漸漸得失去了興趣。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了封閉式的教學狀態(tài),以其鮮明的直觀形象,加深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以其多變的手段,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使教學變難為易,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春》的教學中,選取了大量的圖片作為素材,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鮮活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春風圖以及賞春圖,比起單純地在文本上講授春天的景象要更容易讓學生理解,使學生直觀的感受春天,在視覺上是一種超脫文本的沖擊。再比如說課文《丑小鴨》,本身是一篇童話,單純地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不能從根本上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而學習童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最佳途徑之一。播放《丑小鴨》的動畫片,介紹安徒生的生平,使學生自己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體會其將丑小鴨的一生比作自己的人生寫照。講解《皇帝的新裝》時,將沒穿衣服的皇帝圖片或者動畫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學生都會哄然大笑,這樣會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是一種視覺上的沖擊,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是學生對學習更加感興趣,而且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想到皇帝的無知與愚昧。比起單一的文本上的朗讀,直觀的三維體驗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
多元化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不至于枯燥乏味。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會,并進而創(chuàng)造。
二、形象具體,直觀教學
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可以可創(chuàng)設情景、直觀形象,表現(xiàn)力和可控性強,絢麗的色彩,迷人的畫面,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初中語文教學里的說明文教學包含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種。想要講解這兩種說明文,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會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這樣能夠加大知識的接受量,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而眾所周知缺乏實物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之一。教學中我們將現(xiàn)代媒體與固有的教學結合起來,便會產(chǎn)生“互補”效應。比如《故宮博物院》這一課,對于沒有去過故宮的學生來說,要理解起來著實很困難。但是要是能夠去現(xiàn)場參觀,自然會對里邊的布局以及細微的建筑特色有直觀的感受。當然由于各方面的條件限制,組織學生去故宮不是很現(xiàn)實,但是可以為學生播放故宮的紀錄片,通過講解和畫面感,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地感覺,而事理性說明文可以做些實驗來加強理解認知。
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塊是情感教學,不管是喜怒哀樂還是思鄉(xiāng)愛國,任何一種情感的體驗靠嘴說都不如多方位的感覺刺激。比如說在教授《黃河頌》的時候,在播放歌曲的同時展示黃河氣勢磅礴的畫面,讓學生在聽覺、視覺全方位的體驗黃河作為中國母親河的堅強與偉大。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產(chǎn)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比起干巴巴的朗讀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突破難點,加強記憶
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可以看作衡量一節(jié)課上得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教師在備課、上課中能否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jù)。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可以借助圖形和動畫,變抽象為具體,可以更好地講解重點和難點,順利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中的圖片、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學生的感知,特別是生動多變的畫面,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增強了教學內(nèi)容的形象性,使學生耳、目、口、心各種感官得以激發(fā),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長征》這首七律詩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紅軍在長征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體會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我通過光碟再現(xiàn)了“飛奪瀘定橋”的戰(zhàn)斗場面。學生看到敵人為了阻止紅軍過橋,守敵拆除橋板,僅剩鐵索,瀘定橋又高懸于湍急的大江之上驚險萬分,想到石達開當年在大渡河全軍覆滅的厄運,怎能不令人膽寒.在這樣險惡的環(huán)境下,紅軍仍勇往直前,無所畏懼,氣壯山河的革命豪情令人驚嘆。學生們個個屏住呼吸,瞪大了雙眼,思緒在波濤聲中翻滾,眼神中流露出對戰(zhàn)斗場面的膽顫。就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時學生們對文中的“寒”理解得更透徹了,對紅軍的“飛奪”壯舉更是驚嘆不已。此時,再來朗讀課文,學生的感悟不用教師指導,就已融入到文中去了。
四、優(yōu)化課堂,提高效率
向課堂要質(zhì)量,提高課堂時效,這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無疑對提高課堂時效,提高教學質(zhì)量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習者要真正獲得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得社會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與其他人的協(xié)商、交流、合作和本人進行意義建構方式獲得。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讓學生結組學習可以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更踴躍,能充分調(diào)動師生的激情,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提高課堂實效的目的。
比如在講授唐詩《逢入京使》時,由于時代的久遠以及文言的詞匯,使學生很費解,難于記憶,但是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學生扮演岑參獨自一人騎馬走在去往安西的路上,設置情境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遠遠處來了一個騎馬的人,一問才知是回長安的使者,頓時欣喜萬分,可惜沒有紙筆,只能傳語報平安了。直觀的畫面感使學生記憶深刻,很快記住了詩句,提高了學習效率。再比如《核舟記》里“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本矶司砟┳笫钟沂郑寣W生難以分清,讓學生親自扮演蘇軾魯直,設置情境,自然就理解了。
總而言之,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能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能夠全方位地調(diào)動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有效地學習,從而達到優(yōu)化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