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利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應該把文本讀背、理解等內容融會貫通,巧妙設計教學過程,運用恰當方法指導學生提升感悟,讓學生得到最大的收獲。
巧讀背
讀法指導的巧妙設計是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不斷積累的基礎。例如,白居易的《小兒垂釣》,老師通過四步就讓學生連讀帶背。第一步,同桌互讀,糾正錯別字。第二步,自己讀,讀出明顯的節(jié)奏。第三步,指名讀糾正節(jié)奏,提高難度,加入感情。第四步,通過填空讀的方式直接引導學生積累。最后總結:“讀書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最高的境界是心到。”這樣巧妙設計讀的環(huán)節(jié),讓讀和積累有機結合。隨后,教師還設計了“不同的年齡看到這幅情景會怎樣讀”“如果此時的白居易是胡子一大把的老人又該怎么讀”等問題,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情感,讀出不同感受。
巧理解
怎樣才能省時高效地讓學生理解文本呢?海南的楊佳慧老師在《古詩兩首》中巧妙設計表演環(huán)節(jié),效果不錯。首先,教師說:“要想演好,我們得先厘清劇情,把你想到的內容填在括號中。”隨后,教師把好理解的內容寫出來,把不好理解的字詞空出來讓學生填寫,讓學生仔細揣摩詩句中難理解的詞語意思。學生寫好后,讓學生演一演。演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生表演得準確不準確來區(qū)分學生是否理解詩句意思。通過表演,教師發(fā)現學生對于“招手”這個詞的理解不準確,進行了及時的糾正,同時還通過這個詞,體會了學生此時的心情,一舉兩得。
巧點撥
課堂上教師及時準確的點撥,能讓學生有新發(fā)現,開闊自己的思路。例如,在《情景體驗作文》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介紹新朋友——鸚鵡時,都是從初步的感受來說這只鸚鵡,教師點撥:“你能描述鸚鵡的神態(tài)嗎?”學生因此加上了想象來介紹神態(tài)。在學生引誘小鳥出來時,學生只關注到了同學的表現,教師點撥:“鳥兒有什么動作呢?為什么有這樣的動作?”學生由此走進了小鳥的內心,感受到了小鳥的懼怕。在學生用鈴鐺引誘的時候,小鳥做出了反應——先看看然后逃跑了,教師抓住這個細節(jié)點撥:“小鳥有什么變化?先是什么,后來怎樣?”學生馬上就能按照“先是——后來——”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明白了描寫的順序。隨后教師問:“現在你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你能從這只鳥想到人嗎?”讓學生從事件中跳出來,由鳥及人,彰顯了文章的中心。在幾個學生說了之后,教師及時總結:“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在習作中要寫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边@是第五次點撥,直接指向寫出獨特感受。在學生寫完精彩片段之后,教師及時點撥:“只要細心看,抓住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細節(jié)描寫,就能再現場景,這就是細節(jié)描寫的魅力?!弊詈?,在題目的確定上,有幾個學生從旁觀者的角度去擬題目,教師及時點撥:“你能站在鳥的角度來取題目嗎?”學生立馬出現了“留下是我的自由”這樣精彩的題目。課堂中七次點撥的落腳點是“觀察”“心理”“順序”“主旨”“獨特感受”“描寫作用”和“題目”,讓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中得到最大的收獲。
巧提升
評價語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用好評價一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感悟之余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四川毛靜老師執(zhí)教的《學寫讀后感》一課中,在“認真閱讀勾畫,批注感受,想想怎樣把感受寫具體”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第一個學生匯報后,總結“用假設的方法就能把感受寫具體”。在第二個同學匯報后,引導:“你做過這樣的事嗎?”然后總結:“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就能把感受寫具體。”第三個同學匯報后,再次總結:“和自己作對比,舉出相反的事例,也能把感受寫具體?!比齻€學生的發(fā)言,三次巧妙的提升,把“如何把讀后感受寫具體”這一難點突破了,學生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東西,教師也教得得心應手。
編輯 肖佳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