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熟語的一部分,慣用語在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術界對慣用語的句法功能、語音形式、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及發(fā)展演變等問題關注比較少,特別是對慣用語的文化內(nèi)涵方面的研究目前比較薄弱。本文對慣用語的特征及文化內(nèi)涵做了一定的探討,這種探討將對中學語文教學產(chǎn)生重要意義。
關鍵詞:慣用語 ?特征 ?文化內(nèi)涵
一、研究概況
作為熟語的一部分,慣用語在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慣用語,即常常在口語中,作為完整的意義單位來運用的固定詞組。[1]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慣用語的特點、性質(zhì)、范圍和語法結構等方面一直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慣用語有較為明確的含義,一般認為始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國凡在《諺語·歇后語·慣用語》一書中指出了慣用語與一般詞組的不同。胡裕樹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則把慣用語作為“熟語”的一種,和成語、歇后語、諺語、格言相并列。從此,慣用語的名稱便流傳開來。
在慣用語研究的著作方面,20世紀80年代馬國凡和高歌東合著的《慣用語》以及高歌東的《慣用語再探》值得一提?!稇T用語》較早地慣用語的性質(zhì)、范圍、特色、來源、發(fā)展和運用等方面作了比較詳細的闡釋,是慣用語研究的重要學術著作。[2]此外,一些重要的論文對慣用語研究的發(fā)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馬國凡的《慣用語的性質(zhì)》、楊知文的《談慣用語》、王勤的《論慣用語》,呂冀平、戴昭銘、張家驊合著的《慣用語的劃界和釋義問題》、周薦的《慣用語新論》等。[3]總的看來,學術界對慣用語的句法功能、語音形式、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及發(fā)展演變等問題關注比較少,特別是慣用語的文化內(nèi)涵方面的研究目前比較薄弱。本文主要討論慣用語的特征及文化內(nèi)涵。
二、慣用語的特征
1.語義特征
慣用語最顯著的語義特征就是語義雙層性,它除了字面意義外,還有比喻引申的意義。[4]即詞語意義并不是字面意義,而是根據(jù)字面意義引申而來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泡蘑菇,比喻故意糾纏或拖延時間。
2.語法特征
慣用語在語法方面具有固定性和靈活性。慣用語的固定性是說慣用語相當于詞。慣用語作為一種固定詞組,從意義到結構都是完整的、統(tǒng)一的。慣用語的靈活性則是說慣用語在使用時具有一定的離合性,即可以在其內(nèi)部進行擴張。如:上賊船,比喻上了壞人的圈套。劉紹棠《瓜棚柳巷》五節(jié):“姑娘,你姓什么,叫什么,哪個村的人?怎么被人販子拐賣,上了他的賊船?”
3.語用特征
慣用語的語用特征是具有鮮明的口語色彩和濃厚的感情色彩。慣用語大多數(shù)來自群眾的口頭語言,反映了中國的內(nèi)在文化,因此通俗易懂且包含鮮明的褒貶色彩。如:老狐貍,比喻老奸巨猾的人。老黃牛,比喻勤懇踏實的人。
三、慣用語的文化內(nèi)涵
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載體,它包容和反映了民族生活中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人們把文化劃分為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個層次。為了更好地揭示慣用語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將文化分為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四個層面。
(一)慣用語與物質(zhì)文化
1.與動植物相關的慣用語
慣用語大多來自日常生活,而動植物又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關于動植物的慣用語數(shù)量非常多。無論是包含動物詞的慣用語還是包含植物詞的慣用語,都是人們通過對動植物的觀察、了解,將動植物本身所包含的形體特征及生活習性特征賦予一定的象征意義,用來比喻一些人或說明一定道理,從而反映出一定的民族心理和特點 。
雞是人類最早飼養(yǎng)的家禽之一,漢語中有關“雞”的慣用語十分常見。在人類的印象中,雞體小、守時、好斗。因此,有關雞的慣用語,多沿襲了這種形象特征。如:“鐵公雞”常指花錢很小氣、很吝嗇的人?!靶《请u腸”指一個人氣量和心胸狹小,不夠?qū)捜?,愛計較。“雞啄米”指連連點頭、磕頭或打瞌睡的樣子。
古代中國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牛對當時的生產(chǎn)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南方水牛還是北方黃牛,都象征著勤勞、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如:“老黃?!敝改切┡ぷ鳌⒉槐г沟娜?。在家畜中,牛的體型較大,所以人們常常以牛喻大或多。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指辦一件事情需要花費很大力氣和心思。
植物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常見的農(nóng)作物身上。古代中國是農(nóng)耕社會,農(nóng)業(y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慣用語中也有一部分是關于植物方面的。如:“吃了五谷思六谷”形容人貪心,不知足?!暗乖允[”指人頭朝下摔下來?!皳频静荨北扔魈幵诮^境中,做徒勞無益的掙扎。“稂不稂,莠不莠”原指經(jīng)過精耕細作,莊稼長得好,既沒稂,又沒莠,后指既不像稂,又不像莠。形容人不成材,沒什么出息。“軟柿子”指老實、好欺負的人?!皦︻^草”指沒有主見、順風倒的人?!斑B理木”“并蒂蓮”指恩愛的夫妻。
2.與人類衣食相關的慣用語
自古以來,穿衣吃飯可謂人類生活至關重要的兩方面。因此,與吃穿有關的慣用語也不少。在中國古代,帽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如:“烏紗帽”本義是黑紗的帽子,多指官位?,F(xiàn)代多用“戴烏紗帽”和“丟烏紗帽”指當了官或丟了官?!按骶G帽子”通常指妻子紅杏出墻,有了外遇。“白衣”或“布衣”表示無官職的平民百姓?!凹t衣”則代表思想激進的革命分子?!按癫忌馈毙稳萑巳橇寺闊?,難以擺脫?!按┮粭l褲子”指兩個人關系好或者兩人彼此勾結?!按┻B襠褲”指兩人串通一氣?!按┬⌒北扔靼抵羞M行刁難,或打擊報復。
慣用語中與食物有關的詞語自然也蘊含著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和社會文化。如:油條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油炸食物,人們用“老油條”來形容社會經(jīng)驗較深、很油滑的人。粥是中國人早飯常吃的一種食物,通常是由水和米熬制而成。熬好的粥一般呈糊狀,水和米分不清。因此人們常用“亂成一鍋粥”指事情的一片混亂或人沒有頭緒。餃子和面條都是中國人喜歡吃的食物。以前生活水平較低的時候,餃子和面條不能時常吃到,只有在比較重要的場合,如逢年過節(jié)才會吃?!俺鲩T的餃子,回家的面”便是指給人送行和接風。姜是中國人炒菜時經(jīng)常用到的佐料,味道辛辣,而且放的時間越長,辣味越重。因此人們用“姜還是老的辣”形容年長的人經(jīng)驗豐富,處理事情老練成熟。
3.與非生命物相關的慣用語
這里的非生命物主要指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器物。
在古代,皇宮、官府的大門一般都關著,而且門上都裝有“門釘”。門釘不僅有裝飾、加固的作用,而且還代表著等級。普通老百姓地位低下,不受重視,就算到官府辦事,敲門也常常被拒之門外。于是,人們便用“碰釘子”來指被拒絕。中國古代官員開會、議事的地方叫“堂”,離開辦公的地方就叫“退堂”,通常退堂的時候,旁邊都會有人敲鼓,表示工作結束了,而“打退堂鼓”便比喻做事中途退縮不想繼續(xù)下去了。算盤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精粹,在很早以前,中國人就發(fā)明了算盤來計算?!按蛉缫馑惚P”是指人們希望事情向自己心里預先想好的方向發(fā)展?!帮埻搿北局赋燥埖耐耄燥埵巧娴母?,因此,現(xiàn)在人們常常用“飯碗”來指事業(yè),從而引申出“金飯碗”“鐵飯碗”等詞。
(二)慣用語與制度文化
1.與經(jīng)濟制度相關的慣用語
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程度、國家的綜合實力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可以說經(jīng)濟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它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人們?nèi)粘I钪?,有不少與經(jīng)濟相關的慣用語。如形容獲得大量錢財而暴富的慣用語有“發(fā)橫財”“發(fā)洋財”“暴發(fā)戶”等。反映經(jīng)濟蕭條、欠債的慣用語有“拉饑荒”“拉虧空”“補窟窿”等。指獲得某種好處或收入的慣用語有“撈外快”“撈一把”“撈油水”等。形容找工作的慣用語有“找飯碗”“尋飯碗”?!皳u錢樹”原本指傳說中的一棵神樹,只要一晃這棵樹,就會有銅錢嘩嘩掉下來,后來用來比喻可以利用來發(fā)財?shù)娜嘶蚴虑椤?/p>
2.與政治制度相關的慣用語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多與封建等級制度相掛鉤。有關封建等級制度的慣用語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如:“戴烏紗帽”可以形容一個人擔任一定官職、有一定權力,“抓印把子”也有相同之意。在古代,當官之人都有象征權力的官印,而官印上都有“鈕”,又稱“把子”,所以,“抓印把子”也就成了官職權力的象征。在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因此古代人用“躍龍門”來指科考成功,而現(xiàn)代人多用“躍龍門”比喻事業(yè)成功或地位高升。漢代,食邑萬戶以上,號稱“萬戶侯”,是漢代侯爵最高的一級,后來泛指高官貴爵,現(xiàn)在用來比喻社會地位很高、擁有大量金錢、人脈等資源的人。與此相反,反映沒有權勢、身份卑微的慣用語則有“窮光蛋”“綠豆官”等。
3.與文化制度相關的慣用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京劇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戲曲文化。在慣用語中也有不少關于戲曲文化的詞語,如:“唱白臉”指充當嚴厲或令人討厭的角色。“唱紅臉”指充當友善或令人喜愛的角色。“唱黑臉”指充當懲奸除惡、鐵面無私的角色?!俺凑{(diào)”指故意提出相反意見,采取相反行動?!俺毥菓颉敝敢粋€人單獨做某事。除了戲曲,文學作品中也流傳下來不少慣用語。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足智多謀,是智慧的代名詞,“事后諸葛亮”則指沒有任何實際作用的人。《紅樓夢》里的劉姥姥是個典型的農(nóng)村老太太,沒見過什么世面,“劉姥姥進大觀園”指沒有見識的人來到高級場所,看什么都覺得很新鮮。中國古人十分喜歡下棋,無論是圍棋還是象棋都代表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爱斁终呙?,旁觀者清”這一慣用語就來自棋類。棋也叫棋局,人們把下棋的人叫作當局者,把看下棋的人叫做旁觀者?!爱斁终呙?,旁觀者清”比喻事情的當事人由于處在事情之中,認識事物不一定全面,有時與事情無關的旁觀者看問題反而會更清楚些。馬后炮是象棋對弈中可以制勝的一步棋,具體指馬跳到與對方將平行的一定位置,后面放上炮,可以將死對方?!胺篷R后炮”則比喻事后采取不起作用的行動,或提出于事無補的意見。
(三)慣用語與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是指人在長期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慣用語中也有不少體現(xiàn)行為文化的詞語。
1.與婚俗文化相關的慣用語
反映婚俗文化的慣用語十分豐富,涉及內(nèi)容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嫁娶之前男女雙方一般沒有機會見面,婚事多需媒人說和,因此“牽紅線”“月下老人”“牽情線”都指為男女雙方做媒。唐代形成了用茶作為聘禮隨女子出嫁的風俗,慣用語中有“吃兩家茶”這一說法,即一個女子接受兩家的聘禮,嫁給兩家人。在男尊女卑、要求女子三從四德的封建社會,“吃兩家茶”往往被視為失去貞潔的象征。封建社會,女子地位十分低下,慣用語中的“回頭人”“守活寡”“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詞語都是針對女子的。也有形容婚姻美滿、夫妻恩愛的慣用語,如“比翼鳥”“連理枝”等。
2.與社會交往相關的慣用語
人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但同時又是與他人交往相處的社會群體。在人際交往之中,有不同的交往方式,而不同的慣用語則體現(xiàn)了這些社會交往之間的種種現(xiàn)象。如:“打圓場”指善意地緩解緊張氣氛,幫助化解矛盾,調(diào)解人際關系的一種行為,相同意義的還有“和稀泥”?!敖Y對子”指彼此互相幫助,結成良好對象,相同意義的還有“搭梯子”“合腳步”。“套近乎”指為了得到某種好處、達到一定目的,和不熟悉的人拉近關系,也說“拉近乎”?!按┬⌒薄案骊帬睢薄胺虐导钡榷贾赣貌涣际侄伪澈蟠驌魣髲蛣e人?!敖郎喔薄鞍峥谏唷薄吧涎鬯帯眲t指搬弄是非,中傷他人。
(四)慣用語與觀念文化
1.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慣用語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漢語中有關宗教色彩的慣用語主要與佛教有關。當然,也有一些與其他宗教有關的慣用語。
從東漢佛教傳入中國開始,漢語從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詞匯,不少詞語是來自佛教的。如:“借花獻佛”本義指用別人的花進獻佛祖,現(xiàn)在人們用來比喻拿別人的東西作為禮物送給其他人。“臨時抱佛腳”原指一些人平時對佛祖不虔誠信仰,遇到事情的時候需要佛祖幫忙,才去寺廟拜佛?,F(xiàn)在常用來比喻平時不努力,事情將要發(fā)生才進行準備。“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即使你與對方不熟悉,但是看在他與第三方的情面上,也會幫助他。“小廟放大菩薩”比喻大人物到了小的地方。三寶殿是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一般人不能隨便進入,“無事不登三寶殿”則指需要別人幫助時才拜訪,沒事情就不會上門。
道教雖然不是三大宗教之一,但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對中國人的觀念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道教文化在慣用語中也有一定體現(xiàn)。如:“替死鬼”“催命鬼”“活見鬼”都來自道教文化。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宣揚神鬼文化,鬼神之說就最早起源于道教。因此,在慣用語中有很多關于鬼的詞語。如“鬼把戲”指暗中捉弄人的手段,“鬼畫符”指字跡潦草難認,“鬼門關”指兇險難以通過的地方。
2.與民族心理相關的慣用語
中國人講求面子這件事毋庸置疑。無論是“愛面子”“見面子”還是“顧面子”,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臉面的重視。為了顯得體面,人們需要“撈面子”“撐門面”“擺場面”。而要是“丟面子”“損面子”“掃面子”,便會失望至極。
中國人重人情這件事也是顯而易見的?!扒啡饲椤北恪斑€人情”,免得有了“人情賬”。為了顯得“懂人情”,時常還要“賣人情”“做情面”“送人情”。
綜上所述,本文從文化語言學的視角對慣用語所反映的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四個層面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得出慣用語的文化內(nèi)涵是十分豐富的。
在語文教學中,須充分重視漢語慣用語的特征及文化內(nèi)涵,使學生感受到慣用語所蘊含的豐富的中華文化。
注釋:
[1]馬國凡.諺語·歇后語·慣用語[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61.
[2]馬國凡,高歌東.慣用語[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3]鮑宗豪.婚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譚宏.漢語慣用語特征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01):68-69.
(王娟 ?江蘇省南通市海晏中學 ?22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