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艷琴
摘要:概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并論述在語言教學中的中西文化主要的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著重指出在教學中必須導入文化策略,強調(diào)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關鍵詞:語言與文化;文化差異;英語教學;策略;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2-0127-03
文化知識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逐漸引起教師的重視。許多專家認為,語言教學的生命力在于將語言知識的教育融于文化教育之中。Brown(1980)曾提出外語教學“文化化”的見解。美國外語教學家Winston Brembeck指出:“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語言流利的白癡的最好辦法?!盵1]我們知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來反映。單純地學習某種語言只能得到語言知識的皮毛,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語言能力,不可能恰當?shù)剡\用該語言,因此學習語言,必須了解該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惟其如此,才能很好地掌握和運用英語,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長期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不僅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普遍滯后,而且甚少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習俗[2]?!罢Z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Sapir,1921)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非常有必要進行文化的導入,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中西方國家由于其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生活習俗以及不同的社會制度,所以他們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了解其文化差異有利于語言教學,這對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有著重要意義。
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文化差異這個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學者們從國際文化互補,跨文化優(yōu)勢等不同角度表達了各自的理論觀點。提出了文化差異識別、化解文化沖突、增強溝通效果、獲得文化優(yōu)勢等對策措施。這些成果為后來者進一步研究中西文化差異及對策奠定了基礎。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對外的交往日益頻繁,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已經(jīng)達到熾熱化。但由于中西方之間存在許多文化差異,而在國內(nèi)英語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過多地關注了語言本身的知識講解而對于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教育不足,甚至認為文化知識對學習語言,對提高考試成績無多大關系,因此往往一帶而過,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盡管外語界圍繞外語交際能力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及中西文化對比做了很多研究,但是誤解和偏見依然存在。對于中國大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變得日益重要。文化教學的狀況是“教師任意地教,學生憑興趣隨意地學”[3]。目前語言和文化方方面面并未同時得到應有的強調(diào)。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教授語言的同時,把與語言相關的文化內(nèi)容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語言的教授與文化導入同時進行,這對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及其對英美等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的了解能起積極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中西化的差異對英語語言教學策略做以研究和探索。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價值觀之差異
西方主流價值觀是個人自由、自立、平等、競爭、合作、時間和效率等。個人自由也叫個人主義或獨立,個人自由的信念可能是所有西方人信念的基石。平等,意味著生活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機會。競爭,在美國,學校和家庭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競爭意識教育。時間和效率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4]。中國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西方人崇尚獨立,認為個人主義必須學會依賴自己,這意味著無論在經(jīng)濟方面還是情感方面都要盡早地脫離父母而獨立。美國人認為他們應該自己照顧自己,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做出決定。因此多數(shù)美國大學生為了生存而半工半讀是常見的現(xiàn)象。如果孩子超過16歲仍住在父母家,那么孩子們要交食宿費也是自然的事[4]15。而中國文化注重群體性,友善強調(diào)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友善是一種美德。這一思想在社會生活中處處有反映。例如,一個老人行動不便,你上前幫助,在中國會被認為是尊老的表現(xiàn),有禮貌;但在西方,他會認為你是輕視他,把他當做受幫助的“弱者”,因此顯得“very angry”。再如,不少學生與外教交流時,常用Youd better eat more, 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之類的話,以示對外教的關照。然而,西方人非但不感謝,反而感到不悅。他們認為“你最好……”這種語氣是傲慢氣勢的表現(xiàn),甚至認為學生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連吃飯穿衣的事都要人提醒。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人較強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與個人價值至上這一價值取向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而中國人的助人為樂、誠信、友善有時反倒會被人誤解。
(二)習語之差異
中西方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價值體系,這些都促成了英漢習語的差異。兩種語言中出現(xiàn)了大量與各自宗教信仰相關的習語。中國歷史上盛行佛教和道教及儒教,于是就產(chǎn)生了與宗教活動有關的習語。如“現(xiàn)身說法”原系佛教用語,今比喻用自己的經(jīng)歷遭遇為例證,對人進行講解和勸導?!拔弩w投地”指兩手、兩膝和頭著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jié),比喻敬佩到了極點。而西方人多信基督教,認為上帝是主宰一切萬物的神靈。英語中有很多與此相關的習語和典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〩ave God and have all.(有上帝就有一切)[5]?!洞髮W英語精讀》第3冊第3單元“Why I Teach?”課文中有這樣一句:“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并將生命之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使之成了有靈氣的人,這樣上帝“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這里即是運用了《圣經(jīng)》典故,把教師比喻創(chuàng)造生命的上帝,即人類靈魂的工程師[6]。英語課文中大量的習語及典故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對深化文章主題,激發(fā)學生興趣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使學生積累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
(三)其他差異
諸如在寒暄、談話話題以及禁忌等方面語言使用的差異。
英美人常以談論天氣來搭訕,或用其他一些表示禮貌之類的套話作寒暄。例如,《大學英語聽力》第一冊第二單元中第二對話首句是“Windy,isnt it?”“Yes, it is.”西方人,尤其是講英語的民族不喜歡別人問他們的私事。和陌生人搭話時更不能問其宗教信仰、收入、年齡等私事。但可以談論有關天氣、職業(yè)以及各自從何地來等。如:Lovely day,Isnt it?What do you do? Where are you from?一般情況下,開始談話的合適話題最好是談天氣。中國人出于傳統(tǒng)習慣在見面時所說的“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以及詢問別人的工資收入、年齡等,這會使外國人覺得莫名其妙,他們認為這種方式冒昧,有探人隱私之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犯了文化禁忌[7]。西方人特別注重個人隱私(privacy)。他們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愿別人干涉,他們的“privacy”范圍很廣,在跨文化交際中要特別注意此類問題。
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如若不揭示目的語的有關文化知識,至少是那些與母語中相異的部分,就難以保證學生在運用外語時傳遞和接收的信息不會受到影響。
二、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和英語教學對策
(一)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是什么造成了中西文化這種差異?文化差異主要原因之一也許是地理環(huán)境差異。東方文化主要源于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的母親河黃河和印度河孕育其文化。兩種文化發(fā)展了幾千年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當這兩種文化誕生了東方文化的時候,另外著名的文化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了兩河文明或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這種文明后來發(fā)展成為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而這兩種文化作為歐洲文化的基礎而聞名。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沒有多大區(qū)別。
與此同時,語言系統(tǒng)的差別增添了文化差異。在東方,多數(shù)語言屬于象形文字,而西方語言大部分是以拉丁語系為基礎。
其他的因素像人類種族差異也很重要。但是由于東西方之間遙遠的距離,這兩種文化直到近幾個世紀才有交流。因此東西方文化完全以自己的方式發(fā)展幾乎互不干擾。
帕默爾認為:“獲得某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接受某一套概念和價值?!边@至少說明語言與價值觀念的關系:語言反映價值觀念,價值觀念影響語言。例如,前面所講到的西方文化個人價值至上;中國文化社團價值至上。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產(chǎn)生差異,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了語言差異。
(二)英語教學對策
鑒于其他各類有關大學英語教學及中西文化差異的課題在諸多方面已經(jīng)很深入地研究,取得了非常有說服力的結論,對于本文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我們的研究重點將集中于如何以最佳的對策更具體地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文化的導入這個關鍵的問題上。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適時融入文化教學,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不斷培養(yǎng)文化意識, 使他們主動地、有效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如何以最佳的對策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的導入,具體來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構建社會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相結合的課堂模式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亦即具備“造出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的能力”。而語法和語義都正確的句子有時并不合乎社會運用規(guī)則。成功的英語教學法還必須使學生“具備語言的得體性意識”。因此,無論是聽說課還是精讀和泛讀課,凡是涉及到文化知識內(nèi)容的,教師都要在課前精心準備,在課上概括介紹與課文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清除中西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洞髮W英語精讀》教材第一冊中有不少單元涉及目的語文化的主題。像第三單元課文《禮物》和《青年人與老年人》及第七單元《品嘗家》等文章就涉及到了像老人問題、社會現(xiàn)狀、西方節(jié)日等文化背景內(nèi)容,教師不僅要以語篇教學為目的的文化進行整體導入,還要幫助學生了解與文化差異有關的詞語和習語的語義。無論詞匯、習語還是文本所負載的文化因素,應本著實用性的原則,語言知識講到哪,文化知識也隨之詮釋到哪。
2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例如,在聽說課上,教師通過對中西文化諸如在稱呼與問候、道謝與答謝、禁忌與委婉以及在表示謙虛、贊揚、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語言使用的差異進行比較,才能使學生運用語言更加得體;同時,教師通過對表現(xiàn)各種交際場合的視頻畫面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手勢語等非言語交際方面的文化差異,從而將這些文化差異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于語言交際能力的角色扮演和課堂游戲等實踐活動。
3利用多種渠道和不同手段
在當今信息社會里,學生獲取知識已不僅僅依靠課本、粉筆、黑板這些傳統(tǒng)教學手段,網(wǎng)絡、電腦、電影、電視、攝影、廣播、光盤等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搜集有關西方國家的圖片和攝影作品等,讓學生了解西方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以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向?qū)W生推薦閱讀體現(xiàn)西方文化的簡易讀本、雜志等,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運用英語電影、網(wǎng)絡視頻等資源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 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耳濡目染,比如說,聽說課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電影剪輯等,電影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特定文化,生動地展現(xiàn)了某一文化的典型特點,是真實語境的體現(xiàn)。實際上,看電影是了解西方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4課外輔助文化教學
? 英語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尤其大學英語有必要利用第二課堂輔助進行文化教學。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fā)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學??梢匝垏鴥?nèi)外英語專家做中西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還可以開設英語角、舉辦各類英語文化節(jié)目競賽等。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各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深深地蘊藏在語言中[8]。語言也是文化的媒體,文化通過語言而傳播。文化與語言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得越緊密,學習者就越能更好地掌握有效得體的語言交際能力。相反,若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分離,即語言學得很好,也不能形成有效得體的語言交際能力。
因此想要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作為中國學生不但要了解使用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文化背景,而且也要掌握本國語的社會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兩種語言溝通,真正做到暢所欲言,進而達到與操作語言的人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葉敏.英語語言與教學研究[M].南京:南京宇航出版社,1996.
[2]楊建華.在美國像美國人一樣講美語[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3]王振亞.社會文化測試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4).
[4]李慶明.英美文化與電影[M].蘭州: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5]閆萍.英漢習語翻譯要體現(xiàn)中西方文化差異[J].遼寧高職學報,2010,(1).
[6]王振英.大學英語文化教學與文化導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孫勉志.漢語環(huán)境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8]周方方.從日常禮俗用語看中西文化的價值取向[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