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剛
“東武小邦,不煩牛刀,實(shí)無可以上助萬一者,非不盡也”。每每展卷蘇軾的《東武帖》,就會想起諸城的兆德兄。
諸城,是東武故地,宋時密州州治所在。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淀和獨(dú)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兼收并蓄的地域文化個性。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如陸放翁所言:“蓋其山川氣俗,有以感發(fā)人意,故騷人墨客,得以馳騁上下。”兆德兄正是這方鐘靈毓秀水土的受益者。
作為當(dāng)?shù)刂嗄陼?,丁兆德走了一條師法唐宋,上追魏晉,旁涉明清的習(xí)書之路。生于斯,長于斯,自然繞不過曾在這片熱土上揮寫歷史的書法“宋四家”之首——蘇東坡。“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與當(dāng)今書壇許多人所傾心的所謂二王濫觴不同,丁兆德得益東坡最多,追求的是一種輕松的書寫,不作華麗外表,不用匠俗的小技巧,更加注重內(nèi)在的意韻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清新氣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書法又何嘗不是如此。經(jīng)典如一輪明月,永遠(yuǎn)照耀著一代一代前行的人,羲之在這片月光下走過,張旭在這片月光下走過,東坡也在這片月光下走過,一代代的先賢就這樣個性鮮明的走著,走著走著,他們自己也成為了照耀別人前行的經(jīng)典。敬畏傳統(tǒng),敬仰古人,卻不是簡單的拿來,只有這樣才會走得更遠(yuǎn)更堅實(shí)。
于明詮先生說:“‘是與‘不是之間,有無上玄機(jī),吸引著一代代人前仆后繼探索跋涉,成為一道悲壯景觀,也吞沒著一批批糊里糊涂的跟隨者、頂禮膜拜者、人云亦云者的無辜身影。”在長時間的習(xí)書過程中,丁兆德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diǎn),并不斷實(shí)踐著李可染的那句話:“對于傳統(tǒng),以最大的勇氣打進(jìn)去,再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觀干劍、操干曲,邊認(rèn)識、邊實(shí)踐,一重山了一重云,行盡天涯轉(zhuǎn)苦辛,當(dāng)眼界、技法都不是問題的時候,便做到了在自身情性主宰下輕松的書寫,這種心手雙暢的境界,使作品更富于變化,更有味道,更有看頭。兆德尤以冊頁、長卷、手札作品見長,用筆斂舒適宜,韻味十足,暗合“二王”一脈書風(fēng),在似與不似之間,適度之美肆溢而出,書卷氣、文人氣撲面而來,令人產(chǎn)生神清意遠(yuǎn)的審美愉悅感。
兆德為人,一如其書藝,文雅含蓄,大氣高潔,每與相見,總難忘懷。祝愿他與古與今,與你與我,共一輪明月,在經(jīng)典照耀下前行,走上更令人期待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