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楠
大家在古文閱讀中經(jīng)常遇到“左”和“右”這兩個方位詞,不少同學對它們的含義不甚了解。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一句“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以相如位在其右為恥,欲辱之,這明確地告訴我們古人以右為尊,怎么《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由此衍生出成語“虛左以待”,卻是將尊貴的位置留在了左側(cè)呢?
我們先看一組對舉的詞語“君臣、師生、男女、老少、兄弟”,再來看另一組“貴賤、是非、優(yōu)劣、成敗、尊卑”。這些詞語在形成之初都或多或少帶人了等級觀念或暗含一定的褒貶意味,順序不可顛倒;還有一類如“內(nèi)外、長短”并無明顯傾向性,不知“左右”屬于哪一類別,我們通常所說的“男左女右”是否已經(jīng)有所暗示?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從字的源頭尋找答案是不行的?!白蟆薄坝摇睆淖衷匆饬x上看,最初并不表示方位?!白蟆笔恰白簟钡谋咀帧!坝摇笔恰坝印钡谋咀帧!墩f文解字》曰:“左,手相左助也。從、工。凡左之屬皆從左。右,助也。從口,從又?!薄白蟆?,甲骨文 (為象形字,字形與“右” 相反,像一只手伸向右邊,表示“左手”。由于古人常用左、右兩手的某些動作表示呼求、禱告,衍生出了相關(guān)的動詞含義。段玉裁日:“以手助手是日左,以口助手是日右”。后來“左”演變成方位名詞,于是再加“人”另造“佐”代替,以區(qū)別于方位名詞“左”。與“左”的情況相同,當“右”也演變成方位名詞后,再加“人”另造“佑”代替。
至于“左”“右”原是單純的方位名詞,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為何又與陰陽、吉兇、男女、東西、生死、尊卑等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相對穩(wěn)固且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方位文化體系?這是很難說清的。在造字之初,我們的先祖在茫茫天地之間尋找得以立足、得以生存的一錐之地,在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無意識地體悟自己和外界空間的關(guān)系,逐漸能通過太陽的東升西落和草木的茂盛程度摸索出自己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方位的基本概念,進而開始了尋找自己在社會中位置的漫漫長路。人們逐漸把左右與尊卑、高下、貴賤等概念聯(lián)系起來。同是方位詞,“左右”與“東、西、南、北”這類指示自然地理位置的方位詞不同,前者是根據(jù)人所處的位置為中心而確定的,并不具有穩(wěn)定性。照理說在八卦中,左東右西,左陽右陰,左要尊于右,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右手有力,是權(quán)力與尊嚴的象征。于是在朝代更迭中,“左”“右”的地位頻繁更迭,同時在行路規(guī)范、乘車、祭祀、軍事、官階、立位布席、迎賓送客等方面也各有講究,甚至不同的觀察角度都可能有微妙的差別,這便形成了尊左和尚右同時并存的特有文化現(xiàn)象。這在相關(guān)的禮書和史書中都有詳盡的記載。
關(guān)于乘車之禮,王力在《古代漢語》有所說明:“古人乘車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驂乘,又叫車右。”在祭祀方面,毛傳云“左,陽道,朝祀之事。右,陰道,喪戎之事?!啊独献印と弧吩疲骸泳觿t貴左,用兵則責右。又云:‘兇事尚右?!敝袊糯膽?zhàn)爭尚“左”,《禮記·少儀》云:“軍尚左?!绷硗?,古代豪族住右城,稱“豪右”,貧民住左城,稱“閭左”,可見于《史記·陳涉世家》“發(fā)問左適戍漁陽九百人”。此類記載無法一一列舉,那我們就先以幾個成語為例具體分析“左”“右”的具體用法:
無出其右出:超出;右:上。該成語源于《史記·田叔列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鳖亷煿抛ⅲ骸肮耪咭杂覟樽?,言材用無能過之者,故云不出其右?!痹谧鹱蟮某F臣位左列,卑臣位右列;在尊右的朝代則相反?!盁o出其右”的說法出于漢代,因為漢代尊右。
披發(fā)左衽子日:“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瘪牛陆?。自古漢人的服飾規(guī)矩是生右死左,因此漢服交領(lǐng)的開口都是右衽,左衽壓右衽。漢族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一般指少數(shù)民族的裝束,此外,只有死去的人才使用左衽、披發(fā)。
旁門左道《禮記·王制》:“執(zhí)左道以亂政,殺?!痹诳讖R中,欞星門進出有嚴格的規(guī)定,只有最高貴的官員以及王室才能從中門出入,一般的官員由西門出入,而其他的民眾,人員就只能從東門出入。如今泛指不正當?shù)姆椒ā㈤T徑。
“左”“右”的講究大到官職升降或朝臣品級高低,細微到每個人站立的方位、座位次序到每件器物陳放的位置等等,看似都是繁文縟節(jié),無比瑣屑,實則是在進退、揖讓之中將“序尊卑之禮,崇敬讓之節(jié)”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仔細觀察《三國演義》的插圖,劉關(guān)張三位人物桃園結(jié)義圖的正確排列次序應(yīng)該是:劉備站在中間,關(guān)羽居于劉備左邊,張飛在右,關(guān)羽長于張飛,以左為尊。再看《紅樓夢》中的一段描寫:“熙風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直到賈母說了“你是客,原應(yīng)如此坐的”方才落座。這些細節(jié),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如不是仔細留意是很容易忽略的。
剛開始學習文言文時,由于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左”“右”沒有留意,經(jīng)常有學生弄混“左遷”和“遷”的含義。在不同的朝代,都將貶官稱為“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自稱“予左遷九江郡司馬”,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作《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這可能與古人以左代東方,以右代西方有關(guān)。座次的尊卑是通過方向來表示的,以東方和南方為尊。因此古代有“南面稱帝”“北面稱臣”“敗北”的習慣用法。大臣朝拜君王的時候,一般是面向北,按官位高低從東向西排列,官位高的在右,官位低的在左,于是就有了被人們所普遍認同的“右職”為尊一說。也有學者認為,“左遷”的說法源于古代的書寫習慣。古人書寫皆從上到下,從右至左,在抄錄官位時必先高位而后低職,如遭貶官,職位降低,抄錄時名字由右而遷左,故有左遷之稱。
然而,究竟?jié)h字為何從右往左書寫,至今也沒有定論。目前通行的是竹簡說,認為古人的書寫形式與使用竹簡有關(guān)。用左手執(zhí)簡、右手書寫的習慣,便于將寫好的簡策按照順序置于右側(cè),由遠而近。從漢字書寫角度說,通常一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本是從左往右書寫,因此從右往左書寫一段話便會覺得很不習慣,還須懸肘書寫,否則手臂容易蹭上寫完的字。但當你練習了一段時間書法,習慣了自上而下、自右至左寫,才別有一番說不清、道不明的獨特韻味。
中國武術(shù)套路,大體上來說也是從右至左的順序進行的,從右開始向左運動,最后回到原地。漢字的書寫方式,與武術(shù)套路的演練形式如此相近,書寫者、演練者似乎受到同一種神秘力量的牽引,身體情不自禁向同一方向舞動,這也許這和陰陽學、中醫(yī)或天文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遺憾的是,古人沒有留下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
不論朝代更迭,“左”“右”孰尊孰卑,“日”“月”相映方為“明”,“文”“武”雙全可稱“斌”。讓我們以《詩經(jīng)·小雅》中的一段論述作結(jié):“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