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 魚 編輯/李顏岐
初識利川
文/夜 魚 編輯/李顏岐
和巴人的第一次接觸,發(fā)生在利川縣城中心最熱鬧的天橋下面。大大小小的竹筐和扁擔(dān),從著裝上看他們像是鄉(xiāng)下山民,售賣的都是土生土長的農(nóng)貨。好,我喜歡,大街上就能親近市井民間。
——這小紅燈籠是辣椒么?
——這是山藥么?怎么不太像?
——這泡在水里的小芽芽是啥玩意?
——怎么有這么小這么難看的桃子?。?/p>
利川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西南部,清江的上游。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利中盆地,平川大壩與山地丘陵鑲嵌兩岸。作家野夫在他的《利川賦》里說過,利川“肥田沃土,水潤山秀,風(fēng)物卓異”。果不其然。對著玲瑯滿目的攤檔,對著卓然異于平時所見的菜蔬,我們大驚小怪,七嘴八舌。本來我們這一群鴨舌帽大墨鏡的樣子,已經(jīng)夠顯得過客模樣了,這下,像是為了加深對利川的印象,更加無知外行得一塌糊涂。
——來來來,你嘗嘗。
包著頭巾穿著藍(lán)布衣裳的婦女,并不忙著解釋,而是隨手拿起一枚其貌不揚(yáng)的山桃,削了一小片遞過來。我遲疑地放進(jìn)嘴里,一股清甜立即充盈口腔:好甜啊!這下把同伴們都給吸引了過來,三四雙手同時伸向了大竹籃。那兩天,利川的桃、梨、橘、西瓜,攜帶著雨露陽光,和這土地上人們的淳樸與實在,在我們唇齒間不斷溢出甘甜和芬芳。
——這都是山里土生土長的桃,沒打農(nóng)藥,也不用催長劑,雖不好看但好吃呀。
她這才慢條斯理地用略帶川腔的口音開始解釋。
——您是土家族人么?漢話說得這么好呀。
——我是土家族,都說漢話了呀,我們這里只有老人才會說點土話。我還聽得懂,年輕人只怕聽都聽不懂了。
坐落于利中盆地的利川縣城,海拔一千多米??諝庑迈r,初秋明艷的陽光里,就連樹葉的經(jīng)脈都一清二楚。利川在我們面前落落大方地展現(xiàn)著她的紋理、色澤和質(zhì)地。
我就在這宜人的清晰里,有一搭沒一搭地和鄉(xiāng)民們聊著天,收獲頗大地認(rèn)識了好幾樣利川的特產(chǎn):團(tuán)堡山藥、莼菜、豆干……
——這豆干的顏色還真特別,檸檬色的呀,是加了色素么?
——色素?我們連石膏都不用,鹽鹵都不放,純天然大豆,這在清朝可是做貢品的呢,那個時候能有色素么?
我有些臉紅,為自己的口無遮攔。在路上,身邊的利川朋友詳細(xì)給我介紹:這叫柏楊豆干,是將大豆磨成豆花,倒在方塊模型中,用文火烘干,噴撒香料而成。別的地方也試過制作,就是做不出這個味來。據(jù)說是因為利川柏楊壩有一股泉水,清涼甜爽,四季涌流,只有用這股泉水來制才行。
原來如此。
雖已是九月中旬了,午后的陽光還有些炙烤的溫度。因為興奮,不知不覺走完了橫豎兩條大街,背上已覺有些汗?jié)窳耍瑪z影師的鼻尖則早已布滿了一層密密麻麻的細(xì)汗。他背著沉甸甸的攝影包,不時揣摩著各種拍攝角度。為了攜帶工具方便,襯衣外又加了一件滿是口袋的帆布馬甲。我注意到,他的這身裝束并未引起當(dāng)?shù)厝说年P(guān)注,來來往往的行人,有的頂多瞟一眼,有的甚至視若無人,看都不看,繼續(xù)趕路。大概是一波波觀光的游客多了,他們也見怪不怪了。我跟隨著攝影師的鏡頭,此刻他的鏡頭對準(zhǔn)了天橋下的一個角落。那里某個武漢男作家,正站在面餅攤子前使勁嗅。幾分鐘前他才因為發(fā)現(xiàn)一塊“HCC炸雞店”的招牌,充滿了大城市人優(yōu)越感地哈哈大笑了半天,取笑著這里趕時髦的山寨版,這會兒卻饞涎欲滴地站在攤檔跟前。饅頭發(fā)糕到處都有啊,至于這么饞嗎?
如詩如畫的利川山村景色。 攝影/譚遠(yuǎn)斌/CFP
利川秋天的早晨,陽光灑在水杉林里,宛如漫步在童話世界一般。 攝影/譚遠(yuǎn)斌/CFP
再過個把小時就到晚餐的時間了,可他還是忍不住,掏錢買了幾個。
——嗯,好吃,你們也嘗嘗呀,嘗了就知道,跟武漢的不一樣,這種面香好久沒有吃到過了。
也許是他夸張,也許真的是不一樣。我雖沒嘗,但我斷定面粉和手藝應(yīng)該是差不多的,不一樣的應(yīng)該是水和心吧。
利川,顧名思義,水城嘛。發(fā)源于此的就有清江、郁江、毛壩河、梅子水……光念念這些水的名字,心里就不知有多清亮了。
仗著和身邊陪同的這位利川詩人越來越熟悉,我又忍不住開始瞎問。
——這里街道不多,也不是很寬,怎么私家車卻這么多呢?
——是的,利川人只要有錢,就想買車,他們特別喜歡開車。加上另外一條交通主干道正在修,所以交通就有點堵。
看來,包圍在峻嶺之中的利川人,在艱難山路中蹣跚趔趄了千百年,終于揚(yáng)眉吐氣,可以腳不沾地,盡情徜徉了。
——面積并不大呀,選擇自行車還方便些。
我不該說這樣的話。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晌疫€是忍不住想,這里不要太快也成為“堵城”了,真到了那一天,這里的天還會這么藍(lán)么?
日頭往下落了,兩個小時的轉(zhuǎn)悠,已經(jīng)走完了所有的商業(yè)街。雖意猶未盡,但看著陽光慢慢西斜,越來越弱,集體活動,不好意思不遵守時間,只好依依不舍地往回走。
傍晚坐到餐廳里時,我已換上剛剛在街上買來的民族裙衫,深藍(lán)色土布花裙,綠色手工繡花鞋,還戴上了民族工藝流蘇耳環(huán)。幾個女服務(wù)員眼神跟著我轉(zhuǎn),有照面了幾次比較熟的,還送上真誠地稱贊。她們哪里知道,我這所謂的民族范兒,其實是仿冒的,如同仿古建筑似的,輪廓有點像,底子卻是虛浮的,沒有青山綠水,野草花香墊著,就算不是一支塑料假花,頂多也只是大棚里培植的。真正散發(fā)田野香味的是她們這些土家姑娘啊。還有更跌眼鏡的呢,別看我穿得很文藝,吃起東西來的樣子可不怎么淑女。終于吃到利川莼菜啦!漂浮在乳白高湯里,狀如新茶芽尖。舀起一湯匙,送入口中,柔滑鮮嫩,一咬,一條條小魚兒般,脆脆粘粘,紛紛蹦跳在唇齒間。顧不得裝秀氣,一口氣連喝兩碗。想起它可以列出的上百項療效與營養(yǎng)成份,想起只有水質(zhì)澄清,底土肥沃才能生長的稀罕,想起撈莼菜時頂烈日泡水中的辛苦……
嗯,今天,我確實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