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李時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江西吉安人,明朝著名學(xué)者、清官,他性格剛毅耿直,敢于直言進諫,曾多次觸怒龍顏,輕慢權(quán)貴,有著“打不死”的美譽。
為什么李時勉會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稱號呢?這得從他兩度入獄說起。
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打算從南京遷都北京,他借三殿失火之機,向群臣征求意見。當時有很多大臣反對遷都,但他們都不敢站出來說話,唯有李時勉提出了十五條反對意見,認為在北京建都勞民傷財,加重百姓負擔。雖然李時勉的建議大多都是好的,但過于直接,沒有考慮到皇帝的面子。朱棣看后勃然大怒,幾次將李時勉的奏章扔到地上,不久便將他打入獄中。直到一年后,由于朝廷官員的保舉,李時勉才官復(fù)原職。
前次的牢獄之災(zāi)不僅沒有讓李時勉學(xué)乖,反而愈加剛直。洪熙元年(1425),李時勉上疏議政,結(jié)果觸怒了明仁宗朱高熾,被召到殿上質(zhì)問。本來仁宗皇帝只是想嚇唬嚇唬他,讓他服個軟,認個錯。誰知李時勉據(jù)理力爭,毫不退讓。情急之下,明仁宗命武士用金瓜擊打李時勉。所謂金瓜,就是一種金色的、棒端呈瓜形的兵器,也被當作刑具使用。你想,文弱的李時勉哪能受得了這種重刑,當即被打斷了三根肋骨,抬出去時只剩下了半條命。
隨后,李時勉被貶交趾(今越南一帶),不曾想他剛到交趾沒幾天,又向皇帝上書。明仁宗氣不過,直接將他送進了詔獄(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監(jiān)獄,意為此監(jiān)獄的罪犯都是由皇帝親自下詔書定罪)。進了詔獄,就等于進了鬼門關(guān),很少有人能活著出來。李時勉被打得遍體鱗傷,僅剩一點余氣,所幸一位受過他恩惠的錦衣衛(wèi)千戶,冒著生命危險偷偷請來一位醫(yī)生為他療傷。這樣,李時勉才撿回一條小命。
不過,李時勉的厄運并沒有就此止住,不久,明仁宗病重,臨死前留下一句話:“李時勉在朝廷上侮辱我。”后來,有人把明仁宗的死歸咎于李時勉,說是被他氣死的。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有人向他提及李時勉得罪先帝的事。明宣宗大怒,對手下說:“去把李時勉綁來,朕要親自審問他,非把他殺了不可。”過了一會兒,宣宗又改變了主意,他對錦衣衛(wèi)王指揮說:“不必審了,直接拉到西市斬了便是。”但誰也沒有想到,去殺李時勉的王指揮走的西門,而提審李時勉的人走的東門,兩邊的人沒有碰到。就這樣,李時勉陰差陽錯逃過了鬼門關(guān)。明宣宗見人已經(jīng)提到,只好象征性地問道:“好你個李時勉,竟敢觸犯先帝!趕緊招來,你在奏疏中究竟說了什么?”李時勉叩頭說道:“臣說在居喪守孝期間不宜親近嬪妃,不宜讓皇太子遠離左右……”明宣宗聽后,知道李時勉皆是為國為民,實乃忠臣,于是赦免了他的罪過,并恢復(fù)了他侍讀的官銜。當王指揮匆忙從監(jiān)獄趕過來時,只見李時勉冠帶整齊地站在階前,不禁感嘆道,這人真是打不死?。拇艘院?,李時勉便多了一個外號:“打不死”。
正統(tǒng)十二年(1447)李時勉正式退休,朝臣和國子監(jiān)近3000人來到都門外為他送行。為官一生,李時勉兩袖清風,走時只有一卷行李和幾箱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