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
(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岡石窟中體育元素的文化探析
——以飛天為例?
王 海
(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岡石窟是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形成的偉大藝術成就,本文運用史籍文獻、實物資料等方法,通過對云岡石窟中壁畫雕塑的進行探究、分析,總結云岡石窟中的體育元素,反映古代民間的現實生活。
云岡石窟;體育元素;飛天
石窟,一種依山開鑿的側洞,屬于佛教建筑的一種形式。佛教之中大愛世界、隱世修身的思想使得僧侶們非常愿意選擇安靜的山嶺作為修行之地,為方便生活,便依山鑿洞,建造寺廟。石窟中的故事大多數是佛教典故,傳入中國之后,在延續(xù)了中國古代壁畫雕刻中的技藝手法和審美觀念上又引進印度藝術的精髓,石窟中的藝術形象屬于宗教文化,但是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石窟中反映的也是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表現,雖然不是直接寫照,但卻從側面描述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景象。
中國石窟中的體育元素是十分常見的,大多產生在宗教文化的氣氛下,而宗教文化總是可以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現實生活,通過對云岡石窟的研究,從石窟壁畫以及雕刻中發(fā)現了大量的體育元素,其中舞蹈最為突出,并且多以飛天的形式出現。
石窟中的舞蹈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人們想象的天樂舞,二是人間的民俗舞。云岡石窟的飛天在經歷了漢化的洗禮之后,擁有了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生活中的舞蹈漸漸融入,極具時代特色。
云岡第2窟東壁上層,飛天手臂輕舒,姿態(tài)委婉,有西涼舞蹈閑雅的特征(如圖1)。第30窟窟頂,飛天神態(tài)優(yōu)美文雅,帔帛輕飏,通過帔帛的飄動來表現綢舞的柔美,與飄帶舞十分相似(如圖2)。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飛天布滿整個上層,身姿轉動舞步婀娜,動作瀟灑而不失典雅,舉手投足都體現著女性的柔美(如圖3)。
圖1
圖2
圖3
在石窟藝術中,可以看到一種非常奇特的形象,她們飛行虛空,姿態(tài)優(yōu)美,在中國稱之為“飛天”。其實飛天是一直存在的,在西方神話與中國傳說之中,都有著各式各樣天使和飛仙的故事,而石窟中出現的飛天都源自于印度。乾闥婆原本是帝釋天的音樂之神,常飛翔于云霄之中歌舞散花。乾闥婆被佛教吸納為佛界神祗后,祛邪鎮(zhèn)魔的武神一面大大的消退,而附以更多的載歌載舞的特性,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舞于天空,以彰顯佛國歌舞升平的美妙凈土世界。緊那羅為乾闥婆之妻,由創(chuàng)造之神梵天用腳趾所造,善于奏樂和歌舞,被佛教收容后,與乾闥婆同伺伎樂之職。
生活中人們把飛天又分為狹義的飛天和廣義的飛天。狹義的飛天是指佛教護法乾闥婆和緊那羅。而廣義的飛天則為飛行自如的各路天神。不管是狹義的飛天還是廣義的飛天,其共同特點都是飛行時不借助外力,如翅膀、云彩,憑著自身的身體動勢以及衣裙、披帛的飄逸,表現歡快飛翔的動感,其目的在于為佛園天界增添生機勃勃而又絢麗多彩的吉祥喜兆之氛圍。中國的三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都多次出現了飛天的形象,每個石窟中的飛天形象看似一樣,但在藝術風格上卻是大不相同。
3.1 “婆娑”的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中的飛天形象大多是集群出現,凌空而起的身姿顯得端莊沉穩(wěn),具有一種稚拙美。云岡石窟的動人之處就在于真實地反映了鮮卑游牧民族強健豪放的精神,具有粗狂厚重、輕盈婆娑的藝術風格。
圖4
圖5
早期曇曜五窟(云岡石窟20窟):身體有凌空浮動之感,但整體仍有下降,表現為形態(tài)不夠輕盈,動勢不強,衣帶沒有與形體結合(如圖4);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云岡石窟7窟):飛天倆倆相隨,互相呼應,身體彎曲的幅度增大,飛行的動勢加強(如圖5);
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云岡石窟34窟):飛天的形體夸張,動作舒展大方,輕盈飄逸,衣帶的飄動與形體充分結合,飄飄欲動(如圖6)。
圖6
圖7
圖8
3.2 “婀娜”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中的飛天則逐漸出現人性化的趨勢,較云岡石窟而言則轉變?yōu)榫录毼?。龍門石窟的飛天舞姿窈窕,形象優(yōu)美,身形修長而圓潤,在造型上展現出了“S”型曲線。呈現出典雅華貴、體態(tài)婀娜的藝術風格。
圖9
圖10
早期(龍門石窟古陽洞):身體動勢較弱,依靠飄帶來體現飛行的意識,但讓人感覺是負重飛翔,身形顯得笨拙,不自如(如圖7);
后期(龍門石窟蓮花洞) :身體彎曲,婀娜多姿,尤其是腿部卷裹在長裙中,曲折飄拂,無重心,像天空自由漂浮的云朵(如圖8)。
圖11
圖12
3.3 “飄逸”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各式各樣的飛天在不同時間段都具有不同的風格,莫高窟的飛天一直都在追求著不斷變化,每個時期的飛天都與時代特征緊密相連,她們輕歌善舞,表現出柔媚動人、飄逸時空的藝術風格。
北魏(莫高窟248窟):其一為大開口“U”字形,較北涼時期,姿勢自如優(yōu)美;其二飛天一腿在后,飄帶自然飄動,形成升空的效果(如圖9);
北涼(莫高窟257窟):身體扭轉成“U”型,有下沉墜落感,雙腳上翹,飛行舞動的感覺比較弱,顯得十分愚鈍,身體也是僵直而生硬(如圖10);
西魏(莫高窟249窟):其一為“U”字形,比之前的姿勢自如優(yōu)美;其二身體呈流線型,就像在天空中自由滑行,飛天迎風飛翔,身體輕巧如燕,動作飄逸,飛行動態(tài)完全依仗飄帶、云流的飛揚(如圖11);
北周(莫高窟428窟):其一姿態(tài)呈“U”字形,比較質樸,就好像是莫高窟北涼時期飛天的特點。其二是身體彎曲,飛行依靠飄帶、衣飾的飛揚。與西魏時期相比,飄帶與衣飾更加有節(jié)奏,更符合迎風而行的特征(如圖12)。
云岡石窟現存的飛天約兩千四百余身,或飛翔于窟頂藻井,或飛躍于龕眉內外,或飛舞于佛背光之間,有的徒手舞蹈,有的持樂演奏。有菩薩形飛天、高髻形飛天、錐髻形飛天、逆發(fā)形飛天、剃發(fā)形飛天。云岡石窟的發(fā)展歷程通常被稱為三個時期,飛天也與云岡石窟早、中、晚三期雕刻藝術的發(fā)展相適應,表現出三種不同的風格特征。
4.1 雄偉磅礴的早期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的早期工程受到北魏佛教注重修禪的宗教思想影響,作風大氣,簡約干練,窟內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景象。云岡石窟早期代表的第20窟露天大佛,兩身飛天在大佛的頭頂(如圖13和圖14)。飛天體型雄偉,身形折腰,袒露的上身斜披纓絡,下著緊貼雙腿的大裙,裸露雙足,儀容端詳,眉毛呈細長形,雙眼炯炯有神,嘴角帶有笑容。
圖13
圖14
4.2 金碧輝煌的中期云岡石窟
歷時19年的云岡石窟二期工程,同前一時期相比,云岡石窟的中期工程在洞窟外形、整體內容、題材取向、風格造型等許多方面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飛天的形象也比前期更加社會化世俗化,中期的云岡石窟主要集中在第
6 -12 窟。
云岡石窟中期的雕刻找到了一個非常適合的位置,在窟頂上雕刻作為一種刻窟模式最初開始于第7、8窟,貫穿云岡石窟的開窟歷程。第7、8窟作為一組雙窟,其中第7窟雕刻飛天48身,第8窟雕刻飛天53身,他們成群結對,神游其中,手持蓮花,輕衣飛揚,姿態(tài)飄渺,具有回旋流動之美,把人們帶入極樂天堂。
云岡石窟中期飛天的雕刻除在窟頂外,形式十分多樣,常如于一下幾種:
龕眉格內:盝形龕內多座彌勒像,飛天分布龕眉格內的每個角落,是飛天常如的雕刻位置(如圖15);
拱龕眉內外:尖拱龕內大多是刻有坐佛,在坐佛的四周,飛天布滿龕眉內外(如圖16);
門拱頂部:傳承了窟頂雕刻的模式,如于第10窟門拱頂部,逆發(fā)赤足,熠熠生輝(如圖17);
圖15
圖16
龕沿緣:每一個佛龕的龕沿緣都刻有飛天,手持各種樂器,共奏佛音,翩翩起舞(如圖18);
圖17
圖18
佛教故事中:飛天經常出現在佛教的故事中,用于營造氛圍,裝飾構圖(如圖19);伎樂飛天:佛經中,乾闊婆為樂神,緊那羅為舞神,到了云岡石窟中期,二者合二為一,袒身繞帛、赤足,手持有多種樂器,表現出強烈生命內涵(如圖20);明窗頂部:同門拱頂部一樣延續(xù)窟頂雕刻的風格,如第10窟明窗頂部,團蓮周圍八身飛天舞動身姿,隨風馳騁(如圖21)。
圖20
圖21
第6窟西壁:左臂上揚,左腿高吸跳躍,舞者回頭向后望,神采飛揚,表現出樂觀向上充滿力度的感覺(如圖22);
第7窟拱門兩側重層塔柱上:兩身剃發(fā)形飛天,身體強壯,結伴舞蹈,具有北方漢族的特色(如圖23);
第7窟拱門弧面:兩身剃發(fā)形飛天,身體強壯,結伴舞蹈,具有北方漢族的特色(如圖24);
圖22
圖23
圖24
第9窟后室明窗頂部:八身飛天環(huán)繞在團蓮的四周,四身逆發(fā)彪悍,叉腰踢腿充滿陽剛之氣,屬北方少數民族男性勁舞;四身高發(fā)髻,委婉悠揚,屬漢族女性軟舞(如圖25);
第9窟后室南壁門楣內:飛天右腿朝后曲掖,右手高高舉起,好似超人般直飛云霄(如圖26);
第12窟明窗沿緣:飛天舞伎左腿前探,右腿后蹬,雙手舉于體前,拍手稱贊(如圖27)。
圖25
圖26
圖27
圖27
圖28
4.3 清爽高貴的晚期云岡石窟
云岡晚期的石窟集中在第21-45窟,主要由留居平城的中下官吏和百姓營造,造像是為生者求福,為亡者請安。云岡石窟晚期的雕刻已經沒有了早起強烈的國家色彩,取而代之的是藝術的實用性和世俗性。云岡石窟晚期飛天的代表作品應屬第34窟,該窟的雕刻線條粗獷,姿態(tài)輕盈飄逸,像是飛鳥展翅,十分傳神。拉粗拉長的手臂是腰身更加的纖細,極富動感。第38窟頂部的更是有了手托日月,乘騎孔雀和御龍的飛天。
第21窟東壁上層:龕眉上六身飛天,手持不同樂器,邊奏樂,邊舞蹈,回首向后望,翩翩起舞;上層四身飛天,飄帶隨風而動,靈活十足(如圖27);
第34窟窟頂:飛天線條粗狂,姿態(tài)輕盈,飄帶舞動,像是天上的鳥兒,活動自如,栩栩如生(如圖28);
第38窟窟頂:左邊飛天手托太陽,右邊飛天手托月亮,日月相照,體現積極陽光的體育精神(如圖29);
第38窟西壁:御龍在左,騰空飛行;孔雀在右,展翅翱翔,飛天乘騎在上,舞姿輕盈,如履平地(如圖30)。
圖29
圖30
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使得云岡石窟的飛天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髓,融匯了各時期各地區(qū)不同文化的特點,讓沉靜而乏味的洞窟有了勃勃生機,喚起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的向往?!拌笥铋_金地,香完鑿鐵圍,影中君像動,空里從靈飛。”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宋煜在觀看云岡石窟后對于飛天形象的生動描述。歷經千年的云岡石窟,集佛教、生活、民族于一體,宏偉的模式,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形式,體現了我國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藝和無窮的智慧。通過對云岡石窟的深入研究,我們從雕塑、壁畫中看到了古時人民的生活及民間體育活動,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對于我們發(fā)揚民族精神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有著巨大的幫助。
[1]李治國主編.云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王建舜.云岡石窟雙窟論[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3]馮驥才主編.中國大同雕塑全集·云岡石窟雕刻卷[M].中華書局,2010.
[4]昝凱.云岡石窟[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5]李雪芹.云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王朝[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6]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編著.云岡百年論文選集[C].文物出版社,2005.
[7]李恒成.云岡石窟與北魏時代[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8]趙昆雨.云岡石窟樂舞雕刻研究.[J].敦煌研究,2007(2):34-43.
[9]路志峻,李重申.麥積山石窟體育文化考析.[J].敦煌學輯刊,2003(1):121-124.
[10]劉曉毅.試論佛教石窟中的飛天.[J].敦煌學輯刊,2004,(2):95-98.
[11]程乃蓮.云岡石窟中飛天造型芻議.[J].美術觀察,2005(1):100.
The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port Element of Yungang Grottoes——Grandhanra in Caves
WANG Ha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037009,Shanxi, China)
Yungang Grottoes, being the greatest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ancient ag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carved grottoes in Chinaese history. Yungang Grottoes, with the large scale and the grand momentum,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excellent and typical art work after the Buddhist being spread eastward.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historical records, documents, etc. to analyze the sport element of the painted statues in caves.
Yungang Grottoes; sport element; grandhanra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武術研究項目(WSH2014C015),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GH-12069)。
王海(1979-),山西右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