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冰
(廣東文藝職業(yè)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廣州511400)
長期以來,中國古代畫論課程,無論是在一般綜合性院校,還是在專業(yè)藝術院校都屬于相對薄弱的課程。中國古代畫論作為藝術學理論和美術學兩個一級學科的共有課程,這種薄弱越發(fā)顯得突出。加強中國古代畫論系列課程建設,顯得十分緊迫。畫論,是關于繪畫的理論,是一代代杰出的藝術家及理論家對中國畫畫理和畫法的總結,也囊括了對畫家和畫作的品評和鑒賞。中國古代的畫論高度繁榮,與中國古代繪畫一起形成了道技融合、雙峰并起的良好態(tài)勢?!爸袊糯嬚摗闭n程,對于改變當下藝術教育中忽略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現(xiàn)狀大有裨益,有助于彌補目前藝術教育存在的道技分離、重技輕道的不足。因此如何做好中國古代畫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就本課程而言,講授內容多,歷史跨度大,涵蓋面廣。伴隨著中國古代繪畫的發(fā)展,傳統(tǒng)畫論是在總結作畫體會、寫作畫史、收藏著錄、課徒傳授和品味鑒賞過程中產生的,大體可分為理論、品鑒和畫法三部分,分別聯(lián)系著中國思想史、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和中國藝術的創(chuàng)作系統(tǒng)。從史的角度來看,從其發(fā)展脈絡而言,自先秦到近代,其內容之豐富難以言喻。為了在有限的課時里盡量呈現(xiàn)精彩的觀點,這就需要我們對內容進行選擇。在具體的講授中,本課程主要以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代表性畫論為講解重點。
就教學客體而言,現(xiàn)在藝術類學生的特點是學習中“實用主義”傾向嚴重、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目前,藝術學與美術學專業(yè)的學生仍然持著一個固執(zhí)念頭,那就是因為藝考的要求,大部分學生在進校之前已有一技之長,覺得憑借自己的一技之長就能走遍天下,因此對技能型的專業(yè)課興趣濃厚,追求“實用主義”,但對于理論型的專業(yè)課或者選修課則得過且過。由于藝術類的院校相較于其他專業(yè)的招考,一般文化課分數(shù)要求相對較低,因此藝術類學生普遍文化課水平不高,這直接導致了理論類課程尤其這種涉及大量古文的理論課教授的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學習知識、鞏固知識的目的,成為本課程課改的出發(fā)點。
20 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受到各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它最早源于上世紀70年代盛行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的教學方法。印度語言學家勃雷泊(Prabhu)被認為是這一教學法的創(chuàng)始人,他當時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進行了一項強交際法的實驗。在教學實踐中,他采用任務形式呈現(xiàn)課堂教學活動,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任務類型,然后設計多種交際任務,把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語言類學科、技術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學科中都開展了比較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國內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在教學中成功開展了關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研究工作,收獲了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著名的有,如南師大李藝、李冬梅在《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chuàng)新》一書中,對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了闡釋和解讀,并對教學中的兩類任務:封閉性任務和開放性任務進行了探討。經過研究和發(fā)展,任務驅動教學法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的基本特征。總體來說,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成就動機理論(學習動機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及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而要在中國古代畫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項目教學法,要求教師必須對本門課程的實際情況了然于胸,重點體現(xiàn)在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把握上。
顧名思義,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任務”為抓手的,它要求教師在明確課程總目標和總任務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并以具體教學案例為先導,以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思考。利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依照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可設計出具體的實施流程(見圖1):
圖1 任務驅動課程設計及實施流程
按照上述流程,根據(jù)《中國古代畫論》課程的實際內容,筆者以宗炳《畫山水序》為教學案例,探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此課程中的運用。
1.任務分解
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卓著。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戰(zhàn)國時期,山水畫就已經出現(xiàn)在絲織品和壁畫上。但很長一段時期,山水畫只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山水畫的技法還比較簡單粗拙。直到魏晉南北朝才得到進一步的滋育與確立。宗炳為南朝宋人,精通書法、繪畫和音樂。性好游歷山水,遍觀名山大川,其所著的《畫山水序》是目前所見的中國古代第一篇山水畫論作。因此,在作任務分解時,基于這些美術史背景,筆者給學生安排了以下幾個具體任務:(1)了解作者及篇目的相關資料背景;(2)對篇目重難點詞句進行注釋,精讀全文;(3)提煉篇目重點,對該文提出的重要觀點分享學習心得;(4)自行創(chuàng)作或以古畫創(chuàng)作,與該文理論互相印證,進一步了解文論,提高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從而體會到實踐與理論相輔相成的關系。
2.學生設計
根據(jù)每班情況,讓學生自行組合,大致以10人為一組,每組指定或推選一位組長和副組長,各組由此二人負責統(tǒng)籌任務。根據(jù)每部分的教學內容,將相關學習任務分配給每位同學,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內容整合,各組以PPT 的形式在課上呈現(xiàn)交流,一般由組長擔任主講人。
3.教師引導
因為任務中最重要的是涉及文論閱讀以及對文論的理解,因此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以引導和幫助解決問題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如何查找資料、利用相關文獻,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意,同時在創(chuàng)作與鑒賞方面加以引導。
4.評價反饋
評價反饋主要是學生互評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相結合,其中側重教師評價?;谌蝿盏姆纸猓u價反饋點主要在于:(1)對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加以評價;(2)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以評價;(3)對學生是否具有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即是否體現(xiàn)出學科的交叉性、團隊精神、實踐能力等;(4)在評價時,要特別注意圍繞學生的各個任務環(huán)節(jié)進行總結,避免片面性。
“中國古代畫論”這門課程學習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也提高了學生的眼界,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有相當裨益。由于文論學習的特殊性,同時因著文言文的緣故,學生往往產生畏難心理,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確實也存在不少問題,一言堂的沉悶,再加上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需求日趨功利化,都要求教師積極在課堂上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具體的任務實施過程中,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叭蝿镇寗印笔亲灾魈骄渴浇虒W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學習者的角度說,“任務驅動”作為一種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和技能云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從教師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等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綜合素質。
當然,每種教學法都有其局限性,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會存在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活動要以學生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鑒賞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盡量貼近技能創(chuàng)作,與中國畫課程教學大綱互相配合。(2)任務的設計要有“信息差”。設計的問題需要學生去思考,去交流才能獲得答案,而不是枯燥的理論分析。(3)任務型的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任務設計在以學生為中心基礎上,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能把任務的完成當作是少數(shù)好學生的專利。(4)任務型活動要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5)在任務型活動中,很多時間都交由學生去獨立思考,以團隊的方式讓學生互相交流。老師在課堂上要做好監(jiān)督者、引導者,采取一些適當?shù)拇胧?,防止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而開小差。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在分享匯報時,可能產生一些緊張情緒,教師要營造和諧、積極的課堂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6)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由于“惡搞”“穿越”等網絡風在學生中的盛行,要注意加強對文論背景的引導。小組合作學習是任務型教學中常見的形式,但也是出現(xiàn)問題最多的地方。要提倡人人參與,防止少數(shù)人在學,多數(shù)人在看熱鬧的現(xiàn)象發(fā)生。以上問題都有待于授課教師們一起在教學中共同摸索,加以解決,從而讓中國古代畫論這門課程成為學生們喜愛上的課。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上下)[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2]朱良志.中國美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孫玉明.“任務驅動”教學法探討與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6).
[4]令狐彪.宋代畫院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5]張仲揚.基于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模式[J].電腦學習,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