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紅
?
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概覽及其在檔案文獻學上的意義——兼對湖南大學校史補遺
劉映紅
(湖南大學檔案館,長沙 410082)
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刊載了“抗戰(zhàn)”爆發(fā)之前的湖南大學師生在各專業(yè)領域內(nèi)的學術論文和大量對國際國內(nèi)時局分析的文章,客觀記錄了湖南大學師生特別是時任校長胡庶華的活動和思想。因此季刊不但對湖南大學校史編撰工作有重要的補充價值,而且在檔案文獻學上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湖南大學》季刊;概覽;胡庶華;檔案文獻學
目前保存在湖南大學圖書館的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共九本,分跨1935年、1936年和1937年3個年頭,每年的1、4、7、11這幾個月的第一天出版,刊物由時任校長胡庶華題寫刊名,稿件主要來源于湖南大學的教授和學生,這點可從1935年第1期創(chuàng)刊號的“編輯前言”得到證實,也有少量從國外譯介過來的文章,是一份集工學、文學、商學、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生理學和宗教學為一體的文理綜合性刊物,面向全國發(fā)行。由于刊物創(chuàng)辦于“1927年‘馬日事變’后,湖大停辦,進行整頓(清黨),中共組織被徹底破壞。直到1937年底的10年多時間,湖南大學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組織?!盵1]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加之刊物創(chuàng)辦時間短,刊物保存得也不全(1937年僅存1期),因此所有研究湖南大學校史的材料典籍也都未曾提及到這份刊物。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這份季刊無論內(nèi)容編排還是欄目設置抑或創(chuàng)刊風格都無不讓人矚目,更重要的是它的發(fā)展歷程是與湖南大學同一時期的歷史發(fā)展相生相伴的。
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每期主要分為論著和文藝兩大版面,由于這一時期日本“9.18”后已經(jīng)侵占了我國東三省,但全面性的抗日戰(zhàn)爭尚未爆發(fā),所以季刊受當時國情影響,對時局分析的內(nèi)容幾乎穿插于季刊的整個發(fā)行過程,并占據(jù)該刊極大版面,可見當時湖南大學師生對時局的高度關注;其次為純學術性研究文章,內(nèi)容主要涉及土建、電氣、數(shù)學、物理、化學、心理學、文學、教育學、宗教學和社會學,還有包括從國外譯介過來的一些具有學科前瞻性的文章,最后是文藝版面里由湖南大學師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
(一)季刊對國際國內(nèi)時局的分析文章
1935年第1期《湖南大學》季刊創(chuàng)刊號“編輯前言”這樣敘述季刊創(chuàng)刊的宗旨:“以前的湖南大學期刊,從本號起,便改為按季出版了?!薄袄^承過去期刊的光榮的史實,雖獨自為季刊標出了創(chuàng)刊號的名目,而總號數(shù)卻仍與停辦的期刊相繼續(xù)?!边€有刊載在1936年第1期《湖南大學》季刊編者的卷頭語“本校期刊之改為季刊以來,不覺整整的一年了,今天恰是周年紀念的日子”這些話語,我們可以判斷出季刊是從1935年第1期才開始由月刊改為季刊的。其中原因編者沒有細述,但從這一時期《湖南大學》季刊對時局的關注焦點集中在中國的國際地位、日軍入侵中國、提醒國人對日保持高度警覺的大量文章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應該有些許關聯(lián)。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幾乎每期都有大量文章甚至開辟專題(如:1935年第2期《湖南大學》季刊里的國際問題專輯和1937年第1期《湖南大學》季刊里的國難特輯)討論時局,這些文章通常把當時的中國放在全世界范圍里,以國際化的視野從國防軍事、經(jīng)濟結構、文化教育等角度對局勢進行詳盡解析,深刻意識到中國是世界諸大強國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最后目的地,尤其是日本對中國的重重威脅,更為可貴的是季刊中很多文章預見性地推測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和日本的全面侵華,彰顯了當時湖南大學師生對時局把握的準確性與前瞻性。如從軍事角度出發(fā)的有任希丘撰寫的《太平洋上帝國主義的海會與中國》一文,詳細分析了各帝國主義國家擴充的海軍軍備對中國造成的威脅。芳琪的《太平洋之現(xiàn)局及列強的軍備競爭》則利用詳實的統(tǒng)計資料一一比較了中國和英、法、美、俄、日在海、陸、空三軍上的軍備實力;讓·慈的《最近日本對東北侵略之激進》一文則從人口移置、對華增兵、在華修路、燒殺毒化華人等角度對日本侵華戰(zhàn)事做了一個客觀的跟進報導和分析,清醒認識到了日本并不以獲得東三省為滿足,而是“意欲進一步打敗俄國或英國,以率制我最優(yōu)良的中國市場?!逼浯问遣簧偕虒W方面的文章,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觀照中國經(jīng)濟和貿(mào)易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如覃敏生《中國社會經(jīng)濟結構之解剖及其前途》、欽甫《世界石油之近況》,還有劉祿銓《“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運鈞《對于統(tǒng)治糧食的意見》一文,通篇運用大量的統(tǒng)計資料證明當時的舊中國雖“以農(nóng)立國,”而從國外輸入糧食遠遠高于出口糧食的數(shù)量,得出當時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瀕于絕境的結論。這些文章不但分析了世界會由經(jīng)濟危機導致戰(zhàn)爭危機以及中國身處國際環(huán)境中的艱難地位并且非常成功地預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再次是季刊里大量傳播和探討非常時期教育問題的文章。如署名為禾的《我國大學教育現(xiàn)存的缺陷及我們今后應行策勵之點》、劉彥《如何實施初級職業(yè)教育》、《非常時期的教育》和蔣增演《非常時期民眾教育之有效途徑》等文。這些文章順應中國國難深重的國情,紛紛呼吁把國難教育納入正常教育的軌道,在國難教育中又尤其強調(diào)軍事訓練的重要性,倡導全體國民要“養(yǎng)成軍人精神,吃苦耐勞從事后防工作”。
以上這些文章都無一例外地受到當時中國國情的影響,分別從軍事、經(jīng)濟和國民教育等方面對時局做了不遺余力的宣傳教育,由此也可看出當時的湖南大學師生已經(jīng)客觀地看到中國無論在軍事、經(jīng)濟還是國民教育上都還遠不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家,國際大環(huán)境對中國不利,尤其意識到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已經(jīng)從經(jīng)濟文化入侵將上升到武力入侵的嚴重性和緊迫性。
(二)季刊刊載的純學術性文章
從1936年第1期《湖南大學》季刊刊載《本大學第十屆學生代表大會各系代表》中我們可以判斷出當時湖南大學建有11個系,分別為中國文學系、政治經(jīng)濟系、教育系、商學系、數(shù)學系、化學系、物理系、土木系、電機系、機械系和礦冶系,因此在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上的大量純學術性論文的內(nèi)容也大體和這些系所建制的專業(yè)契合。上面是湖南大學師生在各專業(yè)領域發(fā)表在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上論文的一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不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藝版面)。
表1 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上論文統(tǒng)計表
表中商學、政治經(jīng)濟學、教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文章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在刊物所占的版面上都占據(jù)了很大的優(yōu)勢,尤其是商學發(fā)展突出,商學期刊甚至還有專門的合刊出版。季刊里還包括史學、宗教學方面的文章由于數(shù)量偏少沒有統(tǒng)計到表中。自然科學方面的土木工程學、采礦冶金學、物理學、電機學、化學、機械工程學這些領域除有原創(chuàng)性的論文外還有不少是從國外譯介過來的優(yōu)秀論文,季刊中也還有少量的農(nóng)學、林學方面的文章沒有統(tǒng)計到表中。統(tǒng)計表一方面凸顯了當時的湖南大學理工專業(yè)雄厚的基礎和實力,另一方便也折射出當時的湖南大學已經(jīng)非常重視文理兼修、文理并重的綜合性大學的辦學理念。
(三)季刊上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
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上刊載的文學作品遠多于文學研究方面的內(nèi)容。季刊專設“文藝”版面,囊括了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順應當時國情主題大都涉及國家事業(yè)和前途、同胞的生命和幸福。湖南大學師生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出的一大批愛校興校的作品尤為引人關注,師生們通常用岳麓山、愛晚亭、云麓宮等一系列與湖南大學相鄰的風景地名來隱喻、指代湖南大學,有些作品單從標題上看就讓人一目了然,特別是詩歌。如署名安石的《岳麓山春游曲詠吳梅村鴛湖曲韻》、《深秋偕夢僧兄侍敦六師游麓山六首》、夢僧的《愛晚亭晚坐用二南均》、《用愛晚石刻二南均奉答杏庭居士開悟上人》、陳起鳳的《云麓宮》、《麓山秋興》、陳緗的《春日游麓山有感》還有子威的《秋晚登天心閣見紅白桃花相問校園小桃》等等。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大學》季刊上的詩歌除了一首螢火的《女郎》是新詩外,其余全部都為古體詩。
此外很多作品在內(nèi)容上還記錄了湖南大學師生生活現(xiàn)狀和思想情緒,特別是湖南大學的畢業(yè)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他們更是直接在文章里表達了自己即將離開湖南大學時惆悵的心緒和對湖南大學的留戀、摯愛之情,還有一些是湖南大學的畢業(yè)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是直接在文章里表達了自己即將離開湖南大學時惆悵的心緒和對湖南大學的留戀、摯愛之情:
岳麓永遠是好的,岳麓山下九年的生涯也永遠是美的!麓山,我愛你!我想一個人之不能忘情于你,正等于不能忘情于他最初的情人一樣吧。
(家獸《如此七年》)
更有甚者把當時的湖南大學比作是“建筑在黃金上的天堂”,如瑾子在《輝線》里分別從聽覺、視覺等角度非常生動地描述了湖大學子的校園生活,語言調(diào)皮幽默。
這些文藝作品一方面凸顯了湖南大學學子在當時邦國多難的情況下熱愛湖南大學、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出當時湖南大學師生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相當活躍的事實。
胡庶華,著名教育學家、冶金學家,1932-1949年曾三任湖南大學校長。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每一期刊名都由時任校長胡庶華親用毛筆題寫,刊名以楷書繁體從右至左書寫“湖南大學季刊”六個字,刊頭下署“胡庶華題”四個字,字體中正,遒勁有力。除此以外,在1936年第1期季刊上刊載了一幅胡庶華先生的照片,從照片下方的說明“本校校長胡庶華先生近影”我們可以判斷這張照片是當時新近拍攝的,現(xiàn)今湖南大學校史上也都延用的是這張照片,從時間判斷這張照片應該是最先刊載在《湖南大學》季刊上的。照片為胡庶華先生的半身正面像,胡先生身著立領的中式服裝,目光如炬,骨子里透著學者的正氣和清氣,形象儒雅、方正,頗有古風。
胡庶華在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上還發(fā)表文章兩篇,一篇為《文武合一與民族振興》,另一篇為《如何建設國防》,他在兩篇文章里闡述了如下思想:
(一)批判了中國知識分子“重文輕武”思想,強調(diào)文武合一與民族振興的關聯(lián)
胡庶華先生17歲考上秀才,青年時期又留學西方德國學習冶金工程并獲得博士學位,可謂學貫中西。因此無論對傳統(tǒng)的中國舊式教育還是先進的西方教育都相當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在《文武合一與民族振興》一文中他引經(jīng)據(jù)典,先是歷數(shù)了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強使“文武分科”之害,從秦漢、戰(zhàn)國再到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所以國勢羸弱就是因為“文弱之弊日盛”的原因,例舉了從皇帝到成周、吉甫、方叔、召虎這些古代的圣帝賢相,無不是文武兼資之人。然后從古推今、從中到西強調(diào)在民族危難之時中國知識分子文武合一與民族振興的關聯(lián)。詳敘了近代日、俄、美、法、意、英德等國的兵役義務,批判了現(xiàn)存于中國知識分子中的“重文輕武”思想觀念,強調(diào)知識分子能文能武,“有文德者必有武工,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兵儒同源,文武一途”。倡導在學生中開展軍事訓練,培養(yǎng)學生“刻苦而撈勇敢誠實之精神,整濟嚴肅敏捷清潔之習慣?!盵2]最后他追溯湖南大學的歷史,認為“曾文正于道光十四年肄業(yè)于岳麓書院,當時羅澤南、彭玉麟諸公均喜研究兵士,蔚為風氣。此為本校造就文武全才之始。”[3]并正式?jīng)Q定在本校新生中開展軍事訓練,施行軍事化管理,在學生“有健全之身體,有精深之學問”后“事業(yè)賴以成功。國立賴以充實。媲美前賢。凌駕歐美。”
(二)拓展“國防建設”內(nèi)涵,提出三原則
1936年1月第1期的《湖南大學》季刊上刊載了胡庶華校長的《如何建設國防》一文,這實際上是胡先生在湖南大學紀念周的一篇講演詞,同時也可以視為對前篇文章《文武合一與民族振興》的一個充實和深化。在文中,他分別從國防教育、國防經(jīng)濟、國防武力三個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擴展了國防建設的范圍。并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國防建設”的三原則:“窮的國防、快的國防和中心的國防”。[2]呼吁全國人民都應竭盡所能為國防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胡庶華校長在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上的這些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這份刊物的愛護和重視。尤其是發(fā)表在刊物上的兩篇文章所蘊含的思想足以體現(xiàn)了胡先生既立足湖南大學又放眼世界的強國主張和愛國情懷。
(一)借鑒性和研究性
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是同時期湖南大學師生歷史活動最原始、最真實的記錄,因此也是湖南大學校史編撰工作中最珍貴的檔案文獻,具有很強的借鑒性、研究性。
目前,我國的檔案文獻這一概念正在不斷地擴大,國家標準局公布的文獻定義為“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按照這個定義,季刊也是一份客觀記錄1935-1937年間湖南大學師生社會實踐活動和精神風貌的史實和載體,特別是季刊較為完整地保存了當時湖南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給湖大校史編撰者研究、整理湖大校史文獻提供了重要參考,是研究湖大這一時期校史的第一手檔案文獻資料。
(二)歷史獨特性與專門性
季刊詳細記載了抗戰(zhàn)前期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湖南大學各類不同文獻類型,涉及到很多領域,在當時不僅是傳承人類文化、文明的思想堡壘,更是充分發(fā)揮塑造民族精神的戰(zhàn)斗陣地,因此這份文獻遺產(chǎn)還具有很強的歷史獨特性與專門性。
綜上所述,1935-1937《湖南大學》季刊是當時的湖南大學傳播科學研究和社會信息的重要媒介,因此無論在內(nèi)容、形式還是體系編排上都給后人了解這一時期的湖南大學提供了十分難得的檔案資料,對湖南大學校史編撰工作的深入有重要的補充和參考價值。
[1] 湖南大學校史編委會. 湖南大學校史(公元976-2000)[M]. 長沙: 湖南大學出版, 2003: 106
[2] 文武合一與民族振興[J]. 《湖南大學》季刊, 1935(3): 40-45.
[3] 如何建設國防. 《湖南大學》季刊[J]. 1936(1): 15-19.
An Introduction to Hunan University Quarterly in 1935-1937 and its Meanings on Archives Documents: Hunan University History Supplement
(Library of Archiv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unan University quarterly in 1935-1937 published many paper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every academic field and a large number of analysis articles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Objective recorded the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unan University, Specially they focused on on the then President Mr Hu Shu hua .Therefore the quarterly had added values and important meanings not only in the school history compilation work of Hunan university but also in Archives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quarterly; overview; Mr Hu Shu hua; archives documents
(責任編校:彭 萍)
G 112
A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5.02.021
1672–1942(2015)02–0107–04
2014-07-20
劉映紅(1971-),女,湖南邵陽人,檔案館館員,碩士,主要從事檔案文獻與校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