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踴
SHAN Yong
1955年出生
1978年入學南京工學院建筑系(77級,學士、碩士、博士)
1984年任教南京工學院建筑系至今
現(xiàn)任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1991年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7年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2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獎
“學院”于我,意味著個人專業(yè)生涯的全部。在我從1978年初入學到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的近40年中,她的含義遠不只中大院的樓上下、大教室的圖桌旁、圖書室的書架間,更在眾師長們的言行與舉手投足之中。
建筑教學方面:留系后從1986年起,我與先后留系的丁沃沃、趙辰共同參與了由顧大慶發(fā)起的“建筑設計初步”課程教學改革,首次提出了以“設計訓練”取代“渲染表現(xiàn)”為主線的教學新體系。這一項設計初步的教改持續(xù)多年,所取得的成效已漸次波及整個建筑設計教學體系。新教案的成形曾得到孫鐘陽、王文卿等先生的鼓勵與幫助,瑞士蘇黎世高工(ETH)建筑系的一年進修研習也使我們獲得了決定性的受益。1987年,我接手“建筑制圖”課程的教學,并配合設計初步課的進程對原課程體系與教學方式做了部分優(yōu)化,2002年與年輕教師彭冀合作完成多媒體版教案并投入實施至今。
設計實踐方面:我以安徽馬鞍山采石公園林散之藝術館級墓園為起點,陸續(xù)設計建成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紀念園高二適紀念館、金華市博物館、蘭州始祖園博物館、滄州市博物/圖書/城建三館、安徽廣德文化中心,以及南京女子中專賓館實訓樓、南京莫愁湖小學、鎮(zhèn)江新區(qū)中學及體育館、江蘇常州牛津國際公學、鹽城市行政中心等數(shù)個文化辦公類建筑工程設計,對建筑文化的地域性表達做過一些嘗試。其中,同樣得到過鐘訓正等先生關鍵性點撥。2000年以來,還在東南大學“環(huán)境與建筑研究中心”,參與過鐘師主持的“福建武夷山九曲花街規(guī)劃設計”等項目的方案及施工圖設計。
系史研究方面:1990年代起,結合院慶70年紀念刊物的編纂,我在潘谷西先生帶領下開始了持續(xù)的東南大學建筑院系歷史及淵源的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完成了“蘇州工專與中央大學建筑科”、《西方學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等文章及專著的撰寫與刊發(fā)。目前正在與香港中文大學顧大慶先生合作,著手進行南京工學院為代表的新中國早期建筑教育史研究,在本院系為主的實物及口碑資料采集方面已始見集效。
早在院慶80年時77級的聚會上,我曾當著同窗和應邀到場的師長們的面打過個比方,留校的我猶如相形見絀的“留守兒童”,一方面對創(chuàng)業(yè)有成的學(兄)長們羨慕不已,另一方面為能否守好家業(yè)而忐忑難安……現(xiàn)在想來,我又增了新的感覺——為朝夕相處的年輕同仁們給學院帶來的新鮮活力而頗感欣慰!值此2017院慶90周年之際,作為 “守望者”,我借用《渴望》插曲《悠悠歲月》中的一句唱詞與母校的各位學人共勉:“過去未來共斟酌”。
1 高二適紀念館
2《西方學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
3 林散之藝術館
4 滄州圖書館、博物館、城規(gu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