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銳 李越漢
湖北襄陽市中醫(yī)院神經外科 襄陽 441000
目前腦血管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檢查技術的進步,發(fā)病率逐年提高,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早期風險評估對于疾病的治療非常重要。Copeptin是目前認為是自發(fā)性腦出血、缺血性腦卒中、炎癥反應的機體損傷嚴重性和預后評估的一個血液標記物,其在血液中較為穩(wěn)定,而且易于檢測,已成為血管加壓素釋放以及應激反應出現(xiàn)的標志物。本文對Copeptin與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血液中的濃度進行檢測,探討其與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嚴重性和預后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收集2009-01-2013-05我科收治的37例動脈瘤性SAH患者的靜脈血標本為實驗組,20例體檢健康的靜脈血標本為對照組,2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評估方法 入院后通過CT進行SAH診斷與Fisher分級,分為2級、4級和3級組,若合并腦內血腫,計算并記錄血腫的體積,通過CTA或DSA確診為動脈瘤。應用GCS昏迷評分對患者意識進行評估,采用Hunt-Hess分級評估患者的級別,均在入院后24h內進行,根據(jù)患者情況行經顱多普勒和頭顱MRI檢查,判斷是否存在腦血管痙攣及腦梗死。應用GOS評分對患者的預后進行評估。
1.3 實驗方法 血標本在入院后的24h內采集,收集后4 000r/min離心10min,在-70℃的環(huán)境下儲存,所有標本均采用夾心ELSISA的方法進行檢測。加有捕獲抗體的反應板置入0.1M碳酸氫鈉液中,在4℃下過夜,然后每孔加入300μL的封閉緩沖液(Startingblock T20-TBS),室溫下輕微震蕩30min,向反應板中每孔標本中加入標準抗原,室溫下放置2h,用TBST液沖洗,加入檢測抗體,室溫下放置1.5 h。沖洗后,加入biotinyl tyramide液,室溫下放置15min,沖洗后,加入含有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物的PBS-吐溫20液和1%的牛血清白蛋白,沖洗后,加入Ultra-TMB ELISA,放置30min,在652nm的96孔分光光度計中讀出數(shù)值。
1.4 數(shù)據(jù)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均使用SAS 9.2,計量資料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布描述,計量資料的比較Mann-Whitney檢驗,2組或者3組之間的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
實驗組Copeptin平均值為(16.28±3.65)pmol/L,對照組為(4.03±1.12)pmol/L。實驗組Hunt-Hess分級0~Ⅱ級21例,Ⅲ~Ⅴ級16例;腦實質血腫12例,平均血腫體積(17.34±3.61)mL;其中34例確診為動脈瘤;前循環(huán)28例,后循環(huán)6例;出現(xiàn)腦血管痙攣10例,腦梗死7例;GOS分級Ⅰ~Ⅲ級26例,Ⅳ~Ⅴ級11例,Hunt-Hess分級Ⅲ~Ⅴ級、Fisher分級3級、合并ICH、GOS分級Ⅰ~Ⅲ級患者的Copeptin平均水平明顯增高,血管痙攣、腦梗死、動脈瘤的位置、性別對Copeptin的濃度無明顯影響。見表2。
表2 實驗組不同項目Copeptin平均值比較 (±s)
表2 實驗組不同項目Copeptin平均值比較 (±s)
項目 分類 n 平均值(pmol/L) P值Hunt-Hess分級0~2/3~5 21/16 6.81±3.12/25.46±7.34 0.006 Fisher分級 2、4級/3級26/11 4.39±1.68/19.13±3.58 0.02腦內血腫 是/否 12/25 31.71±9.72/6.39±1.21 0.02血管痙攣 是/否 10/26 26.73±6.71/7.14±2.05 0.15腦缺血 是/否 7/30 24.19±5.21/16.51±7.02 1.0性別 女/男 12/25 21.31±6.31/7.16±1.22 0.52位置 前/后循環(huán) 28/9 17.42±3.26/5.09±2.04 0.38 GOS分級 4~5/1~3 26/11 7.19±2.98/26.09±6.82 0.03
目前,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腦損害嚴重性進行評估,臨床常用的是臨床分級標準,如GCS評分和Hunt-Hess分級,但這些分級易受到癲癇、腦積水、鎮(zhèn)靜藥物等因素的影響,對預后的判斷仍不很準確,Copeptin由39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為5 000D是目前認為是自發(fā)性腦出血、缺血性腦卒中、炎癥反應的機體損傷嚴重性和預后評估的一個血液標記物,其與血管加壓素來自同一個前體蛋白,并以等比率釋放,與AVP的關系類似于C肽與胰島素之間的關系。血管加壓素是在不同的應激因子的刺激下由下丘腦釋放的一類激素,其可以激活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后者直接導致ACTH的釋放,從而促進皮質醇的產生[1]。因為其在血液中較為穩(wěn)定,而且易于檢測,Copeptin成為血管加壓素釋放以及應激反應出現(xiàn)的標志物。有很多關于對出血性腦卒中早期對患者預后進行評估,一些以確認的影響因素,如出血量、血腫的形成、持續(xù)的高血壓,而生物標志物作為一種有潛在價值的預測因子,近年來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當前的一些研究認為[2],Copeptin能夠早期反映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嚴重性,其對1a后病死率及神經功能的不良結局的判斷價值同改良Fisher分級評分相似,目前的文獻報道[3]的出血性腦卒中的平均值為16.3pmol/L,缺血性腦卒中的平均水平為11.6pmol/L,正常人的Copeptin血液濃度為3.7~4.2pmol/L。許多研究認為,伴ICH的SAH患者的Copeptin濃度明顯增高。Zweifer[4]認為,Copeptin的增加與ICH的體積和不良預后有關,這與我們在SAH患者中的研究結果相似,Copeptin的水平增加與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量明顯相關,但由于預后不佳的SAH患者一般都伴有ICH,因此我們的結果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減少偏倚因素,一般來說,ICH的出現(xiàn)能夠影響SAH患者的預后,我們的結果顯示Copeptin的濃度與血管痙攣、動脈瘤的位置與遲發(fā)型缺血無明顯相關,但與影響神經功能不良結局的預后有一定關系。
遲發(fā)性的血管痙攣是不良預后的影響因素,往往導致嚴重的缺血性癥狀,以及神經功能的損害,但迄今為止,仍未發(fā)現(xiàn)可靠的標志物能夠在發(fā)病早期對遲發(fā)型腦血管事件進行預測,我們的結果表明Copeptin雖然未能在早期對腦血管痙攣進行預測,但一系列的實驗表明,其與預后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Zhu等[5]研究表明,Copeptin與血管痙攣之間存在重要的聯(lián)系,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數(shù)據(jù)提示兩者之間有關,當仍不能成為腦血管痙攣預測的標記物,而且相比之下,臨床分級更加有準確性。Copeptin的釋放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特異性表現(xiàn)還是一般的應激反應,目前仍不是很清楚,Copeptin有下丘腦產生伴隨血管加壓素一起釋放,在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Copeptin的增加可能是在應激情況下由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的反應軸的激活,不僅缺血性腦卒中能夠引起,而且呼吸道感染、心衰、休克等均可引起,但這并不能排除Copeptin是蛛網膜下腔出血預后評估的潛在標志物的可能性[6]。
Copeptin在發(fā)病早期血液濃度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嚴重性有關,而且在預后差的患者中表達更高,其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有診斷價值的的標記物。
[1]Morgenthaler NQ,Struck J,Alonso C,et al.Assa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opeptin,a stable peptide derived from the precursor of vasopressin[J].Clin Chem,2006,52(1):112-119.
[2]Molyneux A,Kerr R,Stratton I,et al.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vascular coiling in 2143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2002,360(9342):1 267-1 274.
[3]Katan M,F(xiàn)luri F,Morgenthaler NG,et al.Copeptin:a novel,independent prognostic marker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Ann Neurol,2009,66(6):799-808.
[4]Zweifel C,Katan M,Schuetz P,et al.Copeptin i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BMC Neurol,2010,10:34.
[5]Zhu XD,Chen JS,Zhou F,et al.Detection of copeptin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Crit Care,2011,15(6):288.
[6]Muller B,Morgenthaler N,Stolz D,et al.Circulating levels of copeptin,a novel biomarker,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Eur J Clin Invest,2007,37(2):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