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玲
摘 ?要: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和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深入人心,恢復性司法理論的價值取向越來越被認同,但我國的司法制度中直到2013年修改后的刑訴法,才正式確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地位。審查起訴階段的刑事和解雖然在實踐中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運行模式,但仍缺乏統(tǒng)一、具體的可操作性規(guī)范。本文力圖從實踐出發(fā),針對實踐中開展刑事和解遇到的難題,深入剖析,并試圖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審查起訴;刑事和解;實踐難題;完善途徑
刑事和解, 又稱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和解,是一種以協(xié)商合作形式恢復原有秩序的案件解決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后,國家專門機關對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一種制度。刑事和解在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促進犯罪者回歸社會、防止重新犯罪,保障被害人權利,節(jié)約訴訟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等發(fā)面發(fā)揮積極效果,但作為一項制度如何使其更加規(guī)范化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審查起訴階段適用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據
在近年來的司法實踐中,全國各地的檢察機關力求從構建和諧社會,維護檢察機關公正形象和提高社會公信力的高度出發(fā),從不同層次和范圍探索適用刑事和解來解決一些輕微刑事案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于2002年率先組織開展輕傷害案件刑事和解的實踐,并出臺實施規(guī)則,之后,上海、福建、河南、安徽等省份的個別地區(qū)也紛紛對刑事和解做了一些規(guī)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辦理當事人達成和解的輕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見》、《關于開展檢調對接試點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的出臺為檢察機關積極適用刑事和解以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明確了方向。新刑訴法將刑事和解作為專章規(guī)定,上升到立法的高度,對當事人和解案件的范圍、條件、方式、結果和程序等進行了規(guī)定?!度嗣駲z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也相應地對檢察機關適用刑事和解進行了專門解釋。
二、審查起訴階段適用刑事和解的實踐難題
(一)檢察人員的角色定位問題。檢察機關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人員在刑事和解中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往往困擾著辦案人員,是該積極主持和解,還是消極進行監(jiān)督。有的地區(qū)檢察人員作為和解的主持者,有的地區(qū)檢察人員充當監(jiān)督者角色,檢察人員定位難的問題成為檢察人員開展刑事和解工作的困擾,使得檢察人員在刑事和解中態(tài)度更加慎重,擔心受到猜疑、抵觸,在辦理和解案件的過程中受到“要積極但又不能太主動”思想的束縛,開展工作更加畏手畏腳,原本難以開展的刑事和解工作因為缺乏積極推動者顯得更加蒼白無力。
(二)程序復雜,時間精力壓力大影響辦案人員積極性。刑事和解成功能夠提高整個司法程序的訴訟效率、節(jié)約司法成本,但單獨從某一訴訟階段來看,刑事和解卻是個費時費力的工作。對于普通案件承辦人只需按照正常訴訟程序,做好審查卷宗、正確適用法律、作出處理決定即可。而刑事和解案件既要進行實質性的證據審查、罪名認定等工作,還要進行額外的刑事和解程序,包括聯(lián)系溝通雙方當事人、宣講和解機制、建議雙方和解、告知權利義務及法律后果、審查確認和解協(xié)議等,若刑事和解成功案件成功,下一步的處理程序還更為復雜,一起刑事和解案件占用的時間、精力甚至超過一般案件的幾倍。同時,以目前的考評機制更注重的是案件的量而不是質,作不訴處理的案件又是上級院檢查的重點,以上種種因素難免使辦案人員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三)賠償標準不統(tǒng)一,賠償方式較單一。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刑事和解賠償數額和范圍的標準,實踐中賠償數額的確定大多依據雙方當事人的自主磋商,賠償數額不一。在大多數的案件中,被害人都會“趁機”抬高賠償價碼,導致實踐中磋商和解的過程變成雙方當事人討價還價的過程,甚至變成辦案人員變相幫助確定賠償數額和范圍的過程。而加害人在刑事和解中履行義務的內容,除賠禮道歉外,主要是金錢賠償,容易給人造成“花錢買刑”、“花錢免罪”印象,成為有錢人逃脫刑罰的方式,使一般公民的社會公平觀受影響,同時過于關注加害人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達不到教育加害人,使犯罪特殊預防作用減弱。
(四)缺乏有效監(jiān)督機制。檢察機關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其可對偵查活動、審判活動實施監(jiān)督,制約司法權的濫用,但在檢察機關開展刑事和解過程中如何確定監(jiān)督卻成為問題。新刑訴法賦予檢察機關開展刑事和解的合法性,也賦予其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如在刑事和解的啟動、適用、作出不起訴處理、向法院提出從寬處理意見等,若沒有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就可能為司法外人員鉆法律漏洞、司法人員利用機會謀取私利提供了土壤。
(五)預防幫教機制不完善。和解的后果只是使加害人獲得寬緩處理或者不再接受刑罰處罰,并不是不進行任何教育和矯正?,F實中在案件多、時效緊的情況下,很難保證對每一個加害人都進行全面的考察,而沒有經過刑罰處罰和改造的加害人難免存在僥幸心理,其之前所表現出來的悔改有可能是偽裝,不是真心悔過,再犯可能性增大,無法保證刑事和解的預防效果。盡管許多地區(qū)在對加害人作不起訴處理后,也對其制定跟蹤幫教計劃,但鑒于各種原因,對加害人的回訪、幫教往往流于形式。
三、審查起訴階段適用刑事和解的完善途徑
(一)轉變執(zhí)法觀念,宣傳和諧理念。對于檢察人員來說,要主動更新辦案理念,樹立正確的刑罰處罰觀,提高適用刑事和解的主動性,只要當事人有和解意愿,都應切實耐心細致地做好調解工作。刑事和解工作依賴于深厚的群眾基礎,在辦理和解案件的過程中,檢察人員應向當事人宣傳和諧的理念,奠定和解的基礎,將和解工作延伸至當事人所在單位、社區(qū),廣泛聯(lián)系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和人民監(jiān)督員,適時組織對刑事和解案件進行聽證,力求辦案效果。同時加強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法制欄目、報刊雜志等主流媒體向全社會宣傳刑事和解的理念,營造和解和諧的氛圍。
(二)設立合理的賠償標準,建構多元化的賠償方式。相關部門要制定統(tǒng)一的賠償標準,對賠償數額進行相應限定,一般應當與加害人的行為責任、危害程度和造成的損害相適應,并且充分考慮加害人的賠償、補救能力和被害人家庭情況,筆者認為可從基本的經濟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和懲罰性損害賠償幾方面進行考慮。民事賠償只是衡量加害人悔罪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實踐中卻恰恰將是否賠償被害人作為認定“有悔罪表現”的標準,為了消除刑事和解在人們心目中就是“花錢買刑”的形象,應建立多元化的和解方式,因案制宜、因人制宜地決定履行方式。筆者認為可更多的采用非物質賠償形式,除賠禮道歉外,還可增設如恢復原狀、社區(qū)服務、公益勞動、勞務補償等多種和解方式。
(三)完善監(jiān)督機制。筆者建議在保證公正和效率的前提下從以下方面健全監(jiān)督制約機制:一是完善檢察機關內部監(jiān)督,繼續(xù)加強現有的刑事和解案件逐級審批制度,同時建立報備制度;加強檢務督察部門對案件的日常督查,增加辦案人員辦理和解案件的透明度。二是完善司法機關之間的監(jiān)督,強化偵查部門對公訴部門適用刑事和解案件的復議和提請復核的權利。三是完善社會監(jiān)督,以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為依托,對可以適用刑事和解的案件,提請人民監(jiān)督員進行審查,將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和公開聽證制度相結合,邀請公安機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單位等代表參加,舉辦公開聽證,讓案件處理更加公開、透明。
(四)完善幫教矯正機制。目前沒有專門、穩(wěn)定的機構對加害人進行后續(xù)的監(jiān)管和矯治,單純依靠檢察機關的回訪幫教機制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回訪考察和幫教矯正制度。筆者認為:首先應完善社區(qū)矯正制度,將被不起訴的人納入社區(qū)矯正范圍之內更能有針對性地對加害人進行心理引導和行為規(guī)范,使其在最快時間內實現再社會化。二是聯(lián)合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多元化的幫教體系。根據加害人的具體情況,形成家庭、學校、單位、社區(qū)、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參與的考察幫教模式,全面跟蹤加害人被不起訴后的的表現。三是因人施教,制定個性化幫教計劃。根據加害人的犯罪原因、身心特點、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有針對性地制定一套幫教考察方案。四是建立跟蹤回訪制度,對被不起訴人建立定期回訪考察、定期匯報、定期審查考核機制,實現一人一幫教檔案,及時了解他們在回歸社會中遇到的困難和不合理的待遇。
(五)建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新刑訴法規(guī)定對和解成功的案件,檢察機關有不起訴決定權,但沒有規(guī)定可以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筆者認為有必要將附條件不起訴作為刑事和解的一種處理方式,利用對加害人進行事前社會調查、事中考察監(jiān)督、事后的回訪幫教的程序,有效提高相對不訴質量;對加害人設定六個月至一年的考驗期,檢察機關可以在考驗期內對加害人實施監(jiān)督考察,既可以緩解辦案的期限壓力,又對加害人形成一定的制約;而對分期履行和解協(xié)議的加害人能督促其在考驗期內兌現和解內容。綜上,筆者認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對于當事人權利的保護、訴訟效率的提高、刑事案件的合理分流都有重要意義。
(六)完善檢調對接機制。檢調對接是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的新形勢下檢察機關執(zhí)法辦案的一種創(chuàng)新機制,能有效解決了檢察機關的角色定位。在刑事和解過程中,檢察機關的定位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其職責為協(xié)助、監(jiān)督、促成、落實刑事和解,但不直接參與,以免影響其中立性。由司法局、公安機關、人大代表、黨代表、村干部、社會賢達等對當事人熟悉或事前有接觸的人參加調解,能根據個案情況及時發(fā)現當事人達成和解的積極因素,促成各方當事人在最短時間內達成和解,實現高效快捷處理案件,真正實現案結事了,定紛止爭,避免申訴、上訪事件,另一方面能夠彌補司法資源的不足,使檢察人員把精力集中在對案件事實、證據的審查,保證辦案質量,達到了辦案質量與辦案效果的有效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 宋英輝.刑事和解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王一俊.刑事和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志祥.刑事和解制度的多維探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 朗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釋義[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5]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刑法室,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guī)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 陳衛(wèi)東.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7] 孫謙.《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
[8] 劉凌梅.西方國家刑事和解理論與實踐介評[J].現代法學,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