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蓉紅
巴里坤地處東天山北麓,高山雪水的滋養(yǎng)成就了巴里坤盆地“東疆糧倉”的美譽,而屯田歷史和移民文化的交融,又讓這里的飲食習俗不斷推陳出新,為其烙上特有的標簽。
巴里坤鄉(xiāng)間的婚宴,俗稱土席,是當?shù)孛媸?、肉食、菜食類飲食的一次高?guī)格集中亮相??此坪唵蔚脑?,在蒸、煮、煎、炸、炒、燴多種烹飪技藝的操作下,點“食”成金,既滿足了人的口腹需求,又呈現(xiàn)出一種多年沉淀積累形成的濃郁鄉(xiāng)情。但凡感受過一次的人,都會為那特有的風味和熱鬧的氛圍所折服。
巴里坤人熱情實在,一家的婚宴往往是全村的喜事?;檠绱蠖歼x擇在農(nóng)閑時間舉行,主人家可以從容準備,前來幫忙的人也騰得開時間。一場婚宴熱鬧與否,也是對主人威望高低和人緣好壞的檢驗。
一般來說,在“正席”開始的前三天,忙碌的序曲便拉開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遇到這樣的喜事,都責無旁貸的搭手幫忙———幼年記憶中的場景往往是女人們帶了自家的菜板和切刀趕去切菜;男人卸了大門上的門檔拉去搭帳篷;年輕小伙負責搬來左鄰右舍的桌子;小孩子們見縫插針幫忙提板凳;會泥活的人砌做菜燒茶用的馬槽爐子;廚藝精的早早被安頓好負責掌勺炒菜;腿腳利索的往來穿梭端盤子上菜;嘴巧會說話的那就是業(yè)余“招待”;再加上一個運籌帷幄的“助東”坐鎮(zhèn)指揮,一場婚宴便熱熱鬧鬧又不失條理地開始了?,F(xiàn)在有了專門租賃伙食家具的地方,雖然不再有上述般的“興師動眾”,但大到殺牛宰羊,小到撿菜剝蒜,村里人還是個個分工明確,卷起袖子樂顛顛地忙。
婚宴的關(guān)鍵詞是“吃好”。正席開始的前兩天,吃的主食也不盡相同。第一天吃包子,自家地里長出的大白菜、蓮花白、胡蘿卜、白蘿卜、土豆、大蔥加上自家喂養(yǎng)的牛羊肉,剁出來的餡兒味道純正又鮮美。白白胖胖的包子意味著生活圓圓滿滿,農(nóng)家土灶上蒸出來的包子皮兒薄、餡兒足、夠火候,有著外面餐飲店里做不出來的味道,不知不覺就引誘你吃到發(fā)撐。
第二天吃臊子面。因為堿面搟出來的面條柔韌細長,有著長長久久的寓意。在巴里坤戶兒家(農(nóng)戶家),不論是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還是春節(jié)團聚、嫁女娶媳等大大小小的喜事里,臊子面都不可或缺。吃臊子面,臊子湯燒的好不好是關(guān)鍵。在巴里坤當?shù)?,燒臊子湯還有個更形象的說法是“滾臊子”,一個“滾”字便立顯那種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誘人場景。
臊子湯的做法很有講究,把當?shù)氐难蛉?、胡蘿卜、白蘿卜、野蘑菇以及豆腐、木耳等原材料切得細碎,用蔥、姜、蒜、醬油煸炒出香味后,慢火熬出,最后放入香菜、胡椒粉調(diào)味兒,澆在勁道的面條之上,再搭配上自家腌制的野菜、蒜瓣、油潑辣子,立馬噴香誘人。用巴里坤話說,那真是“一吃一個不言傳”。
說起臊子面的來歷,巴里坤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據(jù)說曾有一位大戶人家娶了一位聰明的媳婦,按照習俗,新婚后的第一天早上,新媳婦要摸黑走進廚房做飯。淘氣的小姑子想考考嫂子的刀功,在嫂子搟好堿面之后,趁她不注意,偷偷在中間夾上一塊薄布。誰知新媳婦不但利索的切好了面,還很快熬制了一種湯澆在面上。端上桌后,一家人吃得贊不絕口,小姑子情不自禁地說:“新嫂子做的‘嫂子面真好吃?!庇纱恕吧┳用妗钡慕蟹ū銈鏖_了,時間長了,慢慢演變成了“臊子面”。
第三天是娶媳婦嫁女兒的正日子,也是主人家“正席”上的菜品集中亮相的日子。生活在巴里坤的老一輩人都有記憶,當?shù)孛耖g婚宴曾有兩種最高形式———“八大碗”和“九魁席”。
所謂“八大碗”是指一張八仙桌坐八個人,用清一色的大碗上四葷四素八道菜。所有菜品在選料、刀功、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選擇上都頗有講究,既營養(yǎng)豐富,又經(jīng)濟實惠、搭配合理,色、香、味、形俱佳。這大概源于清初到清末,巴里坤有大量的旗人進駐,其中滿洲貴族為數(shù)不少,“八大碗”里有滿漢全席的影子。
“九魁席”則源自回族的“九碗三行子”,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樣的碗來盛。同時,九只碗要擺成每邊三碗的正方形,這樣,從東、南、西、北任意一個方向看都成三行。菜的擺放也自成規(guī)矩,一般先上四個角的“肉菜”,然后再放四個邊的“門子”菜,而且“門子”菜花樣和原料雖有區(qū)別,但形式要相同。如果東邊是“羊肉丸子”,西邊的菜則必須是“牛肉丸子”。
隨著時代的演變,雖然一些菜品被逐漸取代,而且一桌菜的數(shù)量早已遠遠超越了“八大碗”“九魁席”的規(guī)格,但“羊肉燒條子”、“汆湯丸子”、“粉蒸肉”、“紅燒雞塊”、“糖醋里脊”、“燒排骨”等特色大菜被保留了下來,依然是巴里坤鄉(xiāng)間婚宴上的主角。
農(nóng)戶家庭院寬敞,在避風的角落用帳篷搭起一個臨時的廚房,碩大的鐵皮盆一字排開,掌勺的大師傅胸有成竹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只待一陣鞭炮響過,出嫁的女兒離開或者娶來的媳婦進門,“助東”在院子里中氣十足地喊一聲“開席了”,便利落的手起勺揚,各種菜品依次出鍋。
掌盤的年輕人托起盛滿菜的大方盤,韻味悠長的高喊一句“油”,一邊提醒周邊的人小心避讓,一邊如魚得水地在人群里穿梭,將各色菜肴平穩(wěn)地送到餐桌上。負責做招待的年輕婦女腕間纏一條毛巾,手腳利索地下菜、斟茶。歡聲笑語和著肉香、菜香在庭院中彌漫開來。
與在餐廳辦一場婚宴相比,鄉(xiāng)村土席更為熱鬧喜慶。這種喜慶更多地體現(xiàn)在操辦過程中那濃濃的人情味兒。沖這一點,更多的巴里坤人固守傳統(tǒng),不厭其煩的操辦土席,也在無形中延續(xù)著一種鄉(xiāng)俗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