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波,李媛媛,劉賓,周晶,王曉明,霍貴成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乳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食品安全與營養(yǎng)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哈爾濱150030)
酸奶因其良好的風味和諸多益生作用而成為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發(fā)酵乳制品之一[1]。目前就乳酸菌的生化反應和生理特性做了大量研究,但更側(cè)重于碳代謝,氮代謝等,而菌株在加工處理過程中對環(huán)境脅迫的忍受能力也同樣需要予以重視[2]。乳酸菌作為單細胞細菌,有較高的體表比,它們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和靈活反應是生長和代謝的前提[3]。本實驗室已篩選出兩株低溫產(chǎn)酸慢,高溫產(chǎn)酸快且發(fā)酵性能優(yōu)良的弱后酸化德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亞種[4-5],為了探究其生長能力及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現(xiàn)對其最適生長溫度,耐酸力和耐冷凍能力等進行測定,以更好的培養(yǎng),優(yōu)化和制作發(fā)酵劑,為今后的試驗和生產(chǎn)做鋪墊。
菌種:從乳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菌種保藏中心(KLDS-DICC)篩選出的兩株弱后酸化德氏乳桿菌保加利亞亞種KLDS1.1011、KLDS1.1006[4]和具有優(yōu)良發(fā)酵性能的對照菌KLDS1.9201[6]。
培養(yǎng)基:MRS培養(yǎng)基。
主要試劑:偏磷酸緩沖鹽,生理鹽水等。
Delta320精密pH計,DU-800紫外分光光度計,GL-21M高速冷凍離心機,BCN1360型生物潔凈工作臺,SPX-150B生化培養(yǎng)箱,HIRAYAMA HVE-50形高壓滅菌器等。
1.3.1 生長性能的測定
將試驗菌種與對照菌活化兩代后以3%接種于MRS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 °C培養(yǎng),分別于0,2,4,6,8,10,12,14,16,18,20,22,24,36和48 h取樣測定菌體濃度。
(1)分光光度法測定菌體濃度。利用DU800紫外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 nm下測定不同時間菌液的吸光值,以未接過種的培養(yǎng)液為空白對照。
(2)pH值法測定菌體濃度。利用DELTA320精密pH計測定不同時間的pH值。
(3)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測定菌體濃度。將0.5 mL菌液加到4.5 mL滅菌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0.85%生理鹽水中,依次10倍稀釋,選取合適的稀釋倍數(shù)進行涂布,同一稀釋度取三個平行,在恒溫培養(yǎng)箱中42℃培養(yǎng)72 h,選菌落數(shù)分布在30~300之間的平板計菌落數(shù)。
1.3.2 菌株最適生長溫度的測定
將KLDS1.1006和KLDS1.1011按3%的接種量各接到60支MRS液體培養(yǎng)基試管中。分別在30,33,36,39,42、45℃下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個培養(yǎng)箱中放入20支試管,每株菌各10支。于 6,12,24,36和48 h時從每個培養(yǎng)箱中各取2支,采用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進行活菌計數(shù)并測定pH值。制作各菌不同溫度的生長曲線[7]。
1.3.3 耐酸能力的測定
將活化好的 KLDS1.1011,KLDS1.1006,KLDS 1.9201接種于MRS液體培養(yǎng)基中,于37℃下培養(yǎng)16 h后,每個樣各取3%的接種量分別接種于pH值為3.0,4.5,5.5,6.5的 MRS 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 ℃下培養(yǎng)12 h。采用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計算活菌數(shù)[8]。
1.3.4 耐冷凍能力的測定
將活化好的 KLDS1.1011,KLDS1.1006,KLDS 1.9201接種于MRS液體培養(yǎng)基中,在37°C培養(yǎng)16 h,分別取10 mL菌液,6 000 r/min離心20 min,收集的菌體用等體積的PBS緩沖液洗脫,6 000 r/min離心20 min,重復兩次。將收集的菌體分散于10 mL脫脂乳培養(yǎng)基中,混勻后分裝于安培瓶中凍干。凍干前后分別取樣,采用平板菌落計數(shù)法測定活菌數(shù)。
1.3.5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每組重復3次,最終結果表示方式為平均值±標準差。相同字母代表差異性不顯著,不同字母代表差異性顯著。
在描述菌株生長曲線時,分光光度法簡單,快捷,可以較準確體現(xiàn)菌株生長的前三個周期,但是因為測定的是濁度,把死菌及其他懸浮物也估算在內(nèi),對衰退期無法估量;菌株的生長速度與菌株的代謝和產(chǎn)酸有直接關系,pH值法通過乳酸菌產(chǎn)酸的變化值可以粗略模擬其生長變化;活菌計數(shù)法可以真實反映體系中的活菌數(shù)的變化,但操作較為繁瑣[9]。本研究結合這三種方法對菌株的生長能力進行測定,可以較全面的反映細菌的生長特性。
圖1~圖3結果顯示,在MRS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隨著時間的延長,菌株的活菌數(shù)是先增加后減少。試驗菌株KLDS1.1006和KLDS1.1011的生長能力顯著低于對 照 菌 株 KLDS1.9201(P<0.05)。 KLDS1.1006 和KLDS1.1011在12 h左右已經(jīng)進入穩(wěn)定期,而KLDS 1.9201繼續(xù)繁殖,在16 h左右進入穩(wěn)定期,OD值是其他兩株菌的1.5倍,pH值最終穩(wěn)定在3.8,KLDS1.1006和KLDS1.1011分別是4.2和4.5。在活菌數(shù)變化曲線中,KLDS1.9201和KLDS1.1006在24 h以后雖有下降趨勢,并不顯著(P>0.05),KLDS1.1011的菌數(shù)發(fā)生了明顯的減少(P<0.05)。可見三種曲線皆能體現(xiàn)菌株的生長狀況。菌株生長能力較低導致了其產(chǎn)酸能力較弱,H+-ATPase活性對調(diào)節(jié)保加利亞乳桿菌的能量代謝和生長意義重大,因此推測生長較弱的菌株可能是由于它的H+-ATPase較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菌株的底物磷酸化水平,導致ATP的產(chǎn)生量隨之減少,對外表現(xiàn)為低生長率和弱產(chǎn)乳酸能力[4]。
圖1 菌株OD600值變化曲線
圖2 菌株pH值變化曲線
圖3 菌株活菌數(shù)變化曲線
乳酸菌一般都屬于嗜溫或嗜熱類微生物,生長環(huán)境多在30~45℃的范圍內(nèi)。為了探究試驗菌株最適的生長環(huán)境,分別取這個溫度范圍的梯度變化進行生長曲線繪制。試驗發(fā)現(xiàn),隨著溫度的升高,菌株的生長能力依次上升,當溫度大于42℃時活菌數(shù)反而下降(見圖4和圖5)。說明,KLDS1.1011和KLDS1.1006的最適生長溫度為42℃。細菌受溫度的影響主要因為代謝參與的酶存在著最適溫度,在合適的溫度下可以加快代謝速度,促進其繁殖,提高生長能力。
圖4 KLDS1.1011在不同溫度下活菌數(shù)的變化曲線
圖5 KLDS1.1006在不同溫度下活菌數(shù)的變化曲線
圖6為酸脅迫對菌株活力的影響。由圖6可以看出,三株保加利亞乳桿菌在pH值為5.5的MRS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12 h時的活菌數(shù)高于其他pH值的培養(yǎng)基,說明該菌種更適宜于在偏酸性環(huán)境生長。當pH值降到4.5,也就是酸奶發(fā)酵終止的pH值時,活力有所下降,但仍都保持在106cfu/mL以上。pH值為3.5時,活菌數(shù)顯著下降(P<0.05),KLDS1.1006、KLDS 1.1011和KLDS1.9201的活菌數(shù)減少量分別是pH值6.5的99.67%,99.83%和98.34%,在相同條件下,試驗菌株較對照菌KLDS1.9201對酸更為敏感。
在酸性條件下,乳酸菌利用質(zhì)膜的H+-ATPase將細胞內(nèi)質(zhì)子泵出到胞外以提高胞內(nèi)pH值,使其維持近中性,以保證菌體自身代謝的正常進行。生長力較弱的菌株,在pH降低的情況下,H+-ATPase酶活性不能很快增加,所以不能迅速地將細胞內(nèi)H+排出體外,以維持細胞內(nèi)pH的恒定,表現(xiàn)出一定的酸敏感性。可見菌株較弱的生長能力和對酸性環(huán)境的較高敏感性,有助于菌株在pH值降到一定值后就不能再繼續(xù)生長,代謝乳糖產(chǎn)酸,有助于降低酸奶在貯存過程中的后酸化程度,從而使酸奶產(chǎn)品的酸度維持在理想水平[10]。
圖6 酸脅迫對菌株活力的影響
保加利亞乳桿菌作為酸奶發(fā)酵劑,在凍干和低溫保存時,需要暴露于較低的溫度下,其對低溫冷凍刺激的適應能力對發(fā)酵和儲存都有重要的意義[11]。在圖7中,三株菌在僅以脫脂乳為保護劑的情況下凍干,活菌數(shù)有所下降,但高于106mL-1,達到了FAO/WHO建議食品中活菌數(shù)應在106~107g-1以上的要求,其中試驗菌KLDS1.1006和KLDS1.1011的存活率分別是38.90%和54.95%,顯著高于對照菌株KLDS1.9201(P<0.05),且KLDS1.1011的抗冷凍能力強于KLDS1.1006。
細菌的環(huán)境溫度驟降,生理功能遭到嚴重的破壞,如細胞膜流動性下降,DNA的超螺旋架構發(fā)生改變,以及DNA和RNA穩(wěn)定的二級結構遭到破壞而影響其復制,轉(zhuǎn)錄和翻譯等。不同菌株對凍干的抵抗力有所不同,由試驗結果可知,試驗菌株的冷適應性比對照菌株強[3]。
圖7 冷凍對菌株活力的影響
通過對篩選的兩株弱后酸化的保加利亞乳桿菌的生理特性進行測定,以探究其生長能力,最適生長溫度,對酸和冷凍的耐受能力,為今后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礎。試驗結果表明,試驗菌株KLDS1.1011和KLDS1.1006進入穩(wěn)定期的時間較短,但生長能力弱于對照菌KLDS1.9201,說明生長能力與后酸化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這種后酸化能力較弱的菌種作為發(fā)酵劑可以有效改善儲藏期酸奶過酸味及質(zhì)構問題,與益生菌共同發(fā)酵,因其生長力弱,產(chǎn)酸少,較少的抑制雙歧桿菌等的生長,提高其存活率[12],故存在很大的市場前景。在不同溫度下,菌株的生長
能力有所不同,在42℃下達到最大,說明兩株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42℃。耐酸性試驗表明,對酸較敏感的菌株其后酸化也較弱。對酸性環(huán)境敏感,有利于菌株在pH降到一定后不再繼續(xù)產(chǎn)酸,可有效降低酸奶在儲藏過程中的后酸化程度。菌株在劇烈的冷凍條件下能夠存活是因為有冷應激蛋白的產(chǎn)生[13],本研究中,試驗菌株抗冷凍的能力強于對照菌,可見其具有優(yōu)良發(fā)酵劑的潛能,有進一步進行研究的價值。
[1]ONGOL M P,SAWATARI Y,EBINA Y,et al.Yoghurt fermented by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H+-ATPase-defective mutants exhibits enhanced viability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during stor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7,116(3):358-366.
[2]GREGORET V,PEREZLINDO M J,VINDEROLA G,et al.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probiotic potential of human-derived Lactobacillus for industrial use[J].Food microbiology,2013,34(1):19-28.
[3]GOBBETTI M,DE ANGELIS M,CORSETTI A,et al.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sourdough lactic acid bacteria[J].Trends in food science&technology,2005,16(1):57-69.
[4]孫懿琳.后酸化保加利亞乳桿菌菌株的篩選及其后酸化機理[D].哈爾濱: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
[5]曹鳳波,周晶,王曉明,等.兩株弱后酸化保加利亞乳桿菌發(fā)酵性能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4,21.
[6]李艾黎,都立輝,霍貴成.保加利亞乳桿菌分批發(fā)酵工藝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6,26(12):57-59.
[7]鞏東輝,季祥,趙文杰,等.兩株乳酸菌的生理特性研究[J].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學報,2007,26(4):353-355.
[8]WANG X,REN H,LIU D,et al.H+-ATPase-defective variants of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subsp.Bulgaricus contribute toInhibition of postacidification of yogurt during chilled storage[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3,78(2):207-302.
[9]杜青平,王倩,曹立創(chuàng),等.懸浮物變化引起細菌JS17生長曲線的波動規(guī)律[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29(3):77-80.
[10]霍貴成,崔蘭,劉飛.H+-ATPase弱化菌株的篩選及其應激性研究[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43(5):1-5.
[11]VAN DE GUCHTE M,SERROR P,CHERVAUX C,et al.Stress responses in lactic acid bacteria[J].Antonie Van Leeuwenhoek,2002,82(1-4):187-216.
[12]ASHRAF R,SHAH N P.Selective and differential enumerations of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i> Lactobacillus casei and Bifidobacterium spp.in yoghurt—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1,149(3):194-208.
[13]PHADTARE S.Recent developments in bacterial cold-shock response[J].Current issues in molecular biology,2004,6(2):12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