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金金,張喜月,劉金穎,劉慧婷,張 玲
(遼寧醫(yī)學院畜牧獸醫(yī)學院,遼寧錦州 121001)
厚樸酚是從中藥厚樸中提取的一種含有酚羥基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擴張血管、抗炎、抗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心律失常等多種作用,在醫(yī)藥等領域中有廣泛的應用。但厚樸酚性狀不穩(wěn)定,在水中的溶解度和分散性差,不易加工、貯藏,使其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沈映君,1997)。β-環(huán)糊精(β-CD)具有空腔內徑大小適中、包合力強、經濟易得等優(yōu)點,與難溶性藥物容易形成穩(wěn)定的水合物,制成的包合物具有性質穩(wěn)定、不易揮發(fā)、有較高的水溶性和良好的分散性等特點,不僅能增加藥物分子的溶解度,還能提高藥物的穩(wěn)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安偉娟等,2008)。
本試驗采用研磨法制備厚樸酚-β-環(huán)糊精包合物(厚樸酚-β-CD),運用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其制備工藝條件,為工業(yè)化生產提供參考。
1.1.1 儀器 DZKW-4電子恒溫水浴鍋 (北京中興偉業(yè)儀器有限公司)、FA1004N電子天平 (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SHZ-ⅢB型循環(huán)水真空泵 (浙江臨海市精工真空設備廠)、DHG-9245A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 (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計(南京強拓科技有限公司)。
1.1.2 試劑 厚樸酚 (西安開來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號:538438);β-環(huán)糊精(中國上?;菔郎噭┯邢薰?,批號:120108);甲醇、異丙醇、無水乙醇和石油醚均為國產分析純。
1.2.1 厚樸酚包合物的制備 參照桂卉等(2005)的方法,精密稱取β-環(huán)糊精,加入4倍量的水攪拌溶解,制備出β-環(huán)糊精的飽和水溶液。將飽和水溶液倒入研缽中,并將研缽置于60℃恒溫水浴鍋中,研磨1 h后,待β-環(huán)糊精呈現(xiàn)糊狀后,緩慢滴加用有機溶劑溶解的厚樸酚,繼續(xù)研磨,直至再次呈現(xiàn)糊狀后使用真空泵抽濾,并用石油醚洗滌三次,干燥后備用。
1.2.2 厚樸酚-β-環(huán)糊精包合物中厚樸酚含量的測定
1.2.2.1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60℃減壓干燥4 h的厚樸酚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置100 mL量瓶中,加無水甲醇(色譜純)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用0.45 μm濾膜過濾,即得對照品溶液。
1.2.2.2 標準曲線的制備 精密稱取適量厚樸酚,用無水乙醇稀釋成濃度為 3、5、7、9、11、13、15 μg/mL的系列標準溶液,于298 nm處測定吸光度,確定濃度(C)與吸光度(A)之間的線性關系。
1.2.2.3 含量測定 稱取厚樸酚-β-環(huán)糊精包合物1 mg,用50%乙醇溶解,定容至10 mL;再吸取1.0 mL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50%乙醇溶液稀釋并定容。在298 nm處測定樣品的吸光度,根據(jù)回歸方程求得厚樸酚的濃度,從而求出包合物中厚樸酚的含量。
1.2.3 單因素試驗 以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A)、研磨時間(B)、研磨溫度(C)3 個因素進行單因素試驗,按照1.2.1所述方法包合厚樸酚,并計算出被包合的厚樸酚的量。
1.2.3.1 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 在研磨時間30 min、研磨溫度60℃的條件下,研究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分別為3∶1、4∶1、5∶1、6∶1、7∶1 時對厚樸酚含量影響。
1.2.3.2 研磨時間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 在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為5∶1、研磨溫度60℃的條件下,研究研磨時間分別為 10、20、30、40、50 min時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
1.2.3.3 研磨溫度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 在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為5∶1、研磨時間30 min的條件下,研究包合溫度分別為 45、50、55、60、65 ℃時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
1.2.3.4 響應曲面設計 在單因素試驗結果的最優(yōu)水平基礎上,根據(jù)Box-Behnken設計原理,以厚樸酚含量(Y)為響應值,利用Design Expert 7.0軟件設計三因素三水平的響應曲面試驗,選取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A)、研磨時間(B)、研磨溫度(C)三個影響因素,因素及水平見表1。
表1 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因素與水平
2.1 單因素試驗
2.1.1 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 由圖1可見,隨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比例的增加,包合物中厚樸酚的含量開始增高,當比例達到5∶1時厚樸酚含量最高,之后開始下降。從厚樸酚含量考慮,將二者比例控制在5∶1左右為宜。
圖1 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對厚樸酚含量影響
2.1.2 研磨時間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 由圖2可見,隨著研磨時間的延長,包合物中厚樸酚含量開始增大,當時間為30 min時,厚樸酚含量達到一定高度。之后隨著研磨時間的繼續(xù)延長,厚樸酚含量不再有明顯增加。結合實際情況考慮將研磨時間控制在30 min左右為宜。
圖2 研磨時間對厚樸酚含量影響
2.1.3 研磨溫度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 由圖3可見,隨著研磨溫度的增加,厚樸酚含量增大,當研磨溫度達到60℃時,厚樸酚含量最高,隨后又有所下降。綜合考慮經濟因素和后續(xù)工藝的簡化,研磨溫度以60℃左右為宜。
2.2 響應曲面優(yōu)化試驗 響應曲面優(yōu)化試驗的取值見表2,共15個試驗點。前面12個是析因點,自變量取值在A、B、C所構成的三維頂點;后面3個為零點,為區(qū)域的中心點,用以估計試驗誤差(任濤和鐘潔,2011)。每次制得的包合物中厚樸酚含量見表2。
圖3 研磨溫度對厚樸酚含量影響
表2 厚樸酚-β-環(huán)糊精包合物制備工藝優(yōu)化方案及結果
2.2.1 回歸方程 用響應曲面法對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A)、研磨時間(B)、研磨溫度(C)進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分析,確定制備包合物的最佳條件,結果見表2。利用軟件對表2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得到模型的二次多項回歸方程為:Y=20.50-0.34A+0.15B+0.038C-0.22AB-0.40AC-0.33BC-1.85A2-0.77B2-0.30C2。
2.2.2 回歸模型方差分析 由表3結果可知,方程一次項A、二次項A2、B2和交互項中AC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P<0.01),二次項C2和交互BC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顯著 (P<0.05),其余項均不顯著。
2.2.3 響應曲面分析 利用Design Expert 7.0軟件對表3的數(shù)據(jù)進行二次多元回歸擬合,建立響應曲面,結果如圖4所示。
圖4a反映地是研磨溫度為60℃時,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和研磨時間對厚樸酚-β-環(huán)糊精包合物中厚樸酚含量的影響。當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較低時,厚樸酚含量隨著研磨時間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小,當比例接近5∶1、時間接近30 min時,厚樸酚含量達到最大值。
表3 回歸模型方差分析
圖4b反映地是研磨時間為30 min,β-CD與厚樸酚的比例和研磨溫度對包合物中厚樸酚含量的影響。包合物中厚樸酚含量隨β-CD與厚樸酚的比例的增加而快速增加,當比例在5∶1附近、研磨溫度大于60℃時可以達到響應值最高點。
圖4c反映地是β-CD與厚樸酚的比例為5∶1時,研磨溫度和研磨時間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結合圖中曲線走勢可見,曲線相對較陡,兩因素的交互作用對厚樸酚含量的影響顯著(P<0.05)。
2.2.4 確定最優(yōu)條件及驗證試驗 通過軟件分析得到厚樸酚-β-CD的最優(yōu)條件為:研磨溫度60.81℃、研磨時間30.96 min、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為4.89∶1,此時模型預測厚樸酚含量為20.59%??紤]實際操作,將試驗條件修改為包合溫度61℃、包合時間31 min、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的比例為4.9∶1。在此修正條件下進行了3次平行驗證試驗,厚樸酚-β-CD包合率的平均值為20.27%,RSD為0.47%,與理論預測值(20.59%)相比誤差為0.32%。
由回歸模型方差分析結果可知:模型P<0.01,說明本次試驗的響應回歸模型具有極顯著水平;模型的校正系數(shù)R2>0.99,說明該模型與實際試驗擬合性非常好;R2Adj的數(shù)值表示該模型能解釋97.36%響應值的變化,試驗誤差小,可以很好地描述β-CD與厚樸酚的比例、研磨時間、研磨溫度與厚樸酚-β-CD包合率的真實關系。方程一次項、二次項和交互項的P值表明各個因素與響應值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采用響應曲面法進行的優(yōu)化試驗所得回歸方程模型可以用來分析預測厚樸酚-β-CD的包合結果。得出最佳工藝條件為:研磨溫度61℃、研磨時間31 min、β-環(huán)糊精與厚樸酚比例為 4.9∶1。通過在最佳條件下的驗證試驗表明,厚樸酚-β-CD包合物中厚樸酚含量為20.27%??梢娺\用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厚樸酚-β-CD的制備工藝可以獲得最大的厚樸酚含量,參數(shù)準確可靠,具有實用價值。
[1]安偉娟,鎖然,李娜,等.白藜蘆醇-羥丙基-β-環(huán)糊精包合物的制備及鑒定[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2(1):104.
[2]桂卉,劉東文,顏紅,等.白術、木香混合揮發(fā)油β-CD包合物的制備與鑒定[J].中成藥,2009,31(6):864.
[3]任濤,鐘潔.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超聲波輔助提取蒲公英糖蛋白工藝[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1,32(7):297~302.
[4]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