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國
摘 要:越南作為東南亞地區(qū)和世界水稻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對稻米市場的供應量和價格有相當的話語權,從而對對中國部分稻米消費地區(qū)及其他稻米消費國的糧食安全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從不同角度對越南水稻生產發(fā)展進行實證分析,揭示越南水稻生產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和最新情況,對中國稻米消費地區(qū)和其他稻米消費國的生產和進口的政策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水稻;生產;總產;單產;面積
一、分析方法
越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稻米生產實際情況有不同的變化,產量和出口量時增時減;在這一變動過程中,稻田面積和單產這兩個稻米產量關鍵影響因子的貢獻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從稻米種植面積、單產、總產量和稻米出口數量運用各種統(tǒng)計學工具進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
(1)統(tǒng)計學觀察分析。直觀地去分析種植面積、單產、總產量和稻米出口數 量變動趨勢;
(2)增長率分析。計算公式為:(QN-Q1)/Q1。QN表示期末數值,Q1表示期初數值。
(3)貢獻度分析。衡量種植面積與單產對總產量的貢獻度一般采用分解式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以下公式來衡量種植面積與單產對糧食增產的貢獻度。公式如下:
ΔP=AΔY+YΔA+ΔAΔY
ΔP表示基年到上年的產量變化量;ΔA表示從基年到上一年的種植面積變化量;ΔY表示從基年到上一年的單產變化量;A表示基年種植面積;Y表示基年的單產。根據這一公式,總產量變化實際上是面積效應、單產效應和共同效應三個因素疊加重要的結果。
二、越南水稻生產實證分析
1.越南稻米種植面積、單位和總產量變化趨勢
表1的數據顯示,從1975年到1989年越南水稻種植面積迅速增加,達到了570萬公頃。1989年之后,越南水稻種植面積繼續(xù)增加,在1990年到1994年這段時間里年平均種植面積為639.5萬公頃。而在1995年-1999年和2000年-2004年這兩個階段,水稻種植面積分別增加到717.4萬公頃和750.24萬公頃。2004年-2014年期間,由于推進工業(yè)化進程發(fā)展和發(fā)展其他經濟作物,水稻種植面積有所下降,減少到730萬公頃左右。
從表1數據還可以看出,1975年之后,由于越南戰(zhàn)爭結束,國家獲得獨立,同時政府制定各種政策幫助農民對水稻生產進行投資,越南水稻單位平均產量逐年增加;1979年-1984年,越南水稻單位產量提高到2噸以上水平;1985年-1989年越南水稻單位產量進一步提高至3噸左右;1995年-1999年其水稻單位產量提升至4噸左右;而從2000年開始,單位產量有了實質性的飛躍,增加到5噸左右。
表1的數據進一步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越南推出經濟改革政策;越南的農村經濟改革極大地激發(fā)了農民進行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促使農民加大了對糧食生產的投入,使越南水稻總產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1374萬噸提高到21世紀初期的3620萬噸。
表1數據還顯示了越南大米出口的情況。從80年代開始,越南水稻總產量有了實質性的飛躍,其出口規(guī)模也上了百萬噸級臺階。1990年-1994年,越南大米年出口量達到166.15萬噸;1995年-1999年,大米出口再上新臺階,達到336.08萬噸;到了2005年-2009年,年出口量已超過500萬噸;而到了2011年越南大米出口量已攀升至710.5萬噸。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 越南稻米出口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中國、菲律賓等大米為主食的國家的糧食安全有重要的意義。
表2、表3數據表明,在戰(zhàn)爭時期(1965年-1974年),越南水稻種植面積增長幅度為5.92%,而水稻單產和總產量的增長幅度處于歷史較低水平,為9.97%和17.65%。這一時期的增長幅度較低當然與越南戰(zhàn)爭有密切的關系。戰(zhàn)后時(1975年-1984年),越南種植面積、單位產量和總產量增長率分別為16.87%、6.13%和50.63%;這一時期國家統(tǒng)一和政府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對促進糧食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改革時期(1985年-1994年),越南的水稻種植面積、單產、總產量增長速度較快,其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5.39% 、28.42%和48.21%。后改革時期(1995年-2004年),越南水稻生產在這一時期受到了自然災害的嚴重威脅,但是水稻種植面積、單位產量和總產量的增長幅度仍然分別達到了10.05%、31.60%和44.80%,其增長幅度較為顯著。糧價上漲時期(2005年-2012年),越南水稻種植面積、單位產量和總產量的復合增長率為1.47%,7.11%和8.69%。在這一時期,種植面積由于受到工業(yè)化進程的影響增長幅度極為有限,個別年份甚至有所減少,但是由于單產與前期相比增幅較大,其水稻總產量仍然獲得了較高的增產幅度。
3.越南稻米種植面積與單產對總產量貢獻度分析
糧食總產量的變化從根本上來說是由糧食種植面積變化和糧食單位產量的變化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造成的。這些因素對整個歷史時期越南水稻總產量的貢獻可以分解成三個效應:面積效應、單產效應和交互效應。同時這三種效應也同樣可以用來分析每個歷史時期越南水稻總產量的變化。根據貢獻度分析公式求得三種效應,其結果顯示在表4中。
從表中可以看出越南水稻產量長期以來的增長主要是單產效應的結果,其貢獻度達到了55.82%;面積效應在2005年之前也有較大的貢獻度,這個時期越南水稻種植面積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到了2005年之后,這種增長幅度非常小,因而對水稻增產的貢獻度也大大減少至15.22%。這一結果實際上表明隨著越南逐步推進工業(yè)化進程,耕地面積已無增加空間,甚至還會被工業(yè)化占用大量耕地。這一結果同樣表明,未來要維持越南水稻生產能力,必須要推廣優(yōu)質高產水稻品種,采用先進的耕作技術。
三、結論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越南獨立以后,尤其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越南水稻生產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為越南本國的糧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越南水稻生產的進步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農業(yè)改革、種植面積擴大、單產不斷提高和出口市場的不斷擴大。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越南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必然會向工業(yè)化國家不斷邁進,其農業(yè)生產尤其是種植效益低下的糧食生產可能會受到影響,種植面積會不斷下滑,進而影響到稻谷總產量和出口量。中國和其他稻米進口國必須密切關注越南水稻生產發(fā)展的最新趨勢,調整稻米進口來源,確保稻米進口數量和進口價格的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肖俊彥.警惕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下降[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2(6):9-13.
[2]鄒文濤,吳樂.論我國糧食安全與境外資源利用[J].海南大學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117-121.
[3]曾靖,劉想平和王雅鵬.世界糧食危機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80-82.
[4]余強毅.APEC地區(qū)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與糧食安全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