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衛(wèi)
摘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而充分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一環(huán)。本文通過對大學生三年思想動態(tài)情況的調研,初步剖析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動態(tài);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2-0035-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為高校教育的生命線,而充分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一環(huán),把握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可以預防和及時處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極具針對性,對學院的穩(wěn)定和學生的管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鑒于此,筆者從2011年始開展了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情況的調研,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011級、2012級、2013級全體一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利用問卷調查等方法,針對大一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情況進行了調研,分別收到有效問卷1195份、1390份、1275份,合計3860份。通過對三年的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初步剖析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提出了教育對策,以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分析
1.主體意識增強,但奉獻責任意識淡化。高等教育已有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素質教育重視人的道德培養(yǎng)、能力拓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旨在全方位培養(yǎng)具有優(yōu)秀素質的大學生。在調查“大學最應該培養(yǎng)的是以下哪個方面的素質”中,創(chuàng)新意識一直穩(wěn)居60%左右,也就是說,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個性更加鮮明、更加務實,越來越意識到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改變了過去整齊劃一、千篇一律的做法,強調張揚個性,注重發(fā)展自我;同時,從三年的數(shù)據(jù)中還可以看出選擇誠信品質和奉獻精神的比例均有起伏,略有下降,誠信品質從30.9%到20.8%,再到26.21%;奉獻精神從11.5%到6.9%,再到9.65%。這與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有關,也與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有關,如一些大學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但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高校在奉獻和誠信方面的教育還略有不足,如資助捐款、捐物的不奉獻,考試作弊的不誠信,助學貸款的不守信,等等。
2.成績比重減弱,但綜合能力尚需培養(yǎng)。大學生在大學中要注重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而在關于“你需要在大學中最應該完善的是以下哪個方面的能力”的調查中,學習能力平均僅占14.1%,而社會活動能力達到了75%左右,且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可見,當今的大學生更加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更加向務實的方向靠攏,而不再單單追求學習成績優(yōu)異。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綜合能力的不足,他們渴望綜合能力在大學期間能夠有所提高。畢竟,他們終要走向社會,而社會則需要綜合能力較強、較完善的人才,那么,面對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變化,高校也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社會活動能力。
3.服務意識提高,但溝通意識尚顯不足。三年的調查結果中,在回答“是否愿意在班級擔任職務為同學們服務”問題時,50%以上的同學愿意積極做這個工作,熱心為大家服務的,只有不到2%的同學選擇不愿意,說明多數(shù)學生仍將在班級擔任職務視為一種為同學服務的機會。同時,也說明他們在與人溝通、與人交流方面尚顯不足,期待在大學里能作為班級干部,通過班級事務的組織、與老師的溝通等事項讓自己得到很好的鍛煉。而在“你愿意通過什么形式鍛煉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一題中,依比例分別為:平均36.1%選擇學生各級組織任職,30.01%選擇選擇學生社團,13.25%選擇班級團支部任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xiàn)代大學生務實主義傾向的加強,渴望更大的舞臺來表現(xiàn)自己,這與“90后”的個性相關,也與現(xiàn)代競爭的加劇脫不了干系。所以,高校今后要加強學生組織的管理,強化對學生社團的監(jiān)督,選擇既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又滿足現(xiàn)代學生需要的優(yōu)秀組織和社團。
4.積極參加實踐,但自律精神有所欠缺。大學生活與高中相比,多了自由,沒有了家長和老師的嚴格管束,也沒有了異常繁重的作業(yè),課外時間多了許多,在問及“你希望在大學如何安排自己的課外活動”時,75%左右的學生選擇參加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67%左右的學生選擇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報紙,從中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還是很愿意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的。然而,部分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往往抵擋不住花花世界的誘惑,或是沉迷網(wǎng)絡游戲茶飯不思,或是貪圖享樂玩物喪志而不思進取,自律精神有所欠缺。所以,高校應積極組織一些具有針對性,既考慮社會熱點,又符合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實踐類活動,如當年度社會熱點的調研、愛心支教等。對于公益類活動,高校首先要積極引導,讓學生自愿投入公益,其次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項目,如閑置衣物捐贈、敬老院慰問、一對一幫扶等。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的對比分析,在思想動態(tài)上,當代大學生既有優(yōu)勢,又有不足。那么,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在國家大政方針的基礎上要充分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1.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模式,著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學生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要適時、適地地予以處理,如根據(jù)不同的年齡層管理方式有所改變,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地域、民族等不同管理方式有所區(qū)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在抓好黨建工作方面,弘揚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學工工作方面,建立高校完備的基礎管理力量;團建、社團工作中,營造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模式,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學院于2012年實施了“博雅人才培養(yǎng)計劃”,組成了虛擬的“博雅班”,其以學生修身為出發(fā)點,以興趣為導向,致力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優(yōu)秀公民,賦予其寬闊視野和綜合競爭力,使人才培養(yǎng)計劃具有“引領、開放、博雅、卓越”的校園文化與育人模式。理念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個性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目標是:注重學生的人生觀和人生態(tài)度在大學期間的轉變,提供自由空間讓學生對人生有期待和承諾,使他們有動力去改變和提升。積極強調在學生的素養(yǎng)提升、行為轉變、經(jīng)驗積累、能力提高以及為其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等方面提供軟智力支持。教學內容涵蓋了學習探討、實地參觀、職業(yè)規(guī)劃、赴外考察、職業(yè)素質拓展訓練等,既滿足了學生的自我需求,又凸顯了個性化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