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萍
(玉溪師范學院商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守護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觀本真性
唐玲萍
(玉溪師范學院商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本真性要素;保真多維度;具體語境
對于旅游對象物真實性的討論衍生出了客觀本真性的概念,客觀主義的研究范式也被廣泛用于探尋旅游對象物的本真性要素。維護和保持客觀本真性對于保護民族文化、維系民族旅游目的地可持續(xù)發(fā)展、滿足游客本真性體驗訴求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構建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保真模型,不僅具有理論價值,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目的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靈魂。從“民族文化”到“民族旅游文化”,文化經歷了被選擇、被建構、被展示的商業(yè)化過程,民族文化也因此體現出更豐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然而在民族文化商業(yè)化的過程中,存在過濾性選擇、扭曲性建構、迎合性展示的過度開發(fā)現象,致使民族文化在旅游語境中逐漸失真變味。本真性理論為“民族文化”到“民族旅游文化”的轉變提供理論支撐,本文嘗試回到本真性理論的起始點——“何為真實”,解讀客觀本真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義,概括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要素,構建守護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模型,探究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目的在于保護民族旅游目的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靈魂,提升游客的本真體驗。
本真性一詞出自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博物館學將“本真性”概念用來描述和鑒定展品的真實性,之后被借用到旅游研究中,激發(fā)了眾多學者的研究熱情。麥克康耐爾認為,旅游幫助人們逃避異化的、無意義的現代生活,為游客創(chuàng)造純凈的、原始的、自然的、不受現代文明破壞的體驗機會,因此,尋找本真性、了解旅游地居民的真實生活成為游客旅游的真正動機①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 (3):589-603.。科恩也表示遠古、原始、自然、異域的形象是多數游客出游的預期②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3):371-386.。在此理論引導下,學者開始探尋旅游對象物的客觀本真性,尋求旅游客體的真實存在,并提出了客觀本真性的概念,進而引入客觀主義研究范式,提出了客觀主義本真性的研究框架。
客觀本真性強調本真性是旅游對象物本身固有的一種特性,游客追求沒有經過設計和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旅游對象物。布爾斯汀和麥克康耐爾認為客觀本真性可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測量和評估,而節(jié)日、儀式、美食、工藝品等則要看是否由本地人按照傳統(tǒng)來制作或組織①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 (3):589-603;Boorstin,O.J.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4.。夏樸雷認為旅游商品,例如手工藝品、節(jié)日、儀式、美食、服裝、建筑等都根據一定的標準被描述為“本真的”或“非本真的”,這些標準包括是否由本地人根據本地習慣與傳統(tǒng)制作和加工。在這個意義上,本真性意味著傳統(tǒng)文化及其文化來源,是一種真正的、獨特的真實感②Sharpley.R.Tourism,tourists and society(2nd ed.)[M].England:ELM Publications.1999.。王寧強調了本真性概念的適用情景:客觀本真性的確與某些旅游類型是相關的,例如民族旅游、歷史旅游、文化旅游等,這些旅游類型涉及到空間異地性或時間歷史性③Wang Ning.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49-370.。為了證明旅游吸引物的真實性,實證主義成為常用的研究范式,學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揭示旅游對象物和旅游目的地的本真性。李特瑞爾等在研究中討論了旅游紀念品的真實性,他們深挖了旅游紀念品應有的特征,確定了游客眼中影響旅游紀念品真實性的因素,如獨特性、原本性、純正性、歷史文化特質、工匠的手藝、使用的材料,以及紀念品的審美性和實用功能④Littrell M.A.,Anderson L.F.,Brown P.J.What makes a craft souvenir authentic?[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197-215.。威特選取澳大利亞悉尼的巖石旅游區(qū)作為研究案例,提取了13個關于本真性的指標,其中4個指標關于“環(huán)境”,5個指標關于“活動”,另外4個指標關于“建筑”⑤Waitt G.Consuming heritage:perceived historical authent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835-862.。瑞委拉和多德研究了游客對墨西哥普埃布拉(Puebla)特拉維拉彩陶(Talavera pottery)的本真性定義,提取了5個主要因子:外觀與用途、傳統(tǒng)與認證,獲取難度、本土生產、價格優(yōu)惠,并且發(fā)現本地游客更看中的是彩陶的外觀和認證,而國外游客則更加在意彩陶是否為本地居民在本地所生產和加工⑥Revilla&Dodd,Authenticity perceptions of talavera potter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3,42:94-99.)。林龍飛等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真實性評價體系,認為建筑遺跡、服飾、語言及口承文化、節(jié)慶及禮俗信仰是影響民族文化真實性的最重要因素,決定某地區(qū)民族文化真實性的最主要方面⑦林龍飛,黃光輝,王艷.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真實性評價體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0,111(1):39-43.。盧表示客觀本真性使游客對旅游對象物的真實性的感知⑧Lau.R.W.K.Revisiting authenticity:a social realist appr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2):478-493.,但是在多數客觀主義學者眼中,客觀本真性不是由游客來感知的,而是由專家來鑒定的,因為游客感知到的本真性可能并不真實,可能是舞臺化的、虛擬的、模仿的,原因是游客可能對旅游對象物了解不多,游客可能受媒體宣傳的影響而對旅游對象物產生了某些刻板印象。在斯坦納等看來,客觀主義本真性不具備理論范式特征,應該擯棄,應該為更明確的術語取代,如真正的、確實的、精準的、真實的、實情的等⑨Steiner C J,Reisinger Y.Reconceptualizing object authent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1):65-86.,而不能因為概念的多元和模糊而否認客觀本真性的意義和價值。
縱觀本真性概念從客觀主義到建構主義、再到存在主義的發(fā)展脈絡,不難看出自從王寧“存在主義本真性”概念提出之后⑩Wang Ning.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49-370.,學術界更強調自我本真(self-oriented authenticity)的意義和訴求,強調游客擺脫日常生活,在不同尋常的活動中更自由地成為自我和表達自我?Steiner C J,Reisinger Y.Understanding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2):299-318.,也強調旅游對于存在主義本真性不是替代物,而是催化劑①Lorraine Brown.Tourism:A Catalyst for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0:176-190.。可是,存在主義本真性過于強調旅游是一個自我表現、自我塑造、追尋本真的過程,存在主義者倡導的旅游方式中,游客更多地關注自己,與他人的溝通和交往的需要相對較少。而且,單純的存在本真性不能推導出人們旅游的原因。因此,真實性的定義應同時結合旅游客體(旅游對象物)和旅游主體(游客),忽視旅游客體不利于旅游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尤其是對民族旅游,客體的“真實性”也許比主體的本真更為重要②周亞慶.旅游研究中的“真實性”理論及其比較[J].旅游學刊,2007,22(6):42-47.。到訪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比游覽自然山川的游客更加注重客觀本真性,即在乎民族旅游文化的真實性,因為存在主義的自我本真離不開旅游對象物的真實。
民族旅游目的地少數民族在旅游活動中身兼多職,既是旅游目的地主人、也是旅游對象物,既銷售文化,也銷售自己。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觀本真性讓本地少數民族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文化的歷史發(fā)展進程,能夠感受到自己文化的空間特征,能夠保持傳統(tǒng)文化的活力。更為重要的是,本地少數民族通過參與民族文化客觀本真性的講解、展示、認證,能夠增強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通過參與民族旅游文化的開發(fā)與經營,本地少數民族重新認識和界定了自己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少數民族主體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自覺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此外,對于民族旅游目的地來說,客觀本真性所提供的真實文化土壤和文化空間是游客不遠千里到遙遠偏僻鄉(xiāng)鎮(zhèn)去體驗民族文化的原因,這也正是其旅游開發(fā)和經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所在。民族旅游文化異地復制模式在大眾旅游時代曾經紅火一時,但隨著游客旅游頻率和旅游經驗的增加,這種模式逐漸受到市場冷落。這一現象說明復制的、虛擬的、人造的、真實環(huán)境缺位的民族旅游文化難以讓游客獲得客觀和主觀的本真體驗。
總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觀本真性對于游客體驗、民族文化保護和民族旅游目的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維持和保證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觀本真性顯得迫在眉睫。
本文嘗試構建起民族旅游文化保真模型(如附圖),首先歸納出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觀本真性應具備的要素:(1)源于真實的歷史時期。民族旅游文化應該來源于某一真實的歷史時期,體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讓民族文化游客不只是沉醉在傳說與神話之中,而散失了歷史感和時代感。(2)根植于真實的文化環(huán)境。民族旅游文化離不開真實的自然與文化土壤,民族旅游目的地建筑風格、服裝飾品、飲食習慣、作息時間、生活方式、音樂藝術等文化事象都是當地少數民族在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過程中經年累月形成的,離開了物質環(huán)境的文化就變成了空中樓閣。(3)真實的原件和原物。真實的原件與原物的展示對于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并且在民族旅游目的地原件原物展示是很容易做到的。(4)體現本地參與。本地參與不僅包括來自本地的材料、原料、商品、活動、時間等的參與,還包括了本地少數民族的親身參與和貢獻。(5)體現傳統(tǒng)思想和技藝。傳統(tǒng)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民族旅游文化應盡量保持和展示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樸素的宗教思想、傳統(tǒng)地生活方式、地道的手工藝制法、淳樸的音樂繪畫技藝、真實的儀式節(jié)日等。(6)伴有佐證或認證。由于游客并不是文化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等,游客也并不總是知識淵博,他們或許還帶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他們可能難以準確判斷旅游對象物的客觀真實性,因此,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觀本真性需要出示一些佐證以說服游客何為真實,或者需要某些機構、專家、精英的認證以證實其真實性。圍繞民族旅游文化的客觀本真性要素,本文總結出維護和保持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四大維度,即從時間、空間、地方和傳統(tǒng)等多角度守護本真性,并且每個維度之下附有具體的建議和措施,以保證該保真模型的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
附圖 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保真模型
時間維度強調民族文化的本源,即要尊重時間、尊重歷史,從時間縱向上追溯民族文化的來源。在溯源過程中,民族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脈絡將會隨著挖掘日漸清晰,而最終觸及到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源,保證了民族旅游文化的純正性和正宗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民族旅游文化開發(fā)的無中生有、斷章取義現象。文化挖掘過程中收集的各種老照片、回憶錄、遺物、信件等是時間最有效的佐證。動態(tài)記錄歷史的影像資料,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等專家的認證,事件當事人、文化精英、德高望重者的認證等,增加了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可信度,同時也向游客展示民族文化的歷史真實感和時代真實感。
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空間維度注重原地空間、非復制空間、原生態(tài)空間、旅游舞臺化空間、非旅游后臺空間。原地空間是民族旅游目的地社區(qū)真實環(huán)境的客觀體現。非復制空間則指真實的建筑空間、真實的生活空間、真實的活動空間,而不是在異地復制、模擬、再造,也不是隔離空間,將一個少數民族村落改造成一個民族文化博物館。原生態(tài)空間就是未受現代文明改變的、未受主流文化影響的、淳樸的、原生的物質環(huán)境與人際空間。旅游舞臺化空間雖然在本質上屬于建構主義本真,但其舞臺化的取材往往源于客觀存在的民族文化,并且由于受游客游覽時間和旅游成本所限,旅游舞臺化空間被認為是民族文化體驗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要求舞臺化空間應盡量真實反映民族文化。非旅游的后臺空間是民族旅游目的地社區(qū)居民專屬的空間,是不向外來者展示的空間,該空間有助于保護少數民族居民的個人隱私,更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的純正性和真實性;關閉該空間給游客帶來的神秘感和遺憾感不但不會減少本真性體驗,相反可能會增加體驗的真實感和“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感。
從地方角度來維護民族旅游文化的本真性,強調本地少數民族居民作為旅游對象物的重要貢獻,他們的外貌、言行、服飾、性格等都是民族文化本真性的構成要素。近年來古城旅游興起,出于經濟原因古城居民移出古城,造成的古城“空巢”和“人口置換”大大破壞了古城文化的本真性,云南麗江古城等都存在相似的問題。其次,研究者不止一次地強調客觀本真性的標準之一是本地人用本地傳統(tǒng)方法參與到旅游文化開發(fā)和旅游商品生產中,因此,維護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地方視角還包括本地少數民族的參與。讓本地少數民族真正成為自己文化的代表者、表達者、展示者,那么民族旅游文化真實性和可信度就不容質疑了,本地少數民族被邊緣化的可能性就降低了。新西蘭毛利人旅游紀念品強調毛利人的參與,并制定了一整套認證標準及體系,目的就是為了阻止原住民手工藝品被復制。加拿大政府也明確規(guī)定禁止非權威認證的原住民藝術品的復制。除了強調當地居民的參與,地方維度保真還應該包含本地收集和收藏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實物和原件以及生產旅游文化商品所需要的材料和原料,如布料、食材、藥材、金屬等。
傳統(tǒng)亦是民族文化的構成要素之一,主要體現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手工藝制法、音樂繪畫技藝、儀式節(jié)日等。在展示傳統(tǒng)上,筆者認為應該有所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本地少數民族作為文化的持有人或曰主人,應該有自己做主的權力,掌握主動決策權,而不是被動地被游客需求和市場牽著鼻子走。同時,本地少數民族還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化矜持,知道哪些文化是可以示人的,哪些是隱蔽和神秘的、不容外來者窺視的。事實上,正是這些不容外人窺視的保留才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神秘性,更能激起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還想特別說明的是“傳統(tǒng)”并不是“現代”的對立面,而只是不同時間節(jié)點的產物,今天的“現代”在多年之后有可能被稱為“傳統(tǒng)”,因此并非“現在不用的”都是傳統(tǒng),選擇性地展示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要考慮時間繼承性和代際傳承性,這樣才能保證傳統(tǒng)的新鮮活力。
每一個民族旅游目的地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討論時間、空間、地方和傳統(tǒng)四大維度維護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性的同時,還必須強調兩個具體語境,一個是民族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另一個是游客類型和旅游動機。由于民族旅游目的地社區(qū)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狀況、經濟發(fā)育水平、社會與家庭結構、民族文化特征、居民的文化意識、居民的話語權力和話語能力、對旅游的依賴性、旅游業(yè)發(fā)展階段等都存在差異,所以維護民族旅游文化客觀本真的重點和措施應有區(qū)別。另外,完全不考慮需求方的民族旅游文化開發(fā)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對游客類型、旅游動機、旅游頻率、旅游經驗、消費行為等的研究將會增加客觀本真性的針對性,同時供需雙方協商互動的本真①Chhabra,D..Back to the past:A sub-segment of generation Y’s perceptions of authenticity[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18(6):793-809.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折中與嘗試。
致謝:衷心感謝英國伯恩茅斯大學旅游學院Dr.Shuang Cang給我提供的便利條件和幫助。
Preserving the Objective Authenticity of Ethnic Culture in Tourism
TANG Lingping
(Business School,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ethnic tourism culture;objective authenticity;elements of authenticity;multi-dimensional preservation of authenticity;specific context
The concept of objective authenticity emerged from studies for the originality of the toured objects,and the objectivism paradigm has been applied in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ity factors in the toured objects.Preserving objective authenticity is critical to protecting ethnic cultures,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vel destinations,and meeting tourists’demand for genuine experiences.Therefore,creating a genuineness-preserving model for ethnic tourism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valuable in theoretical studies but also maneuverable in practice.
唐玲萍,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旅游。
G03
A
1009-9506(2015)11-0039-05
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