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蠅王》中背景和人物象征體系的構建

    2015-12-15 16:27:20劉菱馨
    關鍵詞:蠅王戈爾丁豬崽

    劉菱馨

    (安徽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馬鞍山243002)

    小說《蠅王》是英國現(xiàn)代作家威廉·戈爾丁最經(jīng)典也最具有爭議的作品。戈爾丁本人被西方評論家列為“寓言編撰家”,他的作品被稱為“神話”或“寓言”,英國文學批評家伊文斯就稱《蠅王》是關于惡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這樣一部哲學寓言式小說。[1]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簡明清晰,二十歲便陷入二戰(zhàn)戰(zhàn)火的戈爾丁,帶著揮之不去的戰(zhàn)爭陰影和內心深處無法磨滅的戰(zhàn)爭烙印,在其作品中將故事設定在未來的一場核戰(zhàn)爭中,一架轉運孩子的英國飛機在一座孤島上空被擊落,幸存的孩子們在協(xié)作與對立、民主與專制、理智與本性的斗爭中求生。簡單情節(jié)之下,是作品中隨處可見的象征,巧妙營構的象征體系吸引著讀者和研究界不斷品讀和探究。其獨具魅力的視角和表現(xiàn)手法,使得《蠅王》成為英語國家文學課中的必讀書目。

    象征主義是19世紀初80年代出現(xiàn)在法國,后來遍及歐美的一個文學流派,也是20世紀西方文學普遍遵循采用的一種基本創(chuàng)作美學。[2]正如人物和情節(jié)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一樣,象征手法將小說的語言表象與主題完美地融合。作品中一個個象征符號看似獨立,實則巧妙地呈現(xiàn)了一個完整和諧的象征體系,從而使作品的核心主題——人性之惡,得以不著痕跡地展現(xiàn),意味深遠,猶如海明威所說的文學冰山,引發(fā)作者對文字之下所蘊藏的內涵進行深度探討。

    作為一部虛構小說,作品中每一個象征意象的構建均為體現(xiàn)主題而設置,正是通過這種滲透、貫穿小說始末的象征主義手法,讓讀者在旁觀一群未來孩子之間的生存游戲時能夠回歸現(xiàn)實,意識到人類本性之惡。戈爾丁曾說:“我認為,只有當象征主義手法完全滲入小說的事件、人物和基調時,它才真正奏效。”[3]

    一、背景象征

    戈爾丁生于1911年,牛津畢業(yè)后,曾做過演員和教師,二戰(zhàn)爆發(fā)后,成為一名將軍。戰(zhàn)爭的殘酷在細膩敏感的戈爾丁內心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親眼見證了德國法西斯對猶太民族的屠殺以及對民主與法律的無情踐踏,戈爾丁對戰(zhàn)爭背景下由欲望催生出的人性之惡有了深切體會。

    提到《蠅王》這部小說,人們會自然聯(lián)想到巴蘭坦的《珊瑚島》,正如很多荒島文學一樣,作者們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找尋不到出路時,便會將故事設定于遠離現(xiàn)實的真空環(huán)境。傳統(tǒng)荒島文學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關注人類在文字歷史以來的善與惡之間無休無止的糾纏與搏斗。[4]然而戈爾丁對《珊瑚島》這部傳統(tǒng)荒島文學所展現(xiàn)的現(xiàn)代文明戰(zhàn)勝野蠻這一主題是不屑的,所以他向《珊瑚島》發(fā)起挑戰(zhàn),向傳統(tǒng)荒島文學發(fā)起挑戰(zhàn)。他將故事設定在同樣的孤島上,卻用完全對立的視角來展開情節(jié),孤島在戈爾丁的筆下是一個沒有任何干擾和約束的背景,讓孩子們泯滅的童心和內心之惡一步步顯現(xiàn),直至毫無節(jié)制地肆虐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戰(zhàn)勝了文明和秩序。由此看來,選擇孤島,作者的筆觸是犀利的,用意是明確的。

    故事的大背景是假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不難看出,這場虛構的未來之戰(zhàn)影射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是這樣的利益之爭擊垮了人類幾千年苦苦建立的文明,激發(fā)出了文明掩飾之下的人性之惡。雖然讀者們面前呈現(xiàn)出來的故事發(fā)生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但戈爾丁不斷地提醒著我們,孤島這個真空的小環(huán)境之外,一場血腥的戰(zhàn)斗正肆虐全球。島上孩子們的小小世界正在吞噬著文明和秩序,作品中的未來之戰(zhàn)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這一切都清晰地映射著現(xiàn)實中作者所經(jīng)歷的文明之殤。一般文學形式所不便表達的主題,在荒島題材、象征手法和寓言體裁的運作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含蓄而不隱晦,貼切而不露痕跡。

    盡管戰(zhàn)爭在文中只有寥寥數(shù)筆,并未過分渲染,甚至有些線索只能憑借讀者的敏銳嗅覺來感知,但這樣的背景設置極大地拓展了這部作品的主題。島上的孩子們在文明與野蠻之間掙扎,島外的文明人類正在自己建立的文明之上肆意踐踏,正在為自己的欲望和權力之爭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島看似孤立,實則與現(xiàn)實緊緊相連,假設沒有這場戰(zhàn)爭,孩子們則無需緊急轉移,更不會有飛機被敵軍擊落迫降荒島的故事發(fā)生。與此同時,是戰(zhàn)爭帶來的爆炸巨響讓守夜的薩姆和埃里克遭遇被風吹得噗噗作響的降落傘,最終讓他們相信島上野獸的存在。野獸其實是人們內心之惡和野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戈爾丁縝密巧妙地將野獸、降落傘、人性之惡和戰(zhàn)爭這些象征意象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完美的背景象征體系??此聘隊柖∨Φ貙⒐适碌臅r空概念與現(xiàn)實拉開距離,實則通過精妙設計的象征,非常明確地對現(xiàn)實進行諷喻和影射。

    二、人物象征

    《蠅王》是一部寓言式小說,每一位人物都有著特定的象征意義。這些遺落孤島的小家伙們代表著普通人,大孩子們則象征著統(tǒng)治階級和政治首領。大孩子對小家伙們的不同態(tài)度及變化也相應地象征著對文明的堅守和野蠻的天性。以拉爾夫和西蒙為首的文明派,試圖通過自身的力量及秩序的約束來保護小家伙們,而以杰克和羅杰為代表的野蠻派則為了自己的欲望和目的,欺凌弱小,把小家伙們當作干活的工具。在這樣的整體象征之下,每一個孩子又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著各自的象征意義。

    (一)拉爾夫

    拉爾夫是小說的絕對主角,一位十二歲的英國男孩。飛機被擊落后,拉爾夫被選為孩子們的頭領,他試圖團結眾人在島上建立起一個模擬成人世界的微型文明社會。拉爾夫是典型的文明和正義的象征,與小說中的杰克、羅杰一派是對立的。

    在被選為頭領之初,拉爾夫代表著秩序、文明和權威。當別的孩子們沉浸在沒有大人約束的自由中玩樂時,拉爾夫關心的是如何能最大程度增加獲救機會,所以他安排孩子們在山頂點火堆生煙求救,組織孩子們在海灘上搭建窩棚……由于拉爾夫表現(xiàn)出的沉著和領導才能,在最初他是被大家擁護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在荒島的隔離時間變長,他們天性中的野蠻開始一點點吞噬著從文明社會帶來的自我約束,拉爾夫的首領地位也逐漸削弱。故事發(fā)展到尾聲,除了豬崽子追隨象征文明的拉爾夫,其余孩子都在食物的誘惑和暴力的威脅下,追隨了野蠻殘忍、殺戮成性的杰克。當豬崽子也死于杰克之手,拉爾夫成了孤零零的一員,被杰克一伙追殺,那時候拉爾夫甚至想過投靠杰克獲取一條生路。拉爾夫在故事中權力的削弱,正象征著人類文明的消逝,而杰克一伙的囂張正象征著現(xiàn)實中戰(zhàn)爭制造者們不可一世的張狂。

    就拉爾夫這個個體來說,他對文明和道德的信念是很堅定的,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放棄要獲救和回到文明社會的努力,在被杰克追殺的過程中,拉爾夫在遇到蠅王寄生的豬頭時,他咒罵并擊打豬頭,將豬頭摔碎,拿起穿豬頭的木棒來保衛(wèi)自己,這時的拉爾夫在道德層面是獲勝的。

    拉爾夫最終也像象征著先知的西蒙一樣,真正理解了惡是每個人天性中存在的,無人例外。最初的拉爾夫無法理解追隨杰克的孩子們的嗜血、殺戮和野蠻的天性,獵手們滿身鮮血、高歌狂舞時,他是困惑不解并覺得惡心厭惡的。但是當他第一次獲得獵物,初嘗了血腥和暴力給他帶來的刺激和愉悅時,他也短暫迷失在瘋狂的欲望之中。他在噴香的豬肉面前,也忘卻了自己的堅守,加入嗜血的狂歡派對并導致了西蒙之死,那時他就應該看清人性本來的面目了。

    象征文明和道德的拉爾夫意識到人人皆惡,長久以來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轟然崩塌,這對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是很殘酷的,也讓他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非常失望和消沉。不過,拉爾夫畢竟不同于別的孩子,他在意識到內心之惡的力量時,決定用文明與之抗衡,決不讓自己在野蠻天性的驅使下迷失,所以他最后戰(zhàn)勝了蠅王。在文學作品中,他算是個半悲劇式的人物了。這一切壓抑的情感,在看到營救他們的軍官時,瞬間決堤,所以他失聲痛哭,為泯滅的童心和心性之惡而悲泣。在拉爾夫戰(zhàn)勝蠅王時,讀者應該會隱隱預感到,拉爾夫會戰(zhàn)勝杰克,但是,盡管拉爾夫最后獲救并回到了人類文明,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幾乎要被杰克逼上絕路,而拉爾夫和孩子們的得救,是歸功于一場幾乎毀了小島的大火,一場追殺拉爾夫的大火,一場喪失理性的大火,一場豬崽子眼里焚毀所有希望的大火。毀滅希望的行為卻帶來了希望,這其中的微妙用意值得讀者細細品味。拉爾夫只是小說整個人物象征體系中的一員,但以他為主線展開的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體現(xiàn)了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對生的渴求,歷經(jīng)磨難和絕望卻堅信光明不遠的意念,傷痕難以撫平生活卻要昂首企盼闊步前行的樂觀。

    (二)杰克

    在作品中,杰克是反面人物的典型代表和頭領,是和拉爾夫直接對立的形象,在象征意義上也完全相反,他象征著人性中固有的野蠻以及對權力和欲望的追求。他一出場就是一個小小群體——唱詩班——的頭領,在本身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之上,杰克更加渴望成為整個小島的一號人物。所以,當他在選舉中敗給拉爾夫時,他是極為不悅和失落的。但那時的杰克尚未打獵成功,沒有更多的籌碼來得到孩子們的擁護,加之故事之初,孩子們從成人世界帶來的道德和文明的約束力還未褪去,內心之野蠻還未被激發(fā),此時的孩子們在道德層面是更加認可拉爾夫的。杰克作為反面頭號人物,與拉爾夫直接對立,在人格上是有成為頭領的素質的,那便是堅定與執(zhí)著,絕不輕言放棄。打獵不成功,杰克便一次次投入到戰(zhàn)斗中,選舉落敗,杰克就利用之后的每一個機會召集拉攏孩子們投靠自己,直到讓拉爾夫成為孤家寡人。這些象征著杰克對殺戮的狂熱,對權力的執(zhí)著,進一步象征了人類本性之惡的根深蒂固。

    隨著杰克一步步褪去文明的偽裝,最終淪為真正意義上的野蠻,然而杰克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卻越來越高。杰克可以讓孩子們品嘗打獵成功帶來的血腥刺激和征服的快感,可以帶領孩子們感受嗜血的狂亂和喪失道德的放縱,在這些誘惑面前,除了拉爾夫、西蒙和豬崽子,無一能夠堅守文明和道德,紛紛跟隨了暴力和野蠻的代言人杰克。這樣壓倒性的比例,象征著惡勢力的強大,象征著絕大多數(shù)的靈魂是性本向惡的,通過這樣的故事發(fā)展,人性之惡的主題得以深度展現(xiàn)和渲染。

    另一方面,杰克在取得了絕對的統(tǒng)治權后,漸漸意識到,孩子們內心對于野獸的恐懼是他控制孩子們的最佳工具,此處正生動地象征著現(xiàn)實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如何利用宗教來控制、利用百姓以捍衛(wèi)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小說對杰克的刻畫全面而深刻,如果說拉爾夫是作者對于這個世界的信念,那么杰克所代表的就是作者所經(jīng)歷的卻不愿意面對的殘酷而瘋狂的現(xiàn)實,戈爾丁通過兩個少年將如此尖銳的社會矛盾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立意之新穎,刻畫之精妙確實令人嘆服。

    (三)西蒙

    在這部小說中,西蒙是一個特殊的角色,他是唯一天性善良的孩子,連拉爾夫也不重視的小家伙們,在西蒙眼里也是平等的,唯獨西蒙發(fā)自內心地善待弱小的小家伙們。西蒙的善良是與生俱來的,如同杰克邪惡的本性一樣。雖然西蒙也是正面人物,但他與拉爾夫完全不同,拉爾夫的行為是文明和制約的產(chǎn)物,并非根植于內心和本質,所以拉爾夫也有迷失的時候,而西蒙是島上所有孩子中唯一堅持自己道德標準的,而且并非出于某種約束力的影響。同時,西蒙也是第一個意識到島上的怪物其實是人們內心的獸性的孩子。

    西蒙的存在,使作品更加豐滿,雖然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是闡述人性之惡,但他并不愿意否認人性中善良本質的存在,只是在如潮的惡勢力面前,善良那么稀少,那么不堪一擊。正如作者雖經(jīng)歷殘酷戰(zhàn)爭的洗禮,閱盡人間慘象,但在作者冷峻的文字之下,仍然有希望、仍然有信念。

    西蒙的死亡也獨具內涵,拉爾夫和豬崽子的參與,讓西蒙之死意味深遠。西蒙死于杰克之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象征著文明和道德的拉爾夫和豬崽子也成為了劊子手,這是出乎讀者意料的,而這又恰恰是小說非常重要的一筆,耐人尋味。在作者眼中,人類的文明很多時候是對天性的壓抑,對制約力的服從。從小說對人類心理的探究來看,文明的驅動力并不如野蠻的驅動力那樣深深地扎根于人類內心深處。[5]

    西蒙還承載著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征,他象征著先覺和先知們的下場。人類歷史長河中,先覺先知們很難逃脫共同的悲劇下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卡珊德拉式的悲劇??ㄉ旱吕堑湫偷牟槐槐娙寺犘诺南戎蜗?,她對事物真相的洞察力讓人們認為她是瘋子,于是她被隔絕于世人之外。在這一點上,西蒙和卡珊德拉多么相似啊,人類的覺悟和開化之路是艱辛而充滿代價的,在小小的海島上,西蒙就是這樣的犧牲品。

    (四)豬崽子

    在小島上,豬崽子是最智慧的,他是拉爾夫最得力和忠實的助手,他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比如用海螺號召會議,建設茅屋,強調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名字等等,豬崽子希望通過這些行為幫助拉爾夫在孤島上建立起一個民主的小社會。相較于拉爾夫,豬崽子務實且縝密,他提議用枝條插進沙子做日晷來了解時間,拉爾夫卻嘲笑他,讓他再來一架飛機一臺電視,可見雖然他們是一派的,但拉爾夫仍然會肆意取笑他,會對他那些聽起來不那么有趣的提議嗤之以鼻。生火堆時,孩子們都沉浸在生火玩樂中,豬崽子一再強調生一小堆火就可以了,不能揮霍森林里的柴火,而包括拉爾夫在內的其他孩子們都被自己升起的巨大火堆震撼了,對自己的力量產(chǎn)生了敬畏和恐懼,此時的豬崽子卻在理性地思考著如何維持火堆,并且惋惜那些正在熊熊燃燒的資源,同時他也在擔憂著大火會毀掉他們賴以生存和求救的森林,由此,豬崽子的冷靜和沉穩(wěn)可見一斑。還有一點非常重要,豬崽子自始至終否認島上有野獸存在,雖然他不像西蒙一樣可以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野獸來自孩子們的內心,但是豬崽子象征著文明社會中的科學和理性,他客觀地判斷出并沒有野獸,然而孩子們并不信任他,可見科學和理性在人們內心的恐懼面前,是非常脆弱的。

    豬崽子在拉爾夫與杰克之爭中,一直堅定地站在拉爾夫一邊,捍衛(wèi)著文明和秩序。但是他和拉爾夫一樣,在內心野性被激發(fā)時,也把持不住自己,加入了獸性的狂歡,在嗜血的派對中狂舞,并參與了殺死西蒙的游戲。西蒙之死是小說中的濃重一筆,被作者賦予了深遠的象征意義,而對待西蒙之死,戈爾丁也對每個孩子的態(tài)度做出了細膩的刻畫,拉爾夫認為這是一場謀殺,而豬崽子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不愿意承認自己也會犯錯誤,所以他一直給自己的行為找種種借口。他埋怨天氣惡劣,認為是天昏地暗加上閃電暴雨讓自己嚇壞了,即使拉爾夫反駁他,試圖剖析事件真相,但豬崽子一直激動地否定著,并不斷強調自己和拉爾夫一直在圓圈的最外面。之后他又解釋道自己只有一只眼鏡片了,根本看不清楚。最后,他又怪罪西蒙不該那個時候從黑暗的森林中爬出來。這一系列看似嚴謹?shù)耐茢?,把西蒙之死歸結為一場徹徹底底的意外,把自己與這件事撇得干干凈凈。他用自己的高智商來推理,以掩飾自己在西蒙之死中所犯下的罪惡。故事至此,豬崽子所象征的科學和理性在人性面前已經(jīng)不堪一擊,甚至成為了惡魔的幫兇,讓人類的罪惡變得冠冕堂皇。

    三、人物象征體系的構建

    在《蠅王》這部作品中,戈爾丁用他特有的沉思與冷靜,挖掘著人類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的互相殘殺的根源??梢哉f,這是一部揭示人性惡的現(xiàn)代版寓言。故事設置了人的原善與原惡、人性與獸性、理性與非理性、文明與野蠻等一系列矛盾沖突,沖突的結果令人信服地展現(xiàn)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難度。[6]小說中人物的對立與沖突直接、分明而激烈,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派別都有自己所對應象征的程度和層次,兩大陣營的人物也是一一對應。就主角而言,代表文明和秩序的拉爾夫,與代表野蠻和權力欲望的杰克是直接對立的,從故事之初拉爾夫的權威領導到尾聲中杰克的絕對勢力,從一開始杰克對統(tǒng)治權的覬覦和隱忍到結局拉爾夫的孤立無援,鮮明而殘酷的對比和情節(jié)發(fā)展,生動地象征著野蠻天性如何一步步削弱殘存的文明直至完全吞噬它。除了主角的對立沖突,同為助手角色的豬崽子和羅杰,前者忠實于現(xiàn)代科學,對野蠻天性難以接受和正視,而后者是徹徹底底的小惡魔,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絲毫文明和秩序的影子。豬崽子被杰克搶奪眼鏡,利用他的知識,最終豬崽子被羅杰推下山崖的巨石殺害,形象地象征著科學淪為暴政的工具,被利用甚至被踐踏。

    除了幾位主要人物的象征外,其余的人物和群體也均有自己的特定象征,比如象征著殘忍野蠻天性的羅杰;比如象征著對權力屈服的雙胞胎兄弟薩姆·埃里克;比如象征著普通階層的小家伙們;比如象征著統(tǒng)治階級的大孩子們;比如象征著整個人類的政治舞臺的這群遺落孤島的孩子們等等。而這些遺落荒島的男孩子們作為一個整體,也是戈爾丁精心設計的。選擇十歲左右的男孩子,是因為他們一個個趨于成熟,天性還未褪去,但也接受了現(xiàn)代文明的教育,行為中體現(xiàn)著社會的烙印,所以孩子們在島上的最初時光是文明主導的,文明的慣性驅使孩子們像一個個小紳士,努力建立一個模擬大人世界的小社會。但隨著孩子們逐漸體會到無紀律約束的自由和釋放野蠻天性帶來的快感時,他們就一步步地褪去了偽裝自己的燕尾服,一步步放棄了所有善的信仰,跟隨內心的欲望,放縱逐漸主宰了大多數(shù)的孩子。此時,想想納粹的滅絕人性的統(tǒng)治,再想想法西斯政權對人類文明的殘暴,用這樣的人物來表現(xiàn)小說主題,匠心獨運,深刻而犀利。同時讓讀者為這群本應象征著希望的小伙子們感到深深的惋惜。當一場欲望的戰(zhàn)爭肆虐了欣欣向榮的歐洲大陸時又何嘗不讓剛剛體會到科技革命帶來的美好新生活的人們感受到重重一擊呢?

    四、結語

    《蠅王》是一篇糅合了西方文明、人性以及人類社會的多層面、寓意無窮的現(xiàn)代諷喻。若想真正理解小說中所闡述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不是把它片面解讀為宗教小說或者兒童文學,就要真正分析出小說里面蘊含的現(xiàn)代意義,對應出小說和現(xiàn)實的鏡像關系,從而讀懂它處處蘊藏哲理思辨的現(xiàn)代諷喻。[7]單從人物象征這個層面來探析,從每一個個體到每個小群體再到整體意象,戈爾丁精心地營構出了一個完整而有機的精妙的象征體系,尖銳地映射著當時的社會矛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當之無愧的,值得讀者和研究者細細品讀。

    [1]威廉·戈爾丁.蠅王[M].龔志成,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3.

    [2]王悅.論《蠅王》中的象征主義[J].安徽文學,2008(1):51-52.

    [3]楊文偉.象征主義和《蠅王》的主題表現(xiàn)[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5-26.

    [4]楊春芳.《蠅王》之象征體系探微[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8(3):46-48.

    [5]BrainPhillips.哈佛藍星雙語名著導讀——蠅王[M].郭德艷,譯.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3:22.

    [6]李源.論《蠅王》中象征體系的構建[J].東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49-153.

    [7]楊雨時,劉春陽.荒島實驗室里的現(xiàn)代啟示錄——論小說《蠅王》揭示的現(xiàn)代人類社會問題[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556-560.

    猜你喜歡
    蠅王戈爾丁豬崽
    9號豬崽兒
    賣豬崽
    百花園(2020年6期)2020-06-29 07:26:19
    如何提高豬崽存活率
    威廉·戈爾丁作品在中國譯介中的問題分析
    淺析《蠅王》人性命題的哲學意義
    考試周刊(2017年4期)2017-01-19 15:20:31
    從“牯嶺街”到《蠅王》:兒童之惡的文化思考
    齊魯周刊(2016年45期)2017-01-03 23:40:02
    《惡童日記》與《蠅王》比較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47:50
    對《蠅王》中“異質空間”的解析
    少年的回聲
    性依存敘事曲
    中外文摘(2016年3期)2016-03-17 08:13:57
    赞皇县| 玉环县| 铅山县| 张北县| 墨江| 景谷| 余庆县| 张北县| 微博| 明溪县| 临朐县| 武陟县| 南宁市| 西盟| 古蔺县| 建水县| 东乡族自治县| 巨野县| 陇南市| 柳林县| 昌乐县| 克什克腾旗| 商丘市| 怀化市| 平武县| 东平县| 惠来县| 大渡口区| 保靖县| 梧州市| 河池市| 年辖:市辖区| 吉木乃县| 海晏县| 孙吴县| 什邡市| 峨眉山市| 南安市| 东海县| 宕昌县|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