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信息全球化的社會中,全球各地的民族文化都在融會貫通,語言文字成為交流與溝通的唯一障礙。一切的交流活動,都需要在語言的幫助下,在規(guī)定的語境中進行,在這樣的情況下,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順應語境就,采取正確的翻譯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是從以上兩個角度來探討譯者應如何在實際翻譯時恰當?shù)穆?lián)系語境和應用策略以傳遞正確的文化信息。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127-01
一、引言
語境是指語言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是指說話的時候,人們處于什么樣的狀況和狀態(tài)。語言環(huán)境分很多種類型,一般來說,有自然語言環(huán)境、局部語言環(huán)境和自我營造的人工語言環(huán)境。自然語言環(huán)境是指以此種語言為母語的生活環(huán)境,例如,我們們中國人以中文漢字為母語,英美國家以英語為母語。而現(xiàn)今社會,全世界范圍內(nèi)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為漢語,而使用范圍最廣的為英語,因此,英語語言文化的教育與研究在我國作為一個研究課題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更是一種社會活動,語言的表達離不開特定的語境,而世界最大的兩種語言:漢語與英語之間,由于語法、語音、語匯和表達方式等等方面的不同,要在不同的語境中尋找出合適的翻譯方式,更是十分不易。
二、文化語境的順應論
語言順應論作為一種語言順應理論的語用學,是語言使用者根據(jù)交際語境的需要不斷選擇語言手段,以達到交際意圖的過程。這里,順應就體現(xiàn)為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和語言結(jié)構(gòu)選擇之間的相互適應。波蘭語言學家最早把語境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其中,文化語境又可以再劃分為物質(zhì)文化語境和精神文化語境。翻譯者應順應的不僅僅是翻譯文字的表層文化含義,更應該根據(jù)不同語境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精神、社會風俗、價值觀念等等方面的不同,更進一步的了解文化語境的區(qū)別,了解更多的不同的文化語境的組成因素。文化的共通性可以保證本土閱讀者可以從譯者的譯文中同等層次的感受到文字所傳達的信息感情因素,但同時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和各族文化的個性,又可能會在某些方面形成碰撞和沖突,這就要求譯者嚴格遵循順應文化語境的方法進行翻譯。
例如,就中文與英語來講,中文是我國中華民族流傳的幾千年的古老文字,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而英文卻是歷史不長但適用性非常強,流傳廣泛的文字。這兩者之間幾乎很難找到共同點。尤其是我國古代的文言文書籍古典以及古詩詞,很難將其翻譯為英文。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直譯成英文為“Two Oriole Ming Cui Liu, a row of white egrets on the sky”,完全喪失了中文古詩詞原有的韻味和趣味性,往往讓外族讀者認為乏味和無聊不解,這就是譯者在翻譯時并沒有做到順應文化語境。再如我國古典名篇《出師表》中名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如果翻譯為“Barely manage to survive in troubled times, not seek to make oneself known to princes”不僅完全的表達出原文的意思,還保留了原來的韻腳,最大程度的讓外族讀者感受到原文的氣息和感情因素。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社會文化的歷史背景,決定了語言更深層次的含義,在翻譯的過程中,能否準確的翻譯出文化語言語境,取決于我們對文化語境的認知能力,更取決于我們對這個民族的社會習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了解程度,只有做到這些,外族讀者才能準確的把握文章要傳達的信息,達到譯文的效果。
三、文化語境影響下的翻譯策略
譯者翻譯會受制于文化語境,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考慮到原文所包含的宗教文化、民族特色、語言個性等等,應該盡可能的保留原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語言特色、和藝術(shù)形式。所以,譯者不僅要充分把握好各族文化的知識,還需要掌握好翻譯策略。而現(xiàn)當今常用的、需要譯者把握好的,是“異化”和“歸化”兩種。
1.“異化”翻譯主要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有意讓譯文突破目的語的常規(guī),保留原文的異國情調(diào)。此種做法目的在于把讀者都帶入到原文的語境中去,讓讀者更好的感受到文章中的文化和情懷,能夠更好的把握文章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會曲解或不解。比如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翻譯為英文是“A grasp of mundane affairs is genuine knowledge; an understanding of worldly wisdom is true learning.”這樣的翻譯不僅生動形象,更完好的保留了原文的含義,讓外國讀者能夠很好的體會到由這句話中傳達的我國的社會風俗人情。當今社會,信息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各地的差異越來越小,翻譯“異化”更為簡單直接而有效,可以緩和世界各族人民之間的文化沖突,讓各民族文化更好的融會貫通,在讓外族人民了解我們本民族文化的同時,讓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吸收融合外族文化,博采眾長,推陳出新,更好的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2.“歸化”翻譯是與源語詞語有相同使用頻度的,但一般都帶有某些譯語文化色彩的詞語來翻譯譯語詞語。它的優(yōu)點是可以試譯文減少很多的外族特點,更加流暢自然,閱讀性更強,更加適合廣大群眾,符合一般的閱讀習慣,讓文章閱讀的時候本土氣息更濃厚,是一種融合性的翻譯策略。比如在翻譯“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可以翻譯為“子言慕雨,啟傘避之。子言好陽,尋蔭拒之。”又能翻譯為“君樂雨兮啟傘枝,君樂晝兮林蔽日?!备嘁环謨?yōu)雅和韻味,更適合我們對漢語的審美標準。歸化翻譯不會逐字逐句,而是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在文化語境對等的情況下,保證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對待文化差異和讀者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做出的一種符合原文內(nèi)涵和情懷的翻譯策略,獲得更好的譯文,達到更好的效果。
四、總結(jié)
綜上所述,文化語境的順應和翻譯策略的應用需要相輔相成,譯者作為各國人民之間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橋梁,應該在了解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語境的情況下,酌情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實際應用時考慮到人文、宗教等各方面不同的因素,“異化”或者“歸化”的翻譯出適合閱讀的文章,從而實現(xiàn)國家間的跨文化交流,讓漢語、英語甚至更多語言的不同文化融會貫通,達到文化與教育全球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