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
湖北省孝昌縣第一人民醫(yī)院骨外科,湖北孝感 432900
先天性脊柱側凸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記住發(fā)育畸形疾病,其多由胚胎期脊柱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分節(jié)障礙或椎體發(fā)育異常所致。由于脊柱兩側的生長發(fā)育不平衡而出現(xiàn)側凸,其病變隨年齡增長而進行性加重。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先天性脊柱側凸占先天性脊柱畸形的45%左右,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以及日常生活,嚴重者可并發(fā)心、肺功能不全。先天性脊柱側凸具有畸形重、側凸僵硬、矯形困難、并發(fā)癥多等臨床特點[1-2]。目前臨床上多采取有效的早期手術治療先天性脊柱側凸畸形。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有原位融合術、凸側骨骺阻滯術等,但是經后路半椎體切除矯治術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在近年的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3],該研究隨機選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間于該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側后凸患者50例,統(tǒng)計觀察經后路半椎體切除矯治術治療先天性脊柱側凸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間于該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側后凸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8~37 歲,平均(21.3±2.7)歲,術前完善站立位全脊柱正側位片,其中胸椎側凸17例、腰椎后凸13例,腰椎側凸11例,腰椎后凸9例,側凸Cobb 角26~55°,平均(40.3±2.7)°,后凸Cobb 角23~46°,平均(34.3±1.8)°。全部患者先天性脊柱側后凸診斷明確,并排除其他嚴重的臟器疾病。
該組患者術前檢查均未見手術禁忌癥,常規(guī)全身麻醉成功后,患者俯臥位。消毒,鋪巾,根據(jù)患者側凸胸腰段的位置選擇合適的胸腰部后正中縱行直切口,充分暴露病變節(jié)段的關節(jié)突和部分肋骨。術野清晰后,在C 型臂透視機輔助下,于相應節(jié)段椎弓根處打入長短適宜的椎弓根螺釘,應用鷹嘴咬骨鉗咬除半椎體椎板,期間注意保護好神經根及硬脊膜(如為完全分節(jié)性半椎體,可將半椎體完整的切除,如為部分分節(jié)或不分節(jié)半椎體),將半椎體粘連的組織清除干凈后,用骨刀將其切成碎片,并充分切除半椎體上下終板,根據(jù)病變部位的長度,于脊柱左右側分別將連接棒預彎后置入,通過旋棒和撐開器矯正側彎畸形。術中在C型臂透視機輔助下見脊柱畸形糾正接近正常后,將椎弓根螺釘頂端擰緊后,側凸位置內固定完畢。咬除融合節(jié)段椎體棘突,用骨刀咬碎備用,融合節(jié)段的椎體椎板表面的骨皮質用骨刀剔松,將取下的骨質咬碎后以及咬碎的椎體置于兩椎板間[4]。反復沖洗切口,徹底止血,置入負壓引流管于骶棘肌深面,于切口下方穿出皮外,逐層縫合切口,敷料加壓包扎。
觀察記錄患者術前、術后所拍攝的站立位全脊柱正側位片,測量對比患者術前、術后的側凸Cobb 角、后凸Cobb 角的變化情況,以及治療期間有無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處理,一般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0例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統(tǒng)計結果詳見表1。通過研究表格資料可見,全部50例患者,術后側凸Cobb 角(10.4±2.3)°,明顯小于術前側凸Cobb 角(52.5±6.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后凸Cobb 角(8.3±1.6)°,明顯小于術前后凸Cobb角(31.9±5.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3 組患者統(tǒng)計情況比較(±s)
表1 3 組患者統(tǒng)計情況比較(±s)
術前(n=50)術后(n=50)t P組別52.5±6.6 10.4±2.3 2.12 0.031 52.5±6.6 10.4±2.3 2.12 0.031側凸Cobb 角(°) 后凸Cobb 角(°)
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先天性的脊柱側彎畸形,具有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目前其臨床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楚,研究發(fā)現(xiàn),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具有一定的家族發(fā)病傾向。目前臨床上有多種治療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的方式,其中支具和牽引等保守治療的方法都無法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手術治療可以根據(jù)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對應的手術方式,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5-6]。后路半椎體切除矯治術作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手術方式,與前方入路的手術方式相比較具有較多的臨床優(yōu)點,前路手術治療,常根據(jù)患者不同的病變部位選擇開胸、開腹聯(lián)合手術,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恢復較差,術后并發(fā)癥多等臨床缺點[7-8]。
該研究中,我們選取的50例患者均采用的后路半椎體切除矯治術治療,全部患者在治療前后均完善了站立位X 線片檢查,對比術前、術后的臨床效果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術后患者病變胸、腰椎的側凸、后凸Cobb 角較術前均有了較好的改善,術后側凸Cobb 角(10.4±2.3)°,明顯小于術前側凸Cobb 角(52.5±6.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后凸Cobb 角(8.3±1.6)°,明顯小于術前后凸Cobb 角(31.9±5.2)°,而且在治療中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綜上所述,后路半椎體切除矯治先天性脊柱側后凸具有明顯的手術效果,患者術后側、后凸Cobb 角均得到了較好的矯正,臨床效果明顯,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鄒傳奇,邱浩,張正豐,等.后路半椎體切除矯治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的療效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4(11):965-968,969.
[2]鄒德威,吳繼功,馬華松,等.半椎體切除治療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8,18(3):191-195.
[3]馬雷,王輝,丁文元,等.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的手術治療[J].脊柱外科雜志,2013,11(6):323-326.
[4]呂琦,陳學明,周忠,等.后路矯形固定融合治療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畸形的療效分析[C]//第十一屆全軍骨科學術大會論文集.2010:160.
[5]何劍鋒.后路椎體切除置入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先天性脊柱后側凸畸形[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6):61-62,65,封3.
[6]宋相建.幼兒先天性脊柱側凸的治療[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0,27(13):14-16.
[7]朱澤章,邱勇,王斌,等.單一半椎體型先天性脊柱側后凸初次手術失敗的原因分析及翻修方法選擇[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1,21(9):740-744.
[8]孫武,仉建國,邱貴興,等.前后路與后路半椎體切除術矯治先天性脊柱側后凸的療效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92(11):75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