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迎社+丁科+邢素麗+柴維斯+唐松花+王智超+夏平+秦金旗
摘要:從十年前開始的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到目前進行轉型升級的精品視頻開放課程或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對落實黨中央科教興國號召、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深入發(fā)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助推器作用。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認識問題的不斷深化,又會涌現一些新的問題,促使人們不斷地改革創(chuàng)新。例如,是否可能多所高校聯合起來,從教材編寫、多媒體制作、課程錄像、資源庫建設、精品課程網站建設、開放性實驗室建設等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諸多方面,開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和共建共享?為此,作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并在某些方面如教材編寫、多媒體制作、開放性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材料力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協(xié)同創(chuàng)新;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23-03
一、引言
自2003年至2010年,為響應黨中央科教興國的號召,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快速發(fā)展的需要,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育高素質人才,教育部狠抓了質量工程建設,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開展國家、省、校三個層級,且針對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職業(yè)教育、網絡教育等多類型的精品課程建設。應該說,精品課程建設是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巨大改革,徹底擯棄了過去“一本教材一支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教學模式,開啟了數值化、網絡化、立體化的多種媒體的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1-3]。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問題的不斷深化,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不少高校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課程建設投入不足,課程網站疏于管理,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重視程度遠不如科研。主要表現為四重四輕:(1)重申報,輕建設;(2)重形式,輕實效;(3)重數量,輕質量;(4)重科研,輕教學。正是因為上面提到的“四重四輕”現象,使得精品課程等質量工程建設效益打了折扣。為深入貫徹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具體要求,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4]和《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5],教育部提出將在“十二五”期間,在原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成果基礎上,科學規(guī)劃,合理布局,優(yōu)化結構,通過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下簡稱“本科教學工程”)支持建設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點開展原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并制定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6],以下簡稱“實施辦法”。上述舉措,無疑是非常及時和意義深遠的。
二、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也稱2011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啟動的第三項國家工程,是針對新時期中國高校已進入內涵式發(fā)展的新形勢,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該名稱源自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該戰(zhàn)略工程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啟動[7]。教育部袁貴仁部長指出:“2011計劃是個干實事的計劃,而不是一個分錢的計劃,更不是一個劃分高校層次的計劃。”
2011計劃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行業(yè)產業(yè)以及區(qū)域發(fā)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xié)同創(chuàng)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chuàng)新方式。該計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chuàng)新要素活力。2013年4月11日,中國首批14家通過“2011計劃”認定的國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名單正式出爐(見表1)??吹缴鲜鰣蟮?,作者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是否可以仿效“2011計劃”開展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課程共建共享呢?國家政策支持與否?帶著這個問題,作者再一次學習《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發(fā)現在“實施辦法”的第二大部分的第(一)點“組織與建設”中的最后一段指出:“鼓勵高等學校采取校際聯合、學校與社會聯合等方式,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實現課程共建共享”。為此,作者檢索了2003年至2010年的國家級精品課程和2013年10月公布的第2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并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力學等3門力學基礎課程的建設情況歸納成表2與表3。
從表2、表3不難看出,“實施辦法”鼓勵高等學校采取校際聯合、學校與社會聯合等方式,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實現課程共建共享,無疑需要一個深入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實踐完善的過程。
三、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1.開展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的積極因素分析:①增加認同感、擴大受益面。開展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有利于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集思廣益,通過參與共建增加認同感,使更多的學生受益;②避免重復、減少浪費。開展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有利于避免重復建設,減少人財物浪費,把有限資源用到刀刃上,提高建設效率;③取長補短、合作共贏、提高整體水平。開展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有利于校際之間取長補短、實現合作共贏,從而提高全省乃至全國的課程建設水平。
2.開展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的可行性分析:①自愿原則。開展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必須遵循自愿原則,不能搞“拉郎配”;②政策扶持?!皩嵤┺k法”中采取的鼓勵政策,那么,在同等水平下應該優(yōu)先支持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共建共享課程;③操作性強,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共建共享不能完全照搬“2011計劃”模式,需要制定可供操作的技術要求和責權利標準。例如,在“責”的方面:協(xié)同到什么程度算共建?在“權和利”的方面:如何做到共建共享、合作多贏?等等。endprint
3.開展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現課程共建共享的初步探索。作者以材料力學課程為例,開展了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與共建共享的初步探索。①教材編寫[8,9]:召開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力學與建筑分社領導參加的編委會議,由本文作者合編的“材料力學”教材第一版于2013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②課件制作:編委們提供各自所編寫章節(jié)的課件腳本,寄其他編委點評并提出修改意見,統(tǒng)一制作模板和課件,協(xié)同共建院校擁有共同的知識產權和使用權,該項工作接近完成;③資源庫建設:協(xié)同共建院校聯合收集和制作課程教學資源,如教學指導書的編寫、電子教案的制作、建立試題庫等等;④創(chuàng)新性實驗:通常,實踐教學示范中心或重點實驗室不是所有協(xié)同院校都有,但可以共享,以利于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我們通過一定的協(xié)議達到了無償開放使用,并共同申請獲批課題資助。
四、結語
本文對開展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與共建共享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并進行了積極因素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結合材料力學課程,開展了校際協(xié)同創(chuàng)新與共建共享的初步探索,但具體實施和最終實現,需要國家和省級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扶持并制定可供操作的技術要求和責權利準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作者堅信,這是開展“本科教學工程”,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王智超,羅迎社,唐松花,等.工科力學課程數字化、網絡化教學改革的探討[J].蘭州:高等理科教育,2005教育教學專輯(一):178-180.
[2]羅迎社,余敏,殷水平,等.教學研究型大學材料力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C].力學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力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羅迎社,丁科,唐小弟,等.形成性考核模式培養(yǎng)地方院校工程力學專業(yè)高素質人才的探索與實踐[C].力學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力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DB/OL].(2011-07-04).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66/201109/xxgk_125202.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DB/OL].(2011-12-2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66/201109/xxgk_124985.html.
[6]教育部辦公廳.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DB/OL].(2012-05-21).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206/xxgk_137250.html.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2]7號)[DB/OL].(2012-05-04).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6_zcwj/201205/xxgk_135177.html.
[8]羅迎社,柴維斯,唐松花,等.材料力學(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9]羅迎社,喻小明,李學罡,等.工程力學(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