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世春 馬繼紅 董浩 徐一 魏巍 孫雨 池麗娟 王曉英(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利什曼病
文│馬世春 馬繼紅 董浩 徐一 魏巍 孫雨 池麗娟 王曉英(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利什曼病是一種寄生蟲病,主要通過一些帶病昆蟲叮咬傳播。利什曼病一般情況下不能治愈,感染了利什曼病的人很容易在皮膚上留下難以抹去的疤痕。2009年,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報告的利什曼病案例已經(jīng)急劇增長到6.5萬人左右,而婦女和兒童成了利什曼病在阿富汗攻擊的最大主體。
利什曼病在我國又是怎樣的情況呢?下面先介紹一下什么是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又稱黑熱病,是流行于人、犬以及多種野生動物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利什曼原蟲有無鞭毛體和前鞭毛體兩種形態(tài)特征,前者見于人類及哺乳動物宿主的巨噬細胞內(nèi),后者見于傳播媒介白蛉消化道內(nèi)。
白蛉叮咬已感染動物,無鞭毛體進入白蛉體內(nèi),從無鞭毛體轉變?yōu)榍氨廾w,這個過程需要24~48小時。白蛉再次叮咬后,前鞭毛體進入脊椎動物體內(nèi)。多數(shù)前鞭毛體被中性粒細胞吞噬破壞,部分前鞭毛體被吞噬細胞吞噬后,脫去鞭毛,在細胞內(nèi)形成無鞭毛體,以兩分裂增殖,導致巨噬細胞破裂。
這是一種地方性傳染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媒介,白蛉滋生分布區(qū)流行極廣。在我國,曾流行于17個省區(qū)的600多個縣、市。據(jù)統(tǒng)計,目前仍有43個縣、市有該病的發(fā)生,主要分布于甘肅、新疆、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5省區(qū)。該病潛伏期長,故發(fā)病的季節(jié)性不明顯。
我國利什曼病的傳染源在平原疫區(qū)為該病患者及帶蟲者,在山丘疫區(qū)以病犬(癩皮狗)為主要傳染源;自然疫源地疫區(qū),傳染源可能是野生動物。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白蛉等媒介生物傳播。犬、鼠等多種哺乳動物以及人類均對利什曼原蟲易感。
皮膚型利什曼病患者的臉部、手臂、大腿等裸露部位的真皮潰瘍,并會留下傷疤,這是利什曼病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黏膜型利什曼病患者的鼻腔、口腔和咽喉等部位的黏膜,會大面積損傷。
內(nèi)臟型利什曼病患者脾肝腫大、貧血、消瘦,不規(guī)則發(fā)熱,并伴有咳嗽、腹瀉和失眠等癥狀。
根據(jù)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確證需要通過實驗室診斷。通過病原鑒定,在病變處皮膚的涂片或通過淋巴結、骨髓穿刺,可檢出利什曼原蟲的無鞭毛體。
病人應注意休息,給予高蛋白飲食,加強營養(yǎng),保持體液和電解質(zhì)的平衡并結合五價剃劑或阿的平、兩性霉素B、利福平等藥物治療。
防止白蛉叮咬是保護健康人群的重要措施。易感人群避免進入疫源地,特殊情況進入沙漠疫區(qū)的人群,在白蛉季節(jié)應對臨時住所進行藥物噴灑滅蛉,并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如用細眼蚊帳、紗門、紗窗防止白蛉侵襲;外出作業(yè)時對皮膚裸露部分涂抹驅(qū)避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