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紅 賀淑俊
(中共黔東南州委黨校 貴州 凱里 556000)
淺析日本平安時代武士階級與主從關系
田 紅 賀淑俊
(中共黔東南州委黨校 貴州 凱里 556000)
主從關系是武士社會內部居支配地位的社會關系,即主君與從者之間的關系,包括軍事上的官兵關系、政治上的君臣關系、經濟上的恩賞關系、社會上父子關系等?!爸鲝年P系的原理是與武士及武士團的成立一起培育出來的?!敝鲝年P系在武士的生活實踐中產生,并指導武士的生活實踐。
武士階級;主從關系
莊園制的產生、天皇大權旁落和國家軍制崩潰,導致日本社會勢力多元化、矛盾尖銳化、控制虛弱化和武力爭奪土地財富與政治權力的斗爭白熱化,為武士的產生、崛起和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造了條件。9世紀4O年代前后,政治權威的行使越來越依賴武力,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爭相招募武士維持統(tǒng)治秩序。武士身份地位合法化,逐漸成為國家軍隊的主力來源。10世紀中期以降,朝廷愈發(fā)依賴武士的力量平定地方叛亂、討伐海盜。11世紀以后,武士已發(fā)展成為超越莊園范圍的地區(qū)性武裝集團并成為攝關家和上皇爭奪中央最高權力的工具。12世紀中葉以后,武士成為左右政局的決定性力量。1185年,源賴朝打敗平氏。1189年,武力征服全國。1192年,源賴朝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建立鐮倉幕府,武士作為統(tǒng)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武士作為莊園主捍衛(wèi)和擴展莊園土地的武裝力量而產生,是武士集團的一員。武士團是在爭奪土地資源與政治權力過程中形成的,既是武士的戰(zhàn)斗組織,也是武士增強實力、滿足生活需要的基本單位。由低到高主要有:莊官級武士團、豪族級武士團和棟梁級武士團。
莊官級武士團的構成原理,一是橫向的家族關系,一是縱向的主從關系。在橫向的家族關系中,莊官為本家和一族的族長,稱為“領”(總領),其余為分家(稱庶子)。將家結構中的父→子→孫和家族結構中的本家→分家→孫分家,移植到武士的戰(zhàn)斗組織之中,使武士團的結合更加牢固。家臣通過家族制度——寄親、寄子(義父、義子)制度隸屬于主君,主君對家臣的支配,被賦予家長支配子女的性質,強化武士團內部的隸屬關系。在縱向的主從關系中,本家是主人(主君)和上級,分家是從者和下級。從者包括宗族子弟“家子”和非宗族子弟“郎黨”、“郎從”。主人給與從者土地并予以庇護,從者在戰(zhàn)時和平時須對主人盡軍事和其它義務,絕對效忠主人。
豪強級武士團?!皵z關政治時代,在中央不得志的下級貴族自愿充任地方官,成為受領(國司)后利用一切機會蓄積財富、扎根當?shù)?,發(fā)展勢力,培植武力,并組織起自己的武士團。如坂東八平氏的千葉、上總、三浦、土肥、秩父、大庭、尾原、長尾等諸氏,都是支配從數(shù)郡到一國的強大武士團,即豪族級武士團?!币粋€豪族級武士團,下轄若干個莊官級武士團。
棟梁級武士團。“武家為了防止紛爭或進行紛爭而從屬于更高層次的權力,層層向上寄進和托身,形成武家的棟梁?!痹谖涫繄F的合并中,“武家棟梁進一步統(tǒng)合支配各中小武士團,將這些武士團的首長變?yōu)樽约旱睦牲h、家人,構成一個大武士團。11世紀后半期,清河源氏的后裔賴義、義家將東國中小武士團的主將作為郎黨、家人,統(tǒng)合幾個小武士團的豪族武士團的主將也成了源家的郎黨、家人,也有的小武士團首長直接與源家結合。”地區(qū)性武士團的形成,標志著武士的力量由分散走向集中統(tǒng)一,分散在各莊園的武士聚集在該地區(qū)眾望所歸的豪強貴族的旗幟下,形成強大的社會勢力,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主從原理和家族原理將武士社會編織成一張以主從關系為經、以家族關系為緯的縱橫交錯的巨大網(wǎng)絡,強化內部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提升征戰(zhàn)殺伐的戰(zhàn)斗力。而主君據(jù)此獲得武士團首領和大家族族長的雙重身份和權威,大大增強了武士團內部以主君為軸心的凝聚力以及對屬下武士的支配力、控制力。
武士集團內部之所以結成主從關系,其根源或動因,一是保障和擴大雙方的物質利益,二是擴大和增強雙方的軍事實力。家臣憑借主君的勢力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主君則利用屬下眾多家臣武士的力量,擴大軍事和經濟實力。
主從關系以利益為基礎或紐帶,是主君之“御恩”和從者之“奉公”的交換關系。江戶時代的經濟學家海保青陵將其比作商人與顧客的買賣關系?!爸鲝年P系是主君給與從者領地、米、傭金等以保證從者的生活,從者則盡心為主君忠勤、奉仕,因此,兩者的關系完全是相互的。”“主從結合首先始于給予物質的報償。”“承平、天慶之亂時,平良兼欲討滅敵人平將門,向屬下郎等表示,要‘積米谷以增勇,分衣服以擬賞’。‘顯武勇,重在知場所。于無人見處,拼命討死乃犬死。若有人見,則應爭先于萬人以示武勇,雖討死,可揚武名于子孫?!侗睏l五代記》”由此可見,武士崇尚武勇與獻身精神的真諦,是為了換取主君的恩賞與揚名天下。當然,御恩與奉公的交換關系并不平等,“主君用其全部財產的一部分與從者的生命交換”,一方只是其全部財產的一部分,另一方則是人人都僅有一次的生命。因此,主從結合既是武力的結合,又是利益的結合。通過私人性的利益關系,將主從雙方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使武士團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主從關系不僅規(guī)定了主從雙方的身份角色,同時,也規(guī)定了主從雙方必須履行的責任與義務,即主君的“御恩”與從者的“奉公”。主從關系一經結成,主君便成為政治上支配者(君)、軍事上的指揮者(官)、經濟上的恩賞者和社會上的大家長等,從者則成為政治上被支配者(臣)、軍事上的被指揮者(兵)、經濟上的受恩者,以及社會上的大家族成員。
主君的“御恩”和從者的“奉公”構成主從關系的基礎和中心內容。主君的御恩主要是:(1)承認和保護從者原有的土地;(2)從者發(fā)生領地等糾紛時給予保護;(3)根據(jù)從者的戰(zhàn)功給予相應的恩賞,恩賞以土地為核心,還包括精神獎勵等。從者的奉公包括:(1)效忠和服從主君,以主家的利益為中心;(2)平時為主家盡各種義務,戰(zhàn)時聽從主君號令,率領一族成員參加戰(zhàn)斗乃至獻出生命。主從雙方的相互責任和義務以土地為核心,戰(zhàn)功越多,得到的新恩地也越多。主從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是直接的、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主從雙方能否切實履行御恩與奉公的職責義務,直接關系到武士團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平安時代武士社會內部的主從關系,以源氏武士團的主從關系最為穩(wěn)定和牢固。無論是主從雙方在戰(zhàn)爭中結成的同生死、共患難的生死關系,還是恩賞與奉公的經濟關系,都堪稱典范。源氏之所以能取得政權,建立鐮倉幕府,根源就在于與關東武士在長期戰(zhàn)爭中結成牢固的主從關系,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武士的地位源于武力的結合,武士的生存發(fā)展則源于主從關系的結合?!盀榱司S持這種武力的結合,必要的規(guī)范是他們的道德思想的最重要內容,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武士道’”。雷奈-格魯塞在闡析藤原時代(攝關時代)時指出:“在封建戰(zhàn)爭中,……大貴族的武士們即侍衛(wèi)們便形成一種傳統(tǒng)獻身職責所規(guī)定的騎士精神。其法則是武士道,武士最普遍的美德是要有奮不顧身的勇敢,絕對蔑視困苦與危險,完全效忠于主家。在遵守誓約時,他一定要至死保衛(wèi)其氏族的榮譽,用血來消除他所效忠的家庭在武力上的恥辱,……”“事實上,全日本上自皇族親王,下至‘浪人’即強盜騎士,從塵世的公侯至巨剎的方丈,此時都僅有一種宗教——武士道?!比f峰先生的研究也說:“在武士集團內部形成了一套武士的道德規(guī)范。武士集團內部上下尊卑,等級森嚴。為了鞏固內部的等級制度和秩序、加強戰(zhàn)斗力,他們不斷搞出一些‘家規(guī)’‘家法’,來管教武士。這就是武士道的起源。”勿容置疑,武士文化的核心內容——武士道,就是直接從平安主從道德——主從關系權利與義務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guī)范中發(fā)展而來。因此,主從關系作為武士集團內部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經濟關系,不僅影響武士團的和諧與穩(wěn)定,影響武士團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影響武士的職業(yè)生活、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而且影響武士的精神生活及武士階級的發(fā)展壯大。
[1]安田元久.源賴朝·新訂版·武家政權創(chuàng)始的歷史背景[M].吉川弘文館,1986年,第194頁.
[2]安田元久:《源賴朝—武家政治權力》,吉川弘文館,1986年,第6-8頁.
[3]中村吉治:《日本封建制的源流-下》,刀水書房,1984年,第131-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