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背景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為切入點,從當前語文教學中背景知識運用的現(xiàn)狀出發(fā),對背景知識引入語文教學的意義、引入的原則以及引入的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文本;背景知識;意義;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5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化,在語文教學中對背景知識的引入,越來越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在課改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盵1]在實際教學中,提倡運用背景知識的基礎理論。為此,本文以背景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及策略為題,提出一些看法。
一、背景知識的內涵及分類
“背景”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提出來的,他稱之為“背景知識”或“背景現(xiàn)象”。而在我國的《新華漢語詞典》中,“背景”是指:“舞臺上或電影里放在后面起襯托或渲染作用的布景;圖畫、攝影里對主體的人或事物起襯托作用的景物;對人或事件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情況或現(xiàn)實環(huán)境?!盵2]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語文背景知識,就是指與語文教學內容相關聯(lián)的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文本內涵的相關知識。
語文背景知識,大體上包括了作家及其人生經歷、作品的寫作背景、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作品涉及的人物或事件等與文本有關的知識。蔣光明在其《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的引入策略》一文中把背景知識概括為三類:一是說明性背景知識,即指作者的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寫作風格等;二是注釋性背景知識,即指有關語段涉及的歷史事件、人物等;三是對比性背景知識,即指與文本相關聯(lián)的作者其他作品。[3]
二、背景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情況
程序化傾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學情,一般在解題之后進行作者的介紹和寫作背景的介紹,然后再對文本進行解讀。而這一過程,程序化的傾向嚴重,往往沒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在后面的文本解讀中,學生也很難將文本的內容與其聯(lián)系起來。
簡單化傾向。教師往往對背景知識的介紹,常常局限于對作者的姓名、生平、身份等方面,而忽視了與文本相關聯(lián)的背景知識的介紹。
拿來化傾向。教師對于背景知識的介紹沒有突破以往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講授為主,此外就是讓學生讀一讀課下所收集的資料,但這些內容通常與所教的文本內容關聯(lián)不大,對學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也就不大。
三、背景知識引入語文教學的意義
語文學科特性的體現(xiàn)。語文課程,就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綜合性課程。通過聽、說、讀,寫,讓學生可以吸收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同時通過與其他課程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綜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閱讀文學作品應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身世經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緣由等材料?!盵4]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經歷、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才能客觀地、準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新時代下語文教學的需要。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在講解文本之前,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不全盤托出,可以故意一筆帶過。然后在學生探究文本的過程中巧妙點播,調動學生積極地思維,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及藝術魅力。[5]
四、背景知識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原則
考慮到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教學活動只有在考慮到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之上進行,才是最有效的。只有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才能促進學生對文本深入理解。
保證與文本的內容緊密結合。要改變以往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做到適度與適用的統(tǒng)一。簡明扼要地概括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然后重點緊扣文本,深入地引入一些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
五、背景知識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啟發(fā)學生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選取資料時,要有所選擇。突出那些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內容,用其來推動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自發(fā)地去研讀背景知識,了解和掌握對自身有用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在閱讀中思想得到啟迪,也能提高他們的習作能力。
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本色。背景知識作為語文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應該體現(xiàn)語文的本色。就是要著眼于對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揣摩、品味和運用;就是著眼于文章的藝術特色,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熏陶。[6]
深入地研究文本,合理地運用背景知識。對文本多元化解讀,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知識,開闊視野,才能做到深入、準確地去解讀文本。同時,合理地引入背景知識,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認識文本,理解文本的真正價值。
對文本解讀的過程,其實就是讀者與作品、作者相互交流的過程。而背景知識在這一過程中起著橋梁的作用,通過它,溝通了作品、作者與讀者的聯(lián)系,讓我們更加準確地去體會文本真正的內涵與價值。
參考文獻
[1][4]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新華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7.
[3]蔣光明.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的引入策略[J].語文教學通
訊,2000(1).
[5]具春林.文學背景教學策略探討[J].當代教學科學,2009(12).
[6]楊翠玉.談課文文本教學內容的確定[J].延邊教育學院學
報,2009(10).
作者簡介:嚴震,2014級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研究生。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