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振強
自主學習的核心理念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能學不教”。從這一核心理念不難看出,自主學習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學生,學生的自學意識、自學能力、自學水平是提高自主學習效率和效益的前提。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已成為制約課堂教學實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有哪些因素導致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而教師又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
1.教師的因素。
雖然教學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但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仍然有一些教師主宰課堂教學,只是在上公開課時采用自主學習課堂模式。另外,還有一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不強,學情研究不深入,課堂調控能力較差,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學生的因素。
當今學生仍然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影響,缺乏自主學習意識,思維還不成熟,學習自覺性不高。另外,還有一些學生受自我意識、學校家庭因素等影響,無法有效開展自主學習,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
3.學校的因素。
有些學校的課改氛圍不濃厚,課改舉措缺乏多樣性,無法有效地督促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當今教學的評價方式單一,過于注重考試評價機制,重結果、輕過程現象嚴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忽視。
由此可見,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是多樣的。自主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因此,教師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自主學習的含義可以看出,自主學習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不僅僅是課前的自學環(huán)節(jié)。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基于自身教學能力,發(fā)揮能動性,切實引領學生走向自主。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強調,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引導者,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由需求層次理論可知,學生都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進行溝通,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了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興趣愛好,讓學生感到充分的尊重,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勇于互動、敢于創(chuàng)新。
2.研究學生,精心預設。
自主學習主張先學后教。先學并不是學生想學什么就學什么,而是需要教師進行預設,這恰恰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教學中的導學案或預習案就是教師預設的成果。因此,教師一定要精心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既不能讓導學問題太簡單,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也不能讓導學問題太難,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思想品德課是中學德育的主要途徑,德育功能是思想品德課的顯著特點。教給學生思想品德知識并不難,難的是讓學生在思想上認同、在行動上實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在設計思想品德課導學案時,教師不能僅僅羅列教材內容,而要引用一些情境素材或實踐素材,引導學生思考。
例如,在教學“孝敬父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導學案引導學生搜集關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歷史故事,發(fā)現自己身邊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反思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3.及時引導,關注生成。
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平衡與突破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預設與生成是對立統(tǒng)一的,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涵蓋課堂教學的全部細節(jié)。因此,教師要關注課堂生成性資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部分內容時,我選用了張麗莉老師的事跡,目的是引導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用生命呵護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但是在上課時,有個學生卻說張麗莉老師不珍愛自己的生命,引發(fā)了全班學生哄堂大笑。這一觀點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沒有慌亂,而是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去討論,自由發(fā)言。在學生的發(fā)言中,我強調珍愛生命不僅僅是珍愛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用生命呵護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生命的意義在于對社會、對他人有所奉獻。
4.重視學法指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法指導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一定的途徑,采用一定的方式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滲透、指導、訓練,使學習者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能動地運用于自己的學習實踐,進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陶行知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在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學案,讓學生知道做什么;在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在課后,教師要拓展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培養(yǎng)好習慣”這部分內容時,我提出討論主題:你是如何理解“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的?由于學生思維片面、單一,因此我在學生開始討論前,做了一些引導:這句話有沒有合理的地方?不合理在哪里?這樣學生就能辯證地思考問題。
5.以人為本,科學評價。
對學生評價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二是要從多個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三是要有激勵性,以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作出進一步的努力。思想品德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從思想品德的課程性質不難看出,思想品德學科的價值不在于學生考試考了多少分,而在于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
當前,思想品德教學的評價機制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行為,這樣的評價機制是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摒棄當前的評價機制,以生為本,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對此,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評價的作用,關注學生品德的發(fā)展。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就能得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就能得到培養(yǎng)。
總之,只有培養(yǎng)出具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我們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