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語文教學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常常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根據(jù)對影響中學課堂語文教學有效性因素的分析,并結合實踐情況,現(xiàn)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重視備課環(huán)節(jié)
做事要未雨綢繆,這在教學上也不例外。備課是上好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能否上好課的前提條件之一。教材一般都很具典型性,這就需要注重備課細節(jié)??紤]到文章的背景知識,選擇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介紹。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對教材進行再組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取舍,吃透教材,明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
1.重視寫作背景
例如在《沁園春 長沙》的備課中,就需要將歷史背景對學生充分的介紹。1925年的中國革命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國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成立,當時的毛澤東暫留長沙,拋妻別子,準備去廣州開展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重游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吹浇k麗秋景、勃勃世界,作者難以平靜。想到了昔日的同學、戰(zhàn)友,想到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想到了苦難的國家需要的是年輕人的主宰江山,興國安邦的大任。因此,毛澤東才寫下了指點江山的激揚文字。這時授課時可以借助熱播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的情節(jié),讓學生理解青年毛澤東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才會真正掌握詞的內(nèi)涵。正是作者重游故地,才有了今昔的對比。才有了作為政治家、革命家“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的宏偉胸襟。只有在備課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才能讓學生融入其間。既進行了對詞的賞析,又收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效果。
2.備學生
備課時要注意學生的具體情況。如關注學生的年齡、智力、知識儲備等方面內(nèi)容。確定備課內(nèi)容就要充分考慮這些具體情況。如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發(fā)展狀況來確定教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學中都能找到收獲、快樂和成就感。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引導他們克服學習中的“障礙”,在學習中找到自信。
3.重視問題意識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還要注重對問題的設置和解讀。還以《沁園春 長沙》為例,講解此詩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沁園春 雪》,將兩首詞放在一起來理解。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到“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變化,從歷史的視角來理解老一輩革命家矢志不渝的革命情懷。由此設置問題,讓學生思索作為青年,如何定位才能不辱歷史使命,實現(xiàn)社會價值。要懂得個人的價值只有和國家、民族、社會結合到一起,才能是有意義的人生。借助課本知識的學習來促進學生思想的升華。讓學生也在自己恰逢同學少年時,要奮發(fā)向上還能報效國家。
(二)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策略
1.重視課堂教學導入
好的開場白,就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就如同開啟了孩子們求知的大門,為進一步的課堂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讓學生能夠迅速找準自己的方位,進入學習的快車道因此,課堂教學導入至關重要。
2.注重課堂提示
當代優(yōu)越的時代背景下長大的學生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平等觀念。如果在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就需要進行時代意識的換位思考,還原出文學作品的時代。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理解文學作品。
(三)確定有效的教學策略
1.舉事例法
語文教學將相類似的內(nèi)容放在一個教學單元。如介紹宋詞就將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學習。但因詞人所處的具體時代和環(huán)境不同,所以作品風格也不同。柳永和蘇軾同處在北宋時期,李清照兼跨兩宋,辛棄疾則主要生活在南宋,這些詞人的創(chuàng)作時間大約有二百年。按照作品風格,將柳永、李清照看作是婉約派的典范。將蘇軾和辛棄疾視為豪放派的典范。柳永和蘇軾雖然同處在北宋,但是寫出的作品的風格迥異。蘇軾一生坎坷,仕途不順,曾多次被貶官。但是他生性樂觀,將命運的多舛視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的詞作打破了柳永的纖細婉約、男歡女愛、突出個人小我的喜怒哀樂,而是將傳統(tǒng)的束縛、題材的設置用來抒情、記事、寫景、議論、懷古、悼亡和寄予親人。被時人稱做“無事不可入”的詞人。他的作品摒棄了桃紅柳綠,坦言自我,作品的風格形成了一種坦然、剛勁的獨特風格。但如果講解柳永和蘇軾時只是做簡單的宋詞的解釋,學生就不會很好的理解兩位詞人的風格。這時就可借助舉事例法來說明柳永和蘇軾的區(qū)別。如《吹劍續(xù)錄》中說:“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永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教學中可利用這段故事用來議論蘇軾和柳永詞本質上的不同。就讓學生從蘇柳抽象的詞中,通過所舉事例進行具體可感的觸摸,從具體事例中體會到二位詞人不同的風格。
2.對比法
雖然蘇軾和辛棄疾都是豪放派,但因為所處時代和社會角色的不同,所寫的作品也不同。蘇軾處在北宋變革時期,因政見不同,蘇軾多次被貶官。但復雜多舛的人生經(jīng)歷,并沒有動搖蘇軾對待生活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以及對親朋的無盡思念。作品表現(xiàn)出的也是坎坷后,對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風雨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就是蘇軾的風采。而同屬豪放派風格的辛棄疾作品則有著不同的感受。這時就需要教師要向學生講出蘇軾生活在北宋改革時代,而辛棄疾則生活在偏安在杭州的南宋。當政的皇帝只知享樂,“直把杭州作汴州”荒淫奢侈度日。辛棄疾一生懷著滿腔的悲憤,面對著朝廷對他的起而又黜,罷而又用。他不論出道還是歸隱,從不放棄自己收復失地討伐金國的主張。但就是在朝廷的反復之中,作品中始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年輕時的詞多激昂,老年時多蒼勁悲壯。如果在教學中加入音頻效果進行對比,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站在滾滾長江邊遠眺東逝水豪邁風景的是蘇軾,而站在孤獨高樓上,遠眺北方失地一臉憂憤的是辛棄疾。通過直觀的對比,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可以觸摸到二位不朽詞人的風骨。
3.課堂討論法
課堂教學,從教的角度看,教師唱主角;但從學的角度來講,學生又是主角。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課堂討論,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常用的漢語成語有4000多條。同學經(jīng)常因為不了解其形成的典故而出現(xiàn)使用錯誤。這一點正好借助于語文課堂討論加以解決。預先請同學歸納成語的來源。將其進行歸類。然后在課堂進行討論時加深印象。在討論中同學意識到:成語和衣食有關系,如常見的成語衣冠楚楚、紈绔子弟、山珍海味、殘羹冷炙、花天酒地、狼吞虎咽等。通過討論,學生記住了成語形成的語境,所以就養(yǎng)成了將成語進行分類的習慣。學生在討論中認識到成語還體現(xiàn)出文化特色,涵蓋著民族精神。如“愚公移山”、“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披星戴月”中就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赴湯蹈火”、“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大義凜然”中就體現(xiàn)了中國舍生取義的民族大義?!案唢L亮節(jié)”、“浩然正氣”“光明磊落”則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坦蕩和正氣。通過學生在教學中的總結后的討論,既增強了成語知識的積累,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