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兀
《新課標》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我們語文教師受自身求學經(jīng)歷的影響,覺得學教材就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其次就是從讀寫結合入手,把對文本的解析同時擴展為模仿范文的寫法來進行作文指導。這種教學法是對閱讀教學法的曲解。筆者認為閱讀是以準確獲取文章有用信息為目的的思維活動,閱讀不是為了追求標準答案,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探求正確結論,準確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筆者倡導探究性閱讀教學法。
筆者對課內課外文本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對于課內教材的探究課,教師的主導性多一點,主要是教師設計開放探究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有方向地探討,這種做法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為學生的課外自行探究提供思維參照;而對于課外閱讀教材的探究課,學生的主體性則大大突出,教師只起點撥引導作用。
下面就教學實效性談一點個人的淺見。
一、巧設問題導學生,不搞“一言堂”
就目標的達成意識而言,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教師根據(jù)自身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接受能力等設計出難易適當、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問題。問題設置注意難易度,由淺入深。同時,教師應時刻關注課堂的瞬息變化,適時調控,引領學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道路。
在熟悉教材、明確教學目標之后,筆者通常運用以下方法設計問題,問題解決了,閱讀教學的目的就基本上達到了。
(一)從主旨出發(fā)設計問題
引導學生對文本綱要性知識進行討論分析,主干問題解決了,枝葉性問題往往隨之而解,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
如教《醉翁亭記》時,可以如此設問:“作為一個被貶之人,何來之‘樂?”這個問題思考空間很大。在對這一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對話中,師生引出并解決了如人物形象品析、寫景、涵詠品讀等一系列很厚重的問題,最后得出結論:①游人之樂;②太守之樂;③禽鳥之樂……由淺入深地體會寫作特色。
(二)站在知識遷移的角度設計問題
聯(lián)系所學過的知識設計一些比較閱讀型題目,促使學生回顧舊學,結合新學,融會貫通,完成知識遷移。
教《爸爸的花謝了》一文時,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可聯(lián)系冰心的《荷葉》中雨后荷葉的意象,啟發(fā)學生思考家庭親情倫理道德對于成長的作用。在對兩篇文章比較探究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有的愛中,唯有親情最樸實最無私最博大。在與舊知比較中,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能力。
(三)站在能力提升的角度設計問題
在解決教材的知識傳授之余,筆者常以某一關鍵詞或關鍵內容切入進行拓展延伸,引出其他相關聯(lián)的有深度的問題的思考。這類提問,可增強學生發(fā)散性思維,促進他們多維度解讀文本,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如教《談生命》時,我以“生命像什么”為關鍵點,發(fā)散引申出其他值得探究的問題:①為什么作者說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我要說生命像什么?②該如何理解生命的比喻義,諸如流水、小樹?借助問題,師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理解了《談生命》的內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也得到了訓練。
二、注重教學實效,避免形式主義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初中生的思維一般是“經(jīng)驗型”的,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的感性經(jīng)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jīng)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jīng)歷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得來的。因此,在開展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時,就不能單調地進行讀寫聽說的訓練,而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激活學生內在的興奮點,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或教學手段。這本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教師卻過分追求形式,忽視了教學的實效性。有一老師教《變色龍》時,開始就讓學生討論分角色朗讀,這樣討論朗讀反反復復折騰了一節(jié)課,也沒見得有什么效果。像這樣的文章,宜著重以指導學生揣摩領悟時代背景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多次誦讀課文體會課文所表現(xiàn)的意義。
三、避免只讀課本,重視課外閱讀
語言積累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如果僅僅依靠課內文本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中學生必須廣泛閱讀才能逐漸提高語言素養(yǎng)。《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做到豐富語言的積累。
學生可選擇的課外書籍非常多,對所有課外書籍都進行精讀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正確區(qū)分精讀與泛讀,十分重要。在這一方面,教師應該發(fā)揮應有的引導作用。
如果僅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卻沒有考慮到閱讀的物質前提,閱讀也就成了空談了。面對農村中學文化氛圍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我們不能奢望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書,如果覓書過程艱難,很多學生的興趣也會隨之殆盡。為此,應集眾人之力量,上則建議學校完善圖書館建設,下則設置一個班級圖書角,讓閱讀教學成為有源之水,讓學生的閱讀愿望有地方實現(xiàn)。另外我們知道“開卷”未必都有益,因此,設置圖書角時要幫助學生凈化閱讀內容、提高閱讀品味。既要熱情地保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要教育學生拒絕“毒品”的誘惑,培養(yǎng)健康的閱讀情趣。
現(xiàn)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實質性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實現(xiàn)角色的轉變,才能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樵O計者、組織者和理智的引導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