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銀,余 新
(1.務川自治縣教育局,貴州 遵義564300;2.遵義市教育局,貴州 遵義563000)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1]隨著2012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出臺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已正式納入國家層面的工作議程。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能夠較好實現“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差距”。[2]
為了深入了解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現狀,總結近年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發(fā)現存在的問題,以期更好完成筆者承擔的貴州省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實驗重點課題——“教育信息化促進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公平行動研究”(課題編號:2012A031),筆者于2014年3月10日至15日,搭車貴州省遵義市教育局“班班通”建設應用調研工作,分別對遵義市5個縣(區(qū))的部分教育管理者、學科教師、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對調研情況的梳理總結,呈現有關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現實狀況,為今后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提供參考。
本次調查目的是想深入了解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現狀,獲知調查對象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旨在重點回答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調查對象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的政策理論、教育理念及前沿信息的了解情況;
(2)調研對象所處工作、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計算機、計算機網絡、班班通、智能手機等信息化軟硬件建設情況;
(3)調研對象的計算機操作、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作及信息化手段課堂教學應用等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情況;
(4)調研對象對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的寶貴意見與建議。
該調研的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法。針對教育管理者、學科教師、中小學生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情況,不少研究者曾通過問卷調查研究了他們的知曉、行為、動機、態(tài)度及參與等情況。我們在借鑒有關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研究內容,設計了“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現狀調查問卷”。對應研究問題,設計的問卷包含三個部分,分別為“基本信息”、“問卷內容”、“意見與建議”,其中“問卷內容”又包含三個方面17個具體問題。問卷初稿經過領導、專家反復審定并進行小范圍測試,最后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定稿。
本次調研以現場調查形式進行,并于2014年3月10日至15日實施。我們于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紅花崗區(qū)等5個縣(區(qū)),隨機選取小學、初中、高中3個學段各1所學校及縣(區(qū))教育局作為樣本區(qū)域,并從中抽取“每校3個班級、每班15名學生,每校15名任課教師、5名教育管理者,每縣(區(qū))教育局5名教育管理者(主要為教研員、信息化管理員)”進行調查,共計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82份,其中教育管理者問卷92份、學科教師問卷218份、中小學生問卷672份。使用Excel 2007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創(chuàng)建圖表。
本次調查覆蓋貴州省遵義市5個縣(區(qū))的982份調研對象樣本。其中,中小學生人數占68.43%,學科教師占22.2%,教育管理者占9.37%;學生集中在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和高中二年級,學段分布基本均勻;學科教師包括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也基本均勻分布,但學科間比例不均等,語文、數學相對較多,分別占29.80%和26%,其次是英語學科,占14%,這與各校不同學科教師結構比例存在密切關系(詳見表1)。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差距。[2]
(2)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的近期目標任務(簡稱“任務”):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即“三通兩平臺”建設應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3]
表1 問卷調查樣本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3)班班通建設應用的內涵(簡稱“內涵”):是指學校每個班級里具備與外界進行不同層次的信息溝通、信息化資源獲取與利用、終端信息顯示的軟硬件環(huán)境,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日常教學的有效整合,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最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即要實現“通”硬件——為每個班級配備適量的信息化設備;“通”資源——在通硬件的基礎上配備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化教學資源;“通”方法——利用信息化資源和設備開展教學活動。[4]
由上述(1)-(3)涉及問題與對應的圖1分析呈現: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教育管理者、學科教師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的政策理論、教育理念及前沿信息知曉率還處于相當低的層面。
(1)互聯網接入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互聯網接入情況
(2)教學用計算機數量達標情況。參照《貴州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標準(試行)》,生機比:小學1/16,中學1/10。如圖3所示。
圖3 教學用計算機數量(生機比)
(3)調研對象家庭或個人擁有數字化信息儲存、播放、傳遞、適時交流類電子產品情況。如圖4所示。
圖4 個人擁有信息儲存、播放、交流類電子產品
由上述(1)-(3)涉及問題與對應圖2-4分析呈現: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互聯網接入方式良好,覆蓋率高;教學用計算機數量達標情況差距很大,即便是家庭或個人的智能手機、數碼相機等信息儲存、播放、交流類電子產品擁有情況也十分有限。同時,從數據統計分析還發(fā)現:MP4、MP5、電子詞典擁有者多為中小學生,所占比例86%;U盤、智能手機擁有者多為教育管理者、學科教師,所占比例為64%;數碼相機擁有者為教育管理者,所占比例為80%;其它如網絡機頂盒、隨身wifi等,擁有群體為教育管理者、學科教師,且數量極少。
(1)中小學生開始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段。如圖5所示。
圖5 開始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段
(2)能熟練應用計算機進行文檔處理(即Word、Excel等辦公軟件)、素材加工(格式工廠、會聲會影、Photoshop等音視頻、圖片處理軟件)、課件創(chuàng)作(Flash、Authorware等課件制作軟件)、網絡交流(QQ、BBS、E-mail等網絡交流平臺)(可多選)。如圖6所示。
圖6 用計算機進行文檔處理、課件創(chuàng)作及網絡交流
由上述(1)-(2)涉及問題與對應圖5-6分析呈現: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義務教育階段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比例還相差較大,教育工作者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作水平、信息技術手段與媒體資源有效教學應用還處于相當低的層面,還處于粗淺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階段,距離深度融合還相差甚遠。
通過統計分析,絕大多數調研對象已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認可,并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集中體現在:加大投入和加快建設,創(chuàng)建夠用、適用、好用的資源共享和教學應用環(huán)境;抓實培訓與訓用結合,轉變愿用、樂用、用好的思想意識與能力水平;示范帶動與區(qū)域聯動,創(chuàng)建多級示范校點、構建多個協作區(qū)域、培養(yǎng)多層應用骨干和開展多項專題活動,引領信息化資源的教育科研和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機制與嚴肅考核,將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納入政府教育督導及教育內部考評,并與學校集體、教師個人的績效考核掛鉤。
綜上所述:調研對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的政策理論、教育理念及前沿信息等方面已有所構建與更新;調研對象所處環(huán)境的寬帶網絡等信息化設備設施建設正有序推進;調研對象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能力已明顯提高。同時也從中發(fā)現,不少教育管理者,尤其是中老年教師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意識淡薄、參與度不高,甚至持負面態(tài)度;專(兼)職技術支撐人員嚴重不足,設備設施的管理維護嚴重滯后;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還普遍較低;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專項經費嚴重不足……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依然步履蹣跚。爭取投入,加快環(huán)境建設;抓實培訓,提升應用能力;開展活動,發(fā)揮示范引領;區(qū)域協作,攜手共進共升;創(chuàng)新機制,強化績效考核……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定能穩(wěn)步推進且長足發(fā)展。
結束語
教育信息化,如同一塊不斷墾荒的土地,由于與IT結緣,便注定了其不斷求新多變的特性,撒下種子,還需付出汗水;麥子拔節(jié),我們嗅著泥土的芬芳,共同守望這片田地,相信一分耕耘終將會得到一分收獲。[5]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定然為偏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區(qū)域性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和跨越發(fā)展鋪就快車道和注入新動力。
[1]百度百科.教育信息化[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4151.htm?fr=aladdin,2014-02-28.
[2]新華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 的 決 定 [EB/OL].http://new 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2014-02-28.
[3]中國教育信息化網.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DB/OL].http://www.ict.edu.cn/new s/n2/n20130424_4165.shtml,2014-02-28.
[4]中央電化教育館.班班通綜合解決方案[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1-2.
[5]肖從華.守望麥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