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之間的差異是教育必須面對的客觀存在,如何給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學校必須主動應對的現(xiàn)實課題。自“九五”至今的20年來,我校遵循差異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充分的學情調(diào)研、家校溝通的基礎上,以學法指導和心理調(diào)適為重點,穩(wěn)妥開展分層走班教學實驗,探索了一條適合初中學生特點、基于學生差異的教改之路,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實踐成效。下面從三個方面介紹我校分層走班的教改實驗。
一、把握真實學情,讓教學更具人性
我們認為,教育是一門研究學生的學問,把學生研究明白了,大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作為山東省和煙臺市最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之一,我們向來重視研究學情,尤其把學情研究貫穿在分層走班教學的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
(一)重視學情測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學習適應狀況、學習焦慮度、學習策略是我們特別關注、重點測查的學情。一是專業(yè)測查。比如我們運用專業(yè)工具對初二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診斷測試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焦慮發(fā)生率居首位,接近一半,學習主動性差的占49%,學習幸福度低的占42%。具體表現(xiàn)為:感到學習太辛苦,提不起精神;課堂上感到力不從心,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作業(yè)應付,不能獨立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等等。探知了上述學情信息,我們的老師在分層走班教學過程中,就有所側(cè)重地關照一些學生的情緒和習慣,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努力進取。二是隨機調(diào)研。我們自制了觀察量表,引導教師在認真研究課標、教材的前提下,重點關注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花心思設計學習情景、主干問題和課堂練習,使學生將新的學習內(nèi)容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之間建立其實質(zhì)性的聯(lián)系;并全程把握學生的認知、情感狀態(tài),摸清學生學習進程中的問題、困惑。三是學科診斷。我們還以學科組為單位,定期組織學情診斷分析會,逐班逐生弄清學習薄弱點、教學改進處。診斷分析的重點是學習方法策略及習慣的養(yǎng)成,針對共性和個性化問題,研討制定矯正補償方案。
(二)動態(tài)關注學情,培育優(yōu)良的學習心理
不管是在哪個層次班里,我們都極力關注那些“邊緣生”,并據(jù)此采取有針對性的、貼心入情的干預措施。比如我校周彩霞老師在和C3班(高層班)學生相處的一個多月中曾產(chǎn)生了這樣的疑惑:C班中這些老師們心目中的“學優(yōu)生”,怎么個別學生會有以前行政班級里“差生”一樣的表現(xiàn)?他們上課聽課無精打采,沒有了剛開始時的精神頭,作業(yè)不但字跡潦草,甚至有時還“偷工減料”。在與學生多次談話后,周老師明白了:在原行政班,這些學生有“我是班級的尖子生”的心理優(yōu)勢,因此對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也比較高;在新的教學班,他們原來的自信滑落為現(xiàn)在的自卑,于是就有了上述那些令人費解的狀態(tài)。摸清了根源,周老師就利用班會時間以及課余跟學生拉家常的時候,與學生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幫他們解除思想疙瘩,走出心理困境。由此看來,有些學優(yōu)生在心理上也是比較脆弱的,需要及時加以疏導,幫助他們渡過心理上的關卡。
(三)適式調(diào)控學情,激揚學生的主體意識
調(diào)控學情的有效手段是激揚學生的主體意識。為了增強學生走班學習的主體意識,我們做了四點努力。
一是營造溫馨上進的走班氛圍。比如在教學班設立“走班專欄”,以學生進步曲線圖和小組擂臺賽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每個學生的走班狀態(tài)。在行政班“走班喜報”欄目,張貼A層、B層班學生在走班學習過程中爭回來的喜報、教學班課堂擂臺賽優(yōu)勝班級喜報,班級進步之星、小組合作之星的照片。
二是優(yōu)化學習組織。比如在安排座位時,打破2008級走班時兩個行政班學生形成東西“兩半球”的格局,而是將教學班的所有學生分為ABCD四個角色,以便于“兵教兵”或小組合作交流。
三是以各種活動凝心聚力。每周的升旗儀式宣誓、主題班會,每周的班級走班學習感悟交流、每學期兩次的年級總結(jié)表彰大會上的走班學習經(jīng)驗交流,在各種交流活動中,優(yōu)秀之星、進步之星發(fā)自內(nèi)心的樸實話語鼓起了學生上進的信心勇氣,他們適用的最優(yōu)學法解決了同伴的困惑,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走班中放下心靈的包袱。
四是實行“雙班雙評價”。不僅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更關注學生內(nèi)在的幸福度。學生評價與原班級的常規(guī)管理掛鉤,對表現(xiàn)好、進取心強的學生給予“雙加分”,即既加在教學班的積分榜里,又加在行政班的量化積分中。比如在初二上學期的評先選優(yōu)中,六個教學班與行政班級一樣,根據(jù)學生的平日表現(xiàn)和期末成績評出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等。這一舉措有力地強化了學生在教學班的歸屬感。
二、搭建合適軌道,讓教學更趨有效
結(jié)合每個教學班的學生特點,我們在教學目標制定、內(nèi)容重組、方式方法選擇上都遵循最適合的原則,力爭為不同學生都搭建起量力學習的時空、自主發(fā)展的“跑道”。
(一)合理定位,讓學生都能找到自己
教學班的教學適不適合該班學生的特點很重要。我們對B(高層)班教學的定位是:在不刻意拔高課程標準的原則下,依據(jù)學科核心目標,通過適當拓展課程內(nèi)容(比如各版本教材的統(tǒng)整),擴充信息容量,開闊學習視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熟練系統(tǒng)地運用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體驗歷練。而A(低層)班教學的定位則是:在不降低課程標準的原則下,通過采取適合學情的教學方式、切準學情的教學策略來降低教學坡度,進而減小教學難度。也就是要讓學生“能聽懂”,逐步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讓他們更加自信地學習。明確上述定位,不同教學班的任科教師也就有了不一樣的方向把握,繼而依順學情,設身處地引領學生、推進教學。比如執(zhí)教A班(低層班)的教師拿出更大的耐心和真情去喚醒學生,幫助學生把自信建立起來。李向民老師曾說:“分層走班教學,難就難在我們怎樣才能讓那些最讓我們感到頭疼的學生笑出來,笑得自信,笑得燦爛,真正像個孩子?!眻?zhí)教A班(低層班)的教師拿出更大的耐心和真情去喚醒學生,幫助學生把自信建立起來。執(zhí)教A班英語的李衛(wèi)老師對此深有感觸。她曾找A班(低層班)的前三分之一學生談心,李老師稱他們?yōu)椤癆班的尖子生”,這對于A班學生來說是一個多么遙遠而陌生的字眼!在聽到“尖子生”這幾個字以后,李老師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的眼睛亮了,有的同學的眼睛濕了。那次談話后,這些學生上課表現(xiàn)非常積極,很有自信,在之后的語法知識的學習效果達到了出乎她意料的程度,前后簡直判若兩人。
(二)調(diào)整教學策略,讓學生都能量力而學
教學內(nèi)容、方式方法一定要與所在教學班的學生特點高度契合。比如A(低層)班教學做到“三低一小”:低起點鋪墊,低坡度引導,低難度對話,小步子推進,讓學生愛學、能學。B(高層)班教學做到“三給一精”,即給權利,給時間,給平臺,精講巧點撥,讓學生愛學、愛問。遵循這一原則,李衛(wèi)老師在A班英語教學中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重組,重點講Section A,每節(jié)課都使用多媒體課件授課,把Section A的重點句型都以對話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對話練習,重點詞語都編寫在對話里,這樣學生不必枯燥無味地背詞組,通過對話練習將詞組鞏固下來,既有興趣又有效果。在講Section B時,這部分內(nèi)容對于A班學生來說很難掌握,所以李老師就將文章譯成漢語講成故事,將重要短語打在屏幕上,讓學生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能背多少就背多少。課堂上,兩個不同行政班級的學生在一起上課,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很強,唯恐給自己的班級抹黑。李老師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讓他們競爭,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多關注男生,經(jīng)常變著花樣鼓勵,讓其對學習保持一種新鮮感。
(三)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都能學會學習
學法指導,是我校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較高教學質(zhì)量的一件“法寶”。這一“法寶”也無例外地靈活地貫穿在了分層走班教學中。A(低層)班教學中學法指導的重點是“教給學法,體驗學法”,B(高層)班教學中學法指導的重點是“生成學法,共享學法”。比如鄭曉麗老師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去梳理本班(低層班)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據(jù)此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第一,從指導學生書寫清楚、規(guī)范做起。哪怕只寫一個單詞、一個詞組,鄭老師也讓學生認真寫下它。鄭老師專門印了字帖發(fā)給學生,利用周一、周三的中午時間認真練習,同時給學生認真地批改,寫得好的及時表揚加分。一個階段后,班里原來書寫潦草到無法批改的地步的學生,書寫水平都有了大的變化。第二,從基礎開始一點一點地推進。凡是英語學習跟不上的學生大多是因為初一、初二英語單詞不會讀,不掌握發(fā)音規(guī)律。久而久之,嘴張不開了,自然落下了。所以鄭老師重點強調(diào):學會朗讀是學好英語的關鍵一步。雖然一天一節(jié)英語課,但鄭老師堅持每節(jié)課拿出10分鐘領學音標,領拼、領讀單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不怕麻煩、不厭其煩直到所有學生讀熟為止,開始時班里只有8、9人朗讀過關,第二次有15、16人過關。慢慢地學生掌握規(guī)律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達到“看到漢語,說出英語單詞”的水準。雖然只有短短的2個月,但班級中涌現(xiàn)出許多“朗讀小明星”,他們發(fā)音準確、聲音洪亮,讓鄭老師很是震驚,因為他們原來都是課堂上的“沉睡者”。
三、密切家校聯(lián)系,讓教學更添助力
當今社會,家長比任何時候都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不僅關注孩子所在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對學校、教師也有更多的選擇、挑剔及建議。因此,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至關重要,尤其對分層走班教學來說,只有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才會順利推進。
(一)深入溝通,讓家長增進對走班教學的理解
開展分層走班教學,目的是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更好的發(fā)展。但在現(xiàn)實中,一旦將學生分了層,把學習好的學生劃在一個班,把學習差點的學生劃在另一個班,家長們必然會產(chǎn)生分“快慢班”的誤解,這樣肯定會遭到部分家長的抵觸。因此,為了和家長取得共識,幫助家長和學生做出理性選擇,我們在每個學年初組織走班教學之前,在充分測查學情、調(diào)研家長意見的基礎上,都要集中召開實驗班學生家長會,就學科分層走班教學的意義以及我校的已有經(jīng)驗、師資均衡搭配、班級雙層管理、定期雙向流動等舉措進行宣講,打消家長的顧慮。我們還將關于學生學習心理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反饋給他們,進一步與家長溝通,讓他們充分、理性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差異,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二)分層培訓,讓家長成為走班教學的共同體
在做足前期的溝通、準備工作之后,我們依據(jù)學生成績,參考學習差異測查結(jié)果以及心理健康診斷測試情況,由學生及家長自主選擇教學班。經(jīng)過反復考量,學生、家長也都能認可并接受分層走班教學的做法。為了讓分層走班教學真正走出實效,我們還對不同層次教學班的學生家長分別進行了培訓。除了結(jié)合具體案例向家長宣講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最近發(fā)展區(qū)”等通識理論,在低層班重點圍繞“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如何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在高層班重點圍繞“如何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如何拓展思維、培養(yǎng)嚴謹?shù)闹螌W精神”等進行專題研討,讓家長也適當參與進來,成為分層走班教學的共同體。
(三)雙向反饋,讓家長為走班教學建言獻策
為了使分層走班教學取得更大的效益,我們通過家校聯(lián)系卡、電話、短信等形式,借助班級搭建QQ群、教師博客等平臺,架起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之間交流的橋梁,及時反饋學生在校表現(xiàn)、在家情況。不僅互通有無,他們還互相“支招”。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家長的要求,教師調(diào)整授課方式方法,家長也根據(jù)老師的建議對孩子進行教育。每學期以班級為單位,我校至少組織兩期由家長和各科教師共同參與的學情報告與協(xié)商會。此外,還通過學校開放日、家長委員會等途徑,邀請部分家長到班級聽課觀課,并進行座談討論,廣泛征求家長們的意見和建議。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進了分層走班教學。
到目前為止,我校已在六屆學生中進行了分層走班教學實驗。我們的初衷是讓學困生增強自信,與自己相比天天有進步,讓優(yōu)秀生張揚個性,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F(xiàn)在看來,這一實驗的效果是明顯的。相比較而言,低層班的學生受益更大。當然,我們的分層走班教學還不夠成熟,存在的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今后我們將本著“讓學生快樂、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的宗旨,在分層走班教學的道路上繼續(xù)探索下去。
【董曉良,山東省萊州市實驗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