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需要親情和友情、需要溫暖,從而使生活變得更為溫馨。但同時又需要明確的規(guī)矩來約束人的行為,防止人們的行為逾越一定的界限。需要建設一個充滿人情味而又遵守規(guī)矩的社會。
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而西方社會本質上是以個人本位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更注重的是行為規(guī)則。在我國這樣一個注重人際社會關系的社會,往往忽視個人的獨立人格與平等。
何謂人情,其實并無統(tǒng)一的說法。在孔子看來,人情指的是人的本性,《禮記·禮運》曾明確指出:“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笨梢?,人情主要指的是人的真情實感。情是人性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天理國法人情”的語境下,人情的含義可以理解成尊重社情民意、民風民俗,也可以理解為對人的關愛。但在普通民眾的生活中,人情往往被理解為一種人際關系以及在這種關系中所包含的親情、友情等。古人說,“律意雖遠,人情可推”,可見人情、民意是法律應當追求的價值取向,也是法官判案時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
在我們這樣一個人情味很濃厚的社會,存在著與西方法律文化的諸多差異。實際上,我國社會所具有的人情特性也有其合理性。社群主義者認為,在任何一個社群中,社群與成員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都存在緊密的紐帶聯(lián)系,包括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和情感的聯(lián)系。在一個人情味很濃的社會,人們經常感覺到親友的溫暖和關愛,這種友情和親情,是人類最為美好的感情之一。因此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弘揚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精神。中國人重情尚義,講究知恩圖報。因此,“點滴之恩,涌泉相報”、“得人恩果千年記”等諺語也是不勝枚舉,這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質的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重視人情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俗話說,“人情大如債,頂著鍋蓋賣”、“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些民間諺語都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在中國人情的重要性。
但是,法律與人情具有各自的邏輯,兩個維度不同但各自發(fā)揮其影響,如果允許人情過多地介入到法律中來,會產生負面的、消極的作用。法律是什么?亞里士多德回答說,法律是沒有感情的智慧,它具有一種為人治所不能做到的“公正性質”。在他看來,人治中的“人”,盡管聰明睿智,然而他帶有感情,因而會產生不公道不平等,從而導致政治腐化。只有靠法律的統(tǒng)治才能避免這種人為的不公正現(xiàn)象。西方主要是一個法律統(tǒng)治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都靠法律規(guī)則來約束。但個人之間、家庭之間常常缺乏中國人所熟悉的人情。西方人做人行事完全依規(guī)則進行,這種人際關系又是清晰和簡單的,因為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則作為指引,人們彼此之間的權利義務十分清晰。但在中國,因為傳統(tǒng)社會注重人情,又缺乏相應的法律規(guī)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因此人際關系往往顯得較為復雜。在現(xiàn)代利益多元化、復雜化的社會中,以法律為紐帶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人際關系,才能更有效地維護一個社會的和諧和有序。而試圖以人情為紐帶來維持和睦往往是不夠的、成本高昂的,尤其是人情味過濃,就有可能變味,形成人情網、關系網。所謂任人唯親,其實就是人情味變味的結果,把選拔人才、任命干部的標準,變?yōu)閭€人之間關系的親疏遠近標準,而不再是唯才是舉、選賢與能。
人情味變味,很容易影響司法公正。執(zhí)法不能重人情、講關系,在“人情大于王法”的語境下,人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在這個意義上,人情是個貶義詞,它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中人情對法律的侵蝕和破壞。古代法家歷來強調法不阿貴、賞罰分明、執(zhí)法公正。在這一點上,法家的思想與現(xiàn)代法治的精神有一定的相似性。法官為了保持其獨立公正,不能受人情左右。“執(zhí)法而不求情,盡心而不求名?!?應當看到,由于中國幾千年農業(yè)社會的傳統(tǒng)習慣,人們的親屬觀念、地域觀念十分嚴重,尤其是在農村,家族的、宗族的、本土的觀念十分濃厚,人情、親情、友情常常左右著法官,所謂“案子一進門,兩頭都找人”,法官處在各種人情的包圍之中,難免會導致“關系案”、“人情案”的出現(xiàn)。如果法官受人情和親情驅使,徇私枉法、出入人罪,則對社會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
人情味變味,對依法行政也會形成一定的障礙?,F(xiàn)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政府辦事并不嚴格按照規(guī)矩來進行,就是受到關系、人情的左右。從已經披露的大量腐敗案件來看,許多腐敗的發(fā)生都是關系運作的結果:很多都是為親朋好友的利益濫用職權,導致腐敗。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親情和友情、需要溫暖,從而使生活變得更為溫馨。但同時又需要明確的規(guī)矩來約束人的行為,防止人們的行為逾越一定的界限。所以,我們需要建設一個充滿人情味而又遵守規(guī)矩的社會。(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