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涓涓
電影《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劇照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于2013年在美國上映,獲得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六項提名,并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化妝與發(fā)型設計三項大獎。這部影片根據名為羅恩·伍德魯夫Ron Woodroof的真實經歷改編,再次將艾滋病和同性戀這兩個處于社會主流文化之外的主題搬上銀幕。它講述了1986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個艾滋病晚期患者與病魔做斗爭的故事。電影主角羅恩(馬修·麥康納飾演)被確診為艾滋病晚期,并被告知只剩下30天的生命,他需服用的藥劑AZT是當時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唯一合法批準上市的一種艾滋病治療藥物,但遺憾的是這藥物讓他病情惡化得更快。為了能夠活下去,他到墨西哥找到了一位被吊銷行醫(yī)執(zhí)照但對艾滋病的治療有獨到研究的醫(yī)生。他因及時得到了救治從而病情得到緩解,于是開始非法走私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種抗艾滋病藥物。許多病人找到了羅恩,并寄希望于他能找到替代AZT的其他藥物以及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在羅恩的醫(yī)生依芙(詹妮弗·加納飾演)以及一個同性戀病友雷蒙(杰瑞德·萊托飾演)的幫助下,羅恩成立了一個叫“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的組織,為俱樂部會員提供更多替代AZT的藥物和療法。該俱樂部迅速受到全國各地病友的推崇,會員人數(shù)和藥物需求大幅增長,這引起了FDA和制藥商對羅恩的關注,并對其進行阻撓。在與疾病和政府各部門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對同性戀者有著恐懼和歧視心理的羅恩與雷蒙,建立了人生最后旅程里一段難得的特殊友誼。羅恩最終于1992年9月12日去世,從他被確診只剩30天生命之日直至去世時他一共存活了7年時間,在這2557天中,他一直堅持不懈的與病魔、與FDA及制藥商進行異常艱苦的抗爭。
在這部電影中,除了宣揚的男主角羅恩絕不放棄與病魔進行斗爭的頑強品質外,觀眾還可挖掘出許多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其他問題。關于同性戀的話題,正是其中之一。
19世紀,同性戀開始作為一種反常的性行為在社會上凸顯。而美國同性戀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前半葉,同性戀開始出沒在舊金山、芝加哥和紐約等城市的街頭,形成一些小型、穩(wěn)定有規(guī)律的社會群體,加強了同性戀的身份認同感和群體意識,同性戀進入美國社會的公眾文化。20世紀中期,涌現(xiàn)出大量描寫同性戀的文學作品。1944年,年輕詩人羅伯特·鄧肯發(fā)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散文《社會中的同性戀者》,不僅表明自己是同性戀者,而且還要求同性戀者作為受迫害的弱勢群體在政治上組織起來。50年代初期,同性戀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組織,以便進行自我保護并推動社會和政治變革。60年代早期,同性戀者在舊金山成立國民教育聯(lián)盟,通過發(fā)行合法刊物和舉辦各種活動在成員中培育“社群意識”。到60年代末,以石墻酒吧造反為標志的同性戀解放運動風起云涌。隨之,解放后同性戀文學作品走出隱秘狀態(tài),引起社會的關注。
實際上,同性戀在爭取平等權利的過程中一直受到政治迫害和社會歧視,因為這是一個以異性戀為主導的社會,異性戀將自身解釋為人際關系的基本形式,把異性戀取向當作天生自然的東西,是人類性文化的全部內容。因此,同性戀被主流文化理解為怪異、不純潔、被玷污甚至邪惡,他們作為弱勢群體,掙扎在社會邊緣,游離于亞文化之中??滞╤omophobia)這個詞順勢而生,《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的男主角羅恩,就是一名罹患艾滋病的恐同者。這個德州油井的電工,酗酒、嗑藥、嫖妓,但就是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底層“惡棍”,提起“基佬”也是滿嘴的不屑和鄙夷。在80年代,普通人對于艾滋病的理解似乎仍停留在同性發(fā)生性行為才會沾染的階段,因此當醫(yī)生告知羅恩他的HIV呈陽性時,他不相信,認為醫(yī)生一定是弄錯了,他極力地反駁并謾罵醫(yī)生,將自己的測驗報告扔向空中,揚長而去。因為他也將艾滋病誤解為男同性戀才會患上的獨特疾病。為了弄清真相,他上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最終確認自己是因為嫖妓、嗑藥、嗜酒等惡習患上了這樣一種難以啟齒的疾病。但他的朋友們就像那個年代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也認為他是同性戀者,對他嘲笑、表現(xiàn)出冷漠、逐漸疏離。他的朋友們就是恐同者。
當異裝癖的同性戀雷蒙出現(xiàn)在病房里——細長的雙腿,瘦削的身材,婀娜的體態(tài),畫著眼線,抹著口紅——羅恩告訴他,自己是異性戀,鄙夷地讓他“滾回自己的床”,并粗俗地辱罵“踹你該死的臉”。當羅恩從墨西哥購買回能替代AZT,有效緩解艾滋病病情蔓延的藥物后,雷蒙第二次和他發(fā)生了正面接觸。雷蒙打開羅恩的車門,坐在副駕駛位置,而羅恩恨不得用槍崩了他。后來兩人合伙開辦了“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將走私的藥物販賣給需要的艾滋病人以牟利,他倆配合默契,互相慰藉,隱隱的情愫在他們之間悄然而生。即便這樣,當雷蒙將他們的辦公室刷成蔓越莓紅并貼上男同性戀搖滾歌手的照片時,羅恩大發(fā)雷霆??梢姡瑢τ诹_恩這個恐同者,即便擁有了一段珍貴的友誼,根深蒂固的誤解、偏見、歧視,仍揮之不去。
甚至包括雷蒙的親生父親,與兒子互不往來,原因就是兒子是一名同性戀者。當雷蒙和羅恩的俱樂部面臨資金困難,走投無路,雷蒙被迫無奈去找父親尋求幫助時,父親感嘆“感謝你今天穿上了男裝沒讓我蒙羞”。他的父親也是一名恐同者——甚至“恐”到與親生兒子斷交。
其實,同性戀是為了凸顯異性戀的正常形象而被定義出來的一種奇特怪異的人類類型。同性戀身份并不是由同性戀活動本身產生的,而是異性戀社會的強迫性后果。很長一段時間,同性戀在美國處于尷尬的境地,他們的“性”“性格”和情感不被承認和接受,甚至遭受種種政治迫害和武力清查。社會的不包容使得美國的同性戀運動以及描寫同性戀的文學戲劇在60年代末期之前相對隱秘和沉寂,分水嶺則出現(xiàn)在1969年。6月的一個晚上,紐約警方第六次突襲搜查了石墻酒吧,被趕出來的年輕人以及旁觀的同性戀、異性戀在街上高呼“同性戀權利”,隊伍逐步壯大,示威運動一直持續(xù)了3天。這次事件激發(fā)了許多美國群體為自己爭取權利的斗爭,同性戀權利解放運動自此開始。同性戀社群的政治自我意識促使同性戀者決定與法律、宗教和醫(yī)學上關于同性戀的消極理論決裂,擺脫過去孤立和邊緣狀態(tài),進入社會和政治改革的主流。他們對社會的異性戀取向表示質疑,對異性戀的形成制度和運作方式予以揭示,抨擊異性戀統(tǒng)治迫害的殘暴。
在英文里有“drag queen”一詞,意指喜歡把自己打扮成女人的男性,當然,他們的舉止也比較女性化。事實上,在美國同性戀解放運動中,一直很注意不去刻意展現(xiàn)夸張的異裝癖等形象,因為這類形象本身就包含著對同性戀的片面認知和歧視,也是一種妖魔化的理解。而影片中有異裝癖的同性戀雷蒙卻以自己怪異瘋癲的裝扮顛覆異性戀的主流文化,他在公眾場合的舉手投足詮釋著一種新的人類生活方式。尤其在他與羅恩討價還價,最終達成自己25%的利潤分成的一幕中,羅恩駕駛著車追上雷蒙,此時觀眾的視線都聚焦于婀娜的雷蒙身上,卷曲的長發(fā),坦胸的連衣裙,紫紅色的長絲襪,還有一雙讓他看起來更妖嬈迷人的高跟鞋,使得這位同性戀看起來絲毫不亞于一名漂亮的真正女性。這種大街上的肆無忌憚正是同性戀解放運動的產物。
除了雷蒙這個角色外,影片中還出現(xiàn)了許多聚集在酒吧、街頭以及牽手前往達拉斯俱樂部向羅恩購買藥物的同性戀,他們自由呼吸、和諧相處、共同面對病魔、盡情享受生活。他們的行為正是對傳統(tǒng)同性戀文化的正統(tǒng)觀念無聲的質疑,對社會異性戀制度和異性戀化霸權提出挑戰(zhàn)。
電影中羅恩在超市里為了保護雷蒙而表明立場的片段可謂最大亮點之一。雷蒙細膩敏感、善良聰明,渴望男人的注意力,也能即時讀懂男人的情緒。他知道馬修·麥康納飾演的恐同的糙漢子雖然成天一副憤怒的老流氓模樣,但是內心是個重情重義的正直漢子,他一步步軟化了這個固執(zhí)的老混蛋。羅恩不接受同性戀,但他接受了這段友誼,不能容忍他人甚至是昔日的朋友羞辱雷蒙。后來,俱樂部逐漸壯大,前來購買藥物的艾滋病人越來越多,引來政府多方關注和阻撓,后來俱樂部面臨資金短缺而無法請醫(yī)生開出購藥處方,生存艱難,雷蒙賣掉了自己的人壽保險單,他用換取的錢將即將崩潰的羅恩以及即將倒閉的達拉斯俱樂部挽救回來。同時他也明白自己離死亡不遠了,“我賣掉了人壽保險單,就像我還用得到一樣”,羅恩固然感激,他伸出手和雷蒙的手真誠地握在一起,雷蒙上前擁抱羅恩,羅恩遲疑片刻,終于鼓起勇氣,平生第一次,雙手緊緊摟住了雷蒙——一位男同性戀。故事就此達到高潮,兩人的友誼得到升華。一個正統(tǒng)異性戀與一個純種同性戀之間家庭般的溫存,甚至比男女異性戀之間的柔情更讓人動容。由此可見,羅恩這個人物角色其實是一個矛盾體,遲疑在排斥與接受之間,徘徊在歧視與珍惜之間。
而雷蒙,這個在旁人看來怪異荒誕,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角色,卻具有一個自然人該具有的所有真實的細膩感情和善良品質。從第一次相遇,雷蒙便幫助羅恩按摩抽筋的小腿;為了幫助羅恩走出資金困境而做出犧牲;他賣掉人身保險單后赤裸上身在鏡子前凄婉獨白,留戀人生,以及最后離開人世前那句“我不想死”,表現(xiàn)出對“活著”的最后掙扎。脆弱的生命讓人唏噓,舞臺上最閃耀的憂傷女主角,最終沒能擺脫艾滋病帶來的悲劇命運,匆匆地華麗退場了,但雷蒙這一形象卻像他自己的驚艷裝扮一樣充滿了玫瑰色的人性光輝,頑強的生命讓人震驚。
生命的空間是被限定的,居住其中的人們所能做的便是在里面盡可能綻放自我、綻放生命。對于還未被主流社會所接納的同性戀群體而言,這更是他們的生存法則。雷蒙任何時刻出場都化著風騷的妝容,把自己收拾得風情萬種,妖孽無比,對于他而言,生命的每一刻都是舞臺演出時間,都要瘋狂綻放他作為一個“皇后”的自我。但無論雷蒙的生活態(tài)度多么積極,裝束多么反叛,他始終生活在種種歧視中,也深知自己身處不被認同的低下社會地位,以致每次羅恩對他無理辱罵時,他從不還擊,超市里遭受T.J的羞辱,也習以為常,這也表現(xiàn)出同性戀者妥協(xié)的一面。可見雷蒙也是一個內心充滿矛盾的角色,追求自身的解放,顛覆著異性戀的主流文化,卻妥協(xié)于社會歧視,外表開放實則隱秘。
從美國的同性戀現(xiàn)象出現(xiàn)到同性戀文化形成,再到同性戀運動直至同性戀權利解放運動,同性戀始終不渝地與社會主流文化斗爭、對抗,爭取平等的地位和權利。美國社會對待同性戀文化,經歷了從迫害、漠視到寬容的漫長歷程。但所謂“平等”,是由兩分結構中地位優(yōu)越的一方來定義的,因此弱勢的一方在爭取平等權利的同時也接受了自己較異性戀更為低下的社會地位。目前而言,作為長久以來漂移在社會制度邊緣的亞文化群體,同性戀進入美國主流文化的道路仍然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