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王景順
(安陽工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近年來,隨著有機蔬菜在豫北地區(qū)開始興起,有機蔬菜病蟲害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白粉虱俗稱小白蛾,屬同翅目粉虱科[1],為豫北大棚有機蔬菜的主要刺吸式害蟲[2]。該蟲除直接刺吸蔬菜葉片汁液,導致植株葉片變黃、萎蔫,同時分泌蜜露誘發(fā)煤污病,嚴重影響蔬菜品質[3]。此外,白粉虱能傳播多種植物病毒病[4,5]。
調查地點在河南省安陽市科豐蔬菜專業(yè)合作社有機蔬菜基地。春茬和秋茬在料棚內對白粉虱種群的調查在辣椒上進行。按照5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10株,僅調查寄主頂部展開的5片真葉。每隔5天調查1次,調查時間每天上午8點。調查5片真葉上的白粉虱成蟲和偽蛹數(shù)量。
白粉虱在豫北1年可發(fā)生10代,有世代重疊現(xiàn)象。如圖1所示,白粉虱成蟲和偽蛹在4月上旬零星出現(xiàn),數(shù)量較低,成蟲和偽蛹平均單株蟲量為2.3頭和1.2頭,以后數(shù)量開始上升,7~8月份達到高峰,8月中旬為其發(fā)生危害盛期,成蟲和偽蛹平均單株蟲量分別為97.8頭和169.5頭。9月下旬開始陸續(xù)遷入溫室繼續(xù)危害。成蟲羽化多在清晨,喜選擇頂部嫩葉棲息并趨勢產卵。成蟲飛翔能力不強,對黃色趨性較強,對白色銀灰色具有負趨性。兩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均可發(fā)生。孤雌生殖的后代全為雄性。成蟲交配后1~3天開始產卵,在平滑的葉片上面多排列成圓環(huán)狀或半圓環(huán)狀;而在多毛的葉片上散產。雌蟲產卵多為60~110粒卵。成蟲壽命一般為20~30天。初孵幼蟲活潑,在葉片背面爬行數(shù)小時后便開始固定。第一次蛻皮后觸角和足退化,再經過2次蛻皮變成偽蛹。
1)培育無蟲苗。育苗時要嚴格執(zhí)行育苗管理,育苗過程中關鍵要徹底清除前茬作物遺留的莖、葉、殘株及雜草等,歸攏后運出集中處理,必要時采用低溫滅蟲方法,利用12月至1月上旬寒冷冬天低溫把溫室全部敞開3~5天,而后封閉溫室。
2)合理輪作。盡量避免混栽,調整好茬口,溫室白粉虱喜食茄子、番茄、黃瓜等植物,不喜食油菜、菠菜、芹菜、韭菜等,所以合理的輪作倒茬可以顯著減輕溫室白粉虱的危害。
3)摘除老葉。因白粉虱老齡若蟲多分布在下部葉片,應適當摘除部分枯黃老葉帶出室外深埋或燒毀,以減少白粉虱種群數(shù)量。
1)設置避蟲簾。在溫室(大棚)出入口和通風處覆以300目白色冷紗或掛兩層銀灰(或白色)塑料條,防止白粉虱飛入。
2)懸掛黃板。白粉虱具有的強烈趨黃性,可在溫室內設置黃板誘殺成蟲。具體做法是用纖維板或硬紙板,裁成lm×0.2m的長條,漆上橙黃色漆,再涂上1層粘油,將黃板均勻懸掛于植株上方,黃板底部與植株頂端相平,或略高于植株頂端。密度為30~40塊/676m2,每隔7~10天加涂1次粘油[6]。
人工釋放麗蚜小蜂,只需要將商品蜂卡懸掛在作物中上部的枝杈上即可,麗蚜小蜂羽化后即可自動尋找白粉虱,去取食白粉虱所分泌的蜜露,并且寄生白粉虱幼蟲上。由于麗蚜小蜂飛行能力較弱,需在大棚內均勻懸掛蜂卡,按15頭/株釋放麗蚜小蜂,每隔一周釋放一次,連續(xù)釋放4~5次。該技術關鍵為防止高濕所造成麗蚜小蜂霉變以及不能羽化現(xiàn)象,因此,大棚內應鋪蓋地膜,并正常通風,溫度控制在白天22~33℃、夜間16℃以上。這樣,寄生蜂便可建立,并能持續(xù)有效地控制白粉虱危害。
目前適合防治白粉虱的植物源殺蟲物質主要有:印楝素、苦參堿、除蟲菊等,試驗表明,這些植物源類殺蟲劑對白粉虱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7,8]。由于白粉虱若蟲蠟質保護對藥劑具有一定耐性,因此,噴藥時機應選擇其成蟲高發(fā)期進行防治,時間間隔為每隔5~7天噴藥一次。
在有機蔬菜生產中,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化肥以及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化學品[9,10],為白粉虱的發(fā)生為害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其為害逐年加重并有暴發(fā)的趨勢,而白粉虱防治只能采取農業(yè)的、物理的、生物的以及植物源農藥來進行防治才能夠達到有機蔬菜的標準,因此,研究在有機栽培條件下白粉虱發(fā)生規(guī)律及有效的可持續(xù)治理的措施來控制白粉虱的爆發(fā)顯得極為重要。
[1]沈錦華,朱麗梅.溫室黃瓜白粉虱的數(shù)量消長規(guī)律及其防治試驗[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3(03):67-70.
[2]陳少鋒,王景順,陳艷花,等.有機蔬菜病蟲害發(fā)生種類及防治方法[J].種業(yè)導刊,2013(08):20-22.
[3]石勇強,惠偉,陳川,等.國內溫室白粉虱的生物學習性與防治研究綜述[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2(09):19-21.
[4]馬萬才,張吉慶,常蘭清,等.溫室白粉虱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治的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1985(02):22-25.
[5]王丙麗,王洪亮,任向輝,等.白粉虱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治理[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3):43-45.
[6]劉裕嶺.蔬菜白粉虱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J].上海蔬菜,2006(05):67.
[7]張興,吳志鳳,李威,等.植物源農藥研發(fā)與應用新進展——特殊生物活性簡介[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3(04):24-31.
[8]于宏偉,劉會茹,常永芳,等.植物源農藥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16):7550-7551.
[9]權桂芝,李光.有機蔬菜的生產及發(fā)展前景[J].天津農業(yè)科學,2006(04):49-51.
[10]王廣印,馬新立,張建偉,等.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的比較分析[J].吉林農業(yè)科學,2006(06):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