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
撒謊是怎樣教會的
●魏蔻蔻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誠實,尤其是對自己。可是,有時候,出于某種動機,父母又會手把手地指導(dǎo)孩子撒謊。
在游樂場,一位媽媽囑咐兒子:“到了門口,如果有人問你幾歲了,你就說3歲?!薄翱晌乙呀?jīng)5歲了?!薄?歲就要買門票了,3歲還是免費的?!薄耙撬麄兛闯鰜砦沂?歲怎么辦?”孩子有些害怕?!安粫?,”媽媽安慰兒子,“進門他們不見得會問你年齡。免票省下的錢,媽媽給你買冰淇淋吃,好不好?”孩子聽說有冰淇淋吃,高興地點點頭。
過了一會兒,在坐海盜船的地方,孩子媽又開始囑咐:“想坐這個的話,等會兒你得告訴他們你6歲了。因為這個船規(guī)定6歲以上才能坐?!?/p>
為了能省點兒票錢,或者能玩上按規(guī)定不能玩的項目,這位媽媽親手教會了孩子睜眼說瞎話。且不說“道德”“品質(zhì)”那些高大上的字眼,單是對孩子情感世界造成的困惑和不安全感,就已經(jīng)得不償失了。
除了為換取小利,讓孩子對外人撒謊,有時父母還會教孩子對親人講出所謂的“善意謊言”。
一天我看到樓上鄰居的兒子、兒媳和小孫子在單元門外。小男孩兒嘀咕著:“我能只看奶奶,不吃飯嗎?我不喜歡吃奶奶做的菜。”爸爸不同意:“奶奶就盼著我們來,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菜,你怎么能不吃呢?你不但要吃,還要說真好吃!”
“真好吃”這類“善意的謊言”,在我們中國人的大家庭里更為常見。善意確實應(yīng)該有:奶奶為迎接兒孫,馬不停蹄忙活出一桌飯菜,誰都不忍心潑冷水。可是謊言也確實會帶來問題:誤以為孫子最愛吃自己燒的魚,奶奶會樂此不疲地繼續(xù)做魚;對孩子來講,每次相聚都會伴隨著不情愿的壓力。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和祖孫關(guān)系,健康嗎?
真希望那個爸爸聽見孩子抱怨菜難吃時,多聽聽孩子的理由。比如問問他:“哪個菜你不喜歡?。俊薄笆翘?,太辣,還是沒味道?”“有沒有喜歡吃的菜啊?”等等。掌握這些信息后,再跟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口味不同,家里其他人既然覺得沒問題,那么你可以選擇少吃點兒。而且可以教孩子婉轉(zhuǎn)地告訴奶奶:“這個紅燒肉挺好吃,可是這魚有點兒咸……”
這樣做,父母始終和孩子有共識,既沒有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又讓他學到了尊重別人,還鍛煉了溝通交流和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自《孩子》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