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首先考慮的問題仍然是如何尋找它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點。從馬克思的功績出發(fā)?從馬、恩之間的友誼出發(fā)?從這篇悼詞情理融合的特點出發(fā)?這些出發(fā)點當然不可謂不正確。但是,馬克思是個活生生的人呀!如果是我,在課程導入的時候,會先來個猜猜看的游戲,猜猜下面這些話是誰說的?
——對真理是否干脆就應該這樣去理解,即凡是政府的命令都是真理,而探討只不過是一種既多余又麻煩的、可是由于禮節(jié)關系又不能完全取消的第三者?看來情況差不多就是如此。
——我是一個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卻命令我用嚴肅的筆調;我是一個豪放不羈的人,可是法律卻指定我用謙遜的風格……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現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耀什么事物,卻只準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這些充滿叛逆色彩的話,都出自馬克思的著作。一直以來,馬克思都是“導師”,而“導師”,給人的感覺,總是那么嚴肅,那么權威。可是,真實的馬克思就是這么“拽”的一個人,年輕時就是這么“沖”,他并不把自己當偶像,他自己恰恰是有史以來權威與偶像的最杰出的反抗者、嘲笑者、叛逆者。你們看看,這樣的導入,是不是會讓馬克思在學生眼中變得親切些呢?馬克思的靈魂是永遠年輕的,可是什么時候我們讓他變成了一個至尊老頭?
至于恩格斯,情形也差不多,他的生活條件比馬克思要優(yōu)越得多,22歲就可以去家族紡織廠當總經理,本來可以像王思聰一樣,說說俏皮話,做做“國民老公”??墒悄?,他選擇了另一條路。當王思聰在微博上玩著各種文字游戲時,恩格斯卻可以閱讀運用12種不同的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他徹底背叛了他所出生的那個階級,包括在婚姻上,娶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工人女子為伴侶。你能想象王思聰娶一個富士康生產流水線上的女工嗎?
只有首先讓同學們對馬克思、恩格斯產生發(fā)自內心的親切之感,這篇文章才有進入他們心靈的可能。而這種親切感其實就有其真實存在的基礎,只是我們這些號稱馬克思信仰者的人太過僵化和退化了。
處理完導入的問題,我們就該進入到文章本身了。這篇文字,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不是其文體的特征,而是作者特定的心情、感情、情緒。當恩格斯站在馬克思的墓前,這個他終身的戰(zhàn)友的墓前,面對著墓前的人群的時候,他的心情是怎樣的,他的感受是怎樣的?有誰能通過這篇演講詞以自己的體會還原嗎?
恩格斯的心情——應該是我講解時對課文的切入點,也是引發(fā)學生討論的聚焦點。有的同學或許會答——悲傷。是的,是有悲傷,那么恩格斯的悲傷和通常人們此情此景中的悲傷有什么不同嗎?接下來就涉及到這篇演講詞的核心。這篇演講詞的核心是什么?文章最大篇幅論述的是什么?是馬克思的兩個角色——學者和革命家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什么關系呢?馬克思首先是發(fā)現人類社會規(guī)律與資本主義之“秘密”的嚴謹的學者,但更重要的是作為組織國際工人運動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充滿激情的革命家。這兩個角色統(tǒng)一而又各有其偉大的價值。
再接下來,我們要引導學生探討:恩格斯對馬克思一生的這個精辟概括,其針對性究竟是什么?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在他的時代所受到的歪曲。那么這個歪曲可能是什么呢?這正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一篇文章的深層涵義。這個歪曲就是:其一,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妄想;其二就是作為學者的馬克思值得尊敬和肯定,而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則不那么值得肯定,有局限性。這兩種歪曲其實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盡管其二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馬克思,但卻是包含了對馬克思價值的更深的誤解。恩格斯作為馬克思的親密戰(zhàn)友,最關心的正是馬克思及其思想和實踐在人類歷史上的命運和定位。所以這篇演講詞正是恩格斯以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無比堅定的信仰,對有關馬克思的種種歪曲所做出的堅決回應。所謂綱舉目張,只有在這樣的“綱”下,課文種種的細節(jié)才能品出味道,品出深意。
由此,再引導學生回過頭來體會恩格斯的心情——悲傷之外還有冷靜,冷靜背后又有激憤,而激憤之中又蘊含了堅定的信心和信仰——所有這些復雜的情思,凝結成了這篇不朽的演說詞。
金立群,評論家,代表作有《中國短篇小說經典探賞》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