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西蓮
(黃山學院 思政部,安徽 黃山245041)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并且已經(jīng)成為制約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阻礙,猶如達摩克里斯之劍垂懸在人類眼前。面對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繼十七大報告首次將“生態(tài)文明”寫入黨章之后,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tài)文明”,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zhàn)略層面,提出“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1]學習宣傳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所以思政課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應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對大學生進行生態(tài)道德教育,讓它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注重提高其實效性。同時大學生生態(tài)道德素質也亟待提高,比如高校明文禁止將早餐帶入教室,雖然在各個教學樓樓道入口設有專門的監(jiān)督檢查人員,但是仍然有不少的學生將包子、饅頭、豆?jié){等早餐塞進書包,偷偷帶進教室,吃完后的垃圾隨手扔在教室里。由此小事就可看出部分大學生的生態(tài)道德素質并不高,迫切要求教師對學生加強生態(tài)道德教育,以提高其生態(tài)道德素質,使之全面發(fā)展。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提高大學生生態(tài)道德教育實效性的重任。因此,高?!八颊n”應注重提高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實踐證明,問題教學法是提高高校 “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舉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即針對青年學生中廣泛存在的種種思想認識問題而設置的一門重要課程,其自身具有鮮明的“問題色彩”和豐富的“問題源”?!八颊n”教學應從這些“問題”入手,設置特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共同探討這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堂活動,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在遵循教學基本規(guī)律和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的基礎上,應緊密聯(lián)系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將問題內容相對完整的展現(xiàn)出來,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內化理論知識。基于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問題教學法是一種具有顯著效果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1 世紀初的大學生從小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教育與以往都存在較大的不同,他們的思想和文化素質的發(fā)展傾向和水平都較以前存在較大差異,他們的特點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尊心強,社會責任感弱
21 世紀初的大學生自尊心強,他們渴望自己得到別人的尊重。當他們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就表現(xiàn)得非常敏感,心理很容易產生波動,甚至產生過激反應。但是不少新世紀的大學生,對他人、集體和社會,并沒有表現(xiàn)出過多的關心和參與,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2.自我表現(xiàn)欲強,抗壓能力弱
許多新世紀的大學生,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喜歡表現(xiàn)自我。在獨立思考和選擇上強調自主性,凸顯出個人特色,不再將父母、教師的教導視為行為的標準。在各種活動中愿意積極表達自己,體現(xiàn)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當自我表現(xiàn)遇到困難、壓力時,焦慮、自卑、悲觀的不良情緒隨之而來,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削弱。
3.創(chuàng)新能力強,辨識能力弱
新世紀的大學生通常思維敏捷,思路開闊,知識豐富,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強。他們善于多角度地掌控問題要點,有不少新穎的想法,甚至還提出了一些頗具見地的意見,令人眼前一亮,現(xiàn)行大學生具備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他們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容易產生偏頗的理解。
4.網(wǎng)絡依賴性強,動筆欲望弱
新世紀的大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時代,他們對網(wǎng)絡的依賴程度很高。幾乎每人每天都會上網(wǎng)瀏覽各種信息,接觸各種新事物。在網(wǎng)絡上花的時間多了,動筆的機會少了,動筆的欲望往往就隨之減弱了。
問題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分析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獲得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完成課程教學過程,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的方法。[2]15它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
1.問題教學法的性質是一種教學方法
它是一種課堂教學的手段、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即教學內容通過什么樣的教學手法來有效地反映出來。
2.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
問是問題教學法實施的最核心的內容。沒有問題,沒有問題的提出,沒有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就談不上“學”,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就無從談起。
3.問題教學法的運用范圍是課堂
課堂之外的如學生實習時的問與答就不能歸為問題教學法的內容。
4.問題教學法的主軸是教學互動
“教學互動”應理解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圍繞著教學內容而展開的問與答的互動,沒有兩者之間互動的問答不能稱之為教學互動。在教學互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
5.問題教學法的實施環(huán)節(jié)包括幾個層次
它主要有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鞏固和知識的拓展。它們相互聯(lián)系,構成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
6.問題教學法的目的是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問題教學不僅是讓學生知道問題的答案、結果,獲得基本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培養(yǎng)能力。
問題教學法的實施大致是教師在課前準備討論題材,在課堂上讓學生針對題材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是指“由于引入真實教育問題而激發(fā)起的一種使學生愿意全力投入問題探索的教學氛圍”。[3]46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是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一種典型。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就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選取素材,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模擬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真實的情境中感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使學生感到知識并非遙不可及,而就在我們的身邊。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總的來說,應著眼于它的實際功效。這不僅要琢磨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內容,而且還要講究問題情境呈現(xiàn)的形式。
2.提出問題
問題提出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依據(jù)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二是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思考、討論。這兩種方式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第一種方式是主要的,而第二種方式應是輔助的。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教學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需要有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4]119
3.分析和解決問題
課堂上教師常采用集體討論的形式來分析和解決所提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在討論之前,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進行分類整理,分別處理。而在分類過程中也會讓學生體會到什么問題有價值,什么問題無意義,又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以委婉的方式有效解決“學會問”這個問題。
問題分為有價值的問題和沒有價值的問題。需特殊說明的是這里將與生態(tài)道德教育無關的問題都視為沒有價值的問題。對于沒有價值的問題,一般采用課后個別解答的方式,這樣的問題雖然不多,但千萬不能忽視。當然,如果希望學生問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那么教師就應盡可能多地提供閱讀思考時間,或者讓學生把所提的問題寫在紙條上。
有價值的問題可進一步從“是不是、”“為什么”、“怎么樣”三個角度分別分類。
陳述性問題:是對已有公式、定理、事實的機械性重復。對于陳述性問題,要求學生盡可能多讀幾遍材料。相信學生多讀幾遍后就有問題的答案,所提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1)簡單問題:強調答案的正確性,并且有公式或規(guī)則可套用。
(2)發(fā)展性問題:可有多種方法解答,答案也不具有唯一性,需要某種程度的認知努力和數(shù)學理解。
(3)對于簡單問題和發(fā)展性問題,主要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來進行分析和解決,教師要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然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所花費的時間是不同的。
4.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是指課堂教學將要結束時,師生共同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認真的總結。[5]15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課堂總結不僅僅是對已學過的基礎知識的總結回顧,也是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的思路和技巧的重復回味,更是師生雙方對本節(jié)課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經(jīng)驗沉淀。一個好的課堂總結,不僅能鞏固知識,強化興趣,還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養(yǎng)成熱愛學習、會學習的好習慣。因此,教師應把握好這個環(huán)節(jié),使之成為“精彩之筆”。
課堂總結形式多樣,方法各異,歸納式總結是非常適合問題教學法的一種總結形式。因為學生經(jīng)過問題教學法獲得的知識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結論,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提煉概括、整合零散的知識,使其上升為系統(tǒng)的理性認識,進而尋求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構建一個知識網(wǎng)絡圖。歸納式總結就是在課堂總結時由教師對本堂課內容進行簡明扼要、比較系統(tǒng)的歸納概括,使課堂的主要內容讓人看了一目了然,這樣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有著明晰的了解和完整的把握,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避免了“課上熱熱鬧鬧,課下一無所有”的現(xiàn)象。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現(xiàn)出校園里很典型的一幕生活情景:
有個學生模樣的人在路上美美地吃著牛肉串。吃完了,剩下垃圾:一根小棍。他看了看周圍,沒看見垃圾桶,于是隨手把它扔在馬路邊。
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我們每個人生活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青年學生中廣泛存在著一些生態(tài)道德問題,因此選擇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創(chuàng)設出的這個問題情境是學生親身經(jīng)歷過的、非常熟悉的,并且校園里很普遍、具有典型性,以生動有趣的角色扮演形式呈現(xiàn),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很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時間:15 分鐘)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他當時腦子想的是什么,竟把垃圾扔在馬路邊;
2.為什么沒有垃圾桶;
3.講衛(wèi)生靠自律還是他律;
4.這個人隨手把小棍扔在馬路邊,這種做法對嗎;
5.他周圍沒有垃圾桶,那他如果再走一段路應該會有垃圾桶吧;
6.既然扔垃圾之前還知道看看有沒有垃圾桶,那么他為什么不繼續(xù)尋找呢;
7.我們可不可以發(fā)明一種環(huán)保垃圾袋,可以隨身帶著,專門裝細碎垃圾;
8.馬路邊有沒有草叢,如果有草叢的話,時間長了可以降解,因為小棍是木質的,就像阿姨把樹葉掃進樹叢里一樣;
9.這個人把這個垃圾扔到馬路邊是因為它是一根小棍還是因為沒有垃圾桶;其他垃圾他也會這樣嗎,是他的一種習慣嗎;
10.他為什么要拿著肉串走著吃;
11.為什么他不能等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扔,而是隨手扔了呢;
12.你想過沒有如果人人都像這樣留下一點垃圾,那么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13.為什么他把垃圾隨手扔在馬路上;
14.他在街邊攤上買東西是否違背熱愛衛(wèi)生的良好行為準則;
15.他是哪國人,沒看見垃圾桶代表沒有垃圾桶嗎;
16.為什么扔在馬路邊,不是綠化帶或者人行道上;
17.垃圾雖小,但終究是垃圾,作為一個公民,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
18.增加道路上的基礎設施。
提出問題的方式采取的是讓學生自己提。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能主動提出問題,老師注意在課堂上能“多一些允許,少一些不準”,讓學生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問。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其合理部分給予肯定。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低級幼稚,也不輕易否定,盡力去挖掘其問題中的閃光點和可貴之處,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應盡量在課堂上營造安全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另外,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學生樂問。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的言外之意都是一種表揚和鼓勵。還要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把提出問題納入學生的學業(yè)評價,對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給予加分,計入平時成績。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會大大地提高,對提出的18 個不同問題,老師需把這些問題進行篩選、分類、合并,并加以分析、解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間:27 分鐘)
討論之前,老師對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篩選,指出哪些提問是與生態(tài)道德教育無關、無價值的,哪些提問是判斷句、不是提問,最后將符合要求的問題進行分類、合并后討論。討論的問題有:
1.從“是不是”這個角度
(1)你想過沒有如果人人都像這樣留下一點垃圾,那么這個世界將會怎樣;(發(fā)展性問題)
(2)這個人的做法對嗎;(簡單問題)
(3)他在街邊攤上買東西是否違背熱愛衛(wèi)生的良好行為準則。(簡單問題)
2.從“為什么”這個角度
(1)為什么他把垃圾隨手扔在馬路上;(發(fā)展性問題)
①因為它是一根小棍;
②因為沒有垃圾桶;
③因為這是他的一種習慣;
④因為別人也扔,風氣就是這樣;
……(請補充原因)
(2)要做到不亂扔垃圾,靠自律還是他律。(簡單問題)
3.從“怎么樣”這個角度
(1)為了不亂扔垃圾,我們自己可以怎么做;(發(fā)展性問題)
①繼續(xù)尋找垃圾桶;
②發(fā)明一種環(huán)保垃圾袋;
③扔進馬路邊的草叢里;
……(以上所想的辦法是否可行,并補充其他可行的辦法)
(2)為保護環(huán)境,除了不亂扔垃圾之外,我們自己還可以做哪些。(發(fā)展性問題)
老師將要討論的問題串成一條通往問題實質的“繩子”,有梯度地向前推進,并把要討論的問題的關鍵詞一一羅列在黑板上。然后,教師采用學生之間集體討論的形式來分析和解決以上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做好組織、引導。一要善于創(chuàng)設熱烈而不混亂的討論環(huán)境:教師平等參與,不要居高臨下。學生的發(fā)言認真聆聽并不忘詢問學生的姓名、默記于心。善于通過組織學生相互質疑和反駁推動課堂討論的有效開展。不要過早地評判學生的對錯,以激勵學生充分表達。即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中存在錯誤,遇到打亂課堂秩序的情況,也要機智處理,避免簡單粗暴。二要善于引導,引向正題,導向核心。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難免學生的想法比較模糊、思路比較混亂、想法偏離主題、觀點比較膚淺,這時教師可以采取提示或者補充問題等方式借勢誘導、指點迷津,幫助學生澄清思路,形成一個全面的答案。而對那些學生通過思考、老師點撥尚無法真正解決的疑問,可由教師講解釋疑。總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學生回答問題踴躍,思維活躍,思想開放,課堂氣氛和諧,才能使要討論的問題得到分析和解決。當然,有些學生還意猶未盡,可以通過所搭建的網(wǎng)絡平臺進行相應的交流和討論。[歸納總結](時間:5 分鐘)
圖1 總結:社會公德之保護環(huán)境
歸納總結時采用的模式——文字+表格,即歸納總結時出示一張表格。它較之單純的文字描述更形象生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了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老師讓課堂安靜下來,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其聲、色、光作用,這樣歸納總結的效果更好。最后教師把歸納總結部分放在已構建好的網(wǎng)絡平臺上,以幫助學生記憶。
總之,大學生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方法還很多,我們所列舉的問題教學法及其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意在引起專家同仁的重視,加強對這一重要教學方法的研討,以達到提高生態(tài)道德教育實效性的目的。
[1]十八大報告(全文)[EB/OL].[2014-05-19].新華網(wǎng):www.xinhuanet.com.
[2]徐平.問題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冢汉D蠋煼洞髮W,2013.
[3]羅祖兵.教育學問題教學的問題情境及其創(chuàng)設[J].現(xiàn)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1(5).
[4]吳岱明.科學研究方法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5]陸曉平.課雖終 思未了——課堂總結的方法[J].學科教育,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