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川
杭州“棕棚匠”龐憲寶:半個世紀的棕棚情
圖文|王川
◎ 龐憲寶,浙江天臺平橋鎮(zhèn)人,憑著做棕棚床的手藝,嗓門響、底氣足的他在杭州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開了28年的“老店”。
龐憲寶,浙江天臺平橋鎮(zhèn)人,憑著做棕棚床的手藝,嗓門響、底氣足的他在杭州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開了28年的“老店”。龐師傅做的棕棚床,又硬又結(jié)實。用手敲一敲,都會“咚咚”響。滿頭銀發(fā),嗓門洪亮的龐師傅,底氣十足地說:“用上30年,棕棚床墊都不會塌下去?!?/p>
本期尋訪杭州老手藝,讓我們聽一聽,杭州“棕棚匠”龐憲寶的故事。
下城區(qū)長板巷沿街鋪子很多,一眼望去,水果店、早餐鋪、雜貨店,熱熱鬧鬧的一家挨著一家。
要找到龐憲寶的棕棚店,卻一點不難。這家名為“龐憲寶天臺棕棚”的棕棚店,在這里聲名可不小。
◎ 下城區(qū)長板巷,龐先生的棕棚店就在那里。
◎ 編好的棕棚線,龐師傅握定一根木棍,右手拎起一把榔頭,輕輕一敲,就將一塊木頭釘入,再一敲,剃掉了多余部分……就這樣邊穿邊固定所有的棕棚線。
早上六點,龐師傅拉開卷簾門,就開始營業(yè)了。從1988年開始在長板巷開店,早六晚八的營業(yè)時間,沒有大的調(diào)整。
棕棚所需的原料,就只有兩種:木頭和棕線。然而在木頭的選擇上,龐師傅告訴我們,一般的木頭做不了棕棚,他用的都是天臺老家的荷木。荷木干,堅硬有韌性,做出來的棕棚不僅牢固,而且防潮。
原料好,手藝更得好。
棕線加工是龐師傅老家平橋鎮(zhèn)的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上世紀八十年代,平橋人基本上都干這行。
龐師傅的妻子余玉明,也是平橋人。“在我們老家,大大小小都會打棕線,我八歲就開始做了。”
1976年,龐師傅跟著姐夫做學(xué)徒,來到杭州開始走街串巷做棕棚床。“那會兒,我們專門在西湖區(qū)一帶找活干,給私人加工。不用吆喝,一個村子走過去,基本上都認識我們?!?/p>
◎ 穿棕棚既是細活,又是體力活。
◎ 工作間的地上,龐師傅在一張半成品的棕棚床上,擺著鏟子、刨子,家里人都知道,這些都是他的寶,碰不得。
◎“學(xué)穿棕棚,手藝精通至少得三年時間,老底子會在棕棚床墊上編出“囍”字、“?!弊郑@些需要很深厚的功底?!?/p>
◎ 將棕線變成一張棕棚床,好比織毛衣。棕線的疏密、緊實,都決定著一張棕棚床最終的質(zhì)量。
◎“把棕線在水里泡一個半小時,會更有韌性。拉線的時候,一定要拉緊,不拉緊,三五年就塌下去,拉得越緊,做得越慢?!弊詈笫桥渚€和穿線?!按┚€最麻煩,和織毛線性質(zhì)差不多,不能馬虎,需要時間,需要力氣?!饼嫀煾等缡钦f。
◎陪伴了龐師傅一輩子的工具。
◎席夢思太軟不透氣,木板床又太硬,老底子的棕棚床,透氣、活血、天然,尤其適合腰椎、風(fēng)濕病人。
龐師傅說,“東家先找木匠把架子做好,我們加工成棕棚床。東家包飯,下午還有一餐點心,和做木匠有點像。那時候,東家準(zhǔn)備的是一張張棕片,我們得自己搖成棕線,很費時間,兩個人需要四天才能加工好一張棕棚,才14塊錢?!?/p>
從1988年開始,龐師傅在長板巷開出自己的店,到現(xiàn)在已有28個年頭,客戶群既有40歲以上的老客戶,也有時髦的年輕人。
“以前,會這門手藝很吃香的?!毖劭粗@門手藝由盛轉(zhuǎn)衰,龐師傅握著榔頭的右手輕輕抖了幾下,“我以前很喜歡干這活,我們那年代,會門手藝,在村子里很吃香,娶媳婦也容易。但現(xiàn)在不行了,我兒子也不愿意學(xué),嫌累?!?/p>
“如今穿棕棚的,杭州大概五家左右,年紀都在五十歲以上。我們這一代以后,估計就沒人做了?,F(xiàn)在的孩子,都不知道棕棚是什么,穿棕棚這門手藝,或許就后繼無人了?!?/p>
◎老手藝做床,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榫卯結(jié)構(gòu),不用一枚釘子。棕棚所需的原料,就兩種,木頭和棕線。
◎年輕的時候,一天半便能做好一張,現(xiàn)在年紀大了,眼睛花了,力氣跟不上,得花上三天時間,一般一年做一百來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