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信忠
臺北的路
◎ 廖信忠
關于臺北用大陸地名做路名的緣由,一直有人以訛傳訛,說是老蔣退守臺灣后,因“胸懷大陸”才這樣取名。事實上,1947年大陸“淪陷”前,國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guī)劃師來給臺北設計路名。上海的路名,南北向大多是用省份來命名,比如陜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向則多按城市來命名,比如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于是鄭定邦就照著當年上海設計路名的邏輯,廢棄了日治時代充滿和風的路名,重新用大陸地名為臺北的馬路命名。
首先劃出臺北的主干道。孫中山是國父,很偉大,所以一條長長的南北向主干道被命名為“中山南北路”,另一條東西向主干道是“忠孝東西路”,兩條路在臺北車站處交叉,這樣就將臺北分為四大區(qū)塊了。然后在臺北車站北邊這區(qū)塊,從南到北,按三民主義分為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接下來是南京路。中山北路將這幾條路切成兩半,以東是“東路”,以西是“西路”。而臺北車站以南的幾條橫向主干道,除了忠孝路,接下來分別是仁愛路、信義路、和平路。
大陸地名都用來命名次干道了。若把總統(tǒng)府當作“南京”,瞭望神州大地,一路向東北方由近而遠,就可以看到這樣的路名:徐州、濟南、北平、長春、吉林等路,甚至還有敦化、四平這樣的小地方。向東南,有浙江省的地名,如永康、青田、溫州等街道;往南,有福建省的地名,如廈門、同安等街道;往西,則有長沙、貴陽、武昌、漢口等街道;西北則有寧夏、大同、迪化(烏魯木齊舊稱)等街道。所以,只要看你所在的路名,大概就能猜出你在臺北的什么方位。這幾年,很多到臺北旅游的大陸游客,都會特意去找以家鄉(xiāng)為路名的路牌,到此一游,拍照留念。
話說回來,當年用“中正”做路名還有許多忌諱,比如中山與中正兩條路一定要交會,這樣就意含“中山傳承給中正”,頗講政治。另外,在臺灣,你會看到中正東路或中正南路,但在過去絕對不會出現(xiàn)中正西路與北路——要中正往西,那豈不是……據(jù)說,臺北的忠孝路本來是叫“中正路”的,可這條路又被中山路分為東西段,這么做又產(chǎn)生了更嚴重的大問題:一條長長的路,房子一間間排下去,排到幾千號太復雜,必須分段。可是要把中正“分段”,好大狗膽!故以前全臺灣的中正路都沒有“段”。后來,只好把這條中正路改名為“忠孝東西路”,問題才得以解決。
(摘自《看天下》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