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敏
(西北政法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西方的典型理論①為了避免歧義,本文一律將 prototype譯為典型,將archetype譯為原型。(prototype theory)經(jīng)歷了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典范疇論階段、Rosch的典型范疇論階段和Langacker和Taylor的典型圖式范疇論階段。典型理論具有“結(jié)構(gòu)性、多產(chǎn)性和跨學科性”(李利敏,2014:71)。根據(jù)王寅(2013:20)的論述,“‘圖式范疇論’適用于語言研究的各個層面,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文學中原型理論的核心范疇是“原型”,有關原型的發(fā)生、構(gòu)成和特征等,有不少文章加以論述。然而,對于原型在讀者頭腦中的接受過程卻鮮少有人去研究。事實上,對文學中原型的研究可以把認知語言學中的典型理論作為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拋開時間軸上的向前追溯。假設讀者對文學經(jīng)典作品中所塑造的原型人物形象、物品意象和敘事模式有一定認知,那就可以運用典型理論考察讀者在閱讀此類作品過程中讀者頭腦中的前文本與現(xiàn)文本相互生發(fā)、相互補充、相互沖突、相互融合所獲得的體驗。本文試圖闡釋典型理論在用于揭示讀者在閱讀文學文本過程中,各種原型意義生成的過程以及如何達到審美效果。
原型(archetype)是一個研究廣泛但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得清楚的概念。直到現(xiàn)在,原型理論依然是一個處于不斷發(fā)展中的理論。這不僅因為原型涉及文學,還涉及心理學、神學、哲學、宗教、人類學等不同學科。
不同學科對原型的定義各有不同。在宗教領域,原型相當于“上帝形象”或上帝之光(Jung,1999:4)。在哲學領域,柏拉圖論述原型就是理念,康德認為原型是“圖式”(康德,2002:144)。在心理學領域,榮格將原型歸為深層心理結(jié)構(gòu)即“集體無意識”。在文學領域,弗萊將原型具體化為諸如敘事結(jié)構(gòu)、主題、形象、意象等“構(gòu)筑用的塊料”(吳持哲,1997:116)。此后對原型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文學領域,原型隨之變成相對固定的生成性元素,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變體的母題。艾布拉姆斯(2004:12)在《文學術(shù)語手冊》將原型定義為“反復出現(xiàn)的敘事結(jié)構(gòu)、行動方式、性格類型、主題和形象”。葉舒憲(2005:54)認為原型就是“相對固定的信息單位,作為一種生成性的‘結(jié)構(gòu)素,不斷促成新的作品誕生”。原型一直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由最初的抽象、神秘的無形之物逐漸變?yōu)榭梢愿郊佑谀澄镏系木哂邢笳饕饬x的不同意象等。
從原型的性質(zhì)切入,研究者會發(fā)現(xiàn)原型正在經(jīng)歷一場去神圣化過程。從柏拉圖到中世紀宗教哲學,原型一直是作為理想的形式處于高位,與至高無上的“神”無二,它衍生一切,創(chuàng)造萬物。到了康德、榮格那里,原型轉(zhuǎn)身變?yōu)橐环N承上啟下的中介物??档掠谩皥D式”連接“范疇”和“現(xiàn)象”;榮格用“集體無意識”解釋原型與“具體表象”之間的關系和意義。到了弗萊這里,原型直接變?yōu)闃?gòu)成文學活動的“塊料”,距離傳統(tǒng)的原型概念的抽象性差之甚遠,變得愈加具體和實在?!八炎?yōu)橛欣硇該诫s其中、有程式可以捕捉的概念,其指向是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楊麗娟,2004:19-20)。弗萊認為,在抽象層面上,文學自身就是一個獨立的體系,并依照一定的模式進行生產(chǎn)。在實踐層面,原型理論轉(zhuǎn)而變成一種好操作的文學分析方法,并成為分析很多具體文學現(xiàn)象的手段。
從與原型相似的幾個概念來看,它雖然與儀式、母題和意象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但卻比它們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儀式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具體行為或活動,每一個儀式行為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原型是弗雷澤最早通過儀式活動發(fā)現(xiàn)的,但它卻不是具體行為,而是比儀式更抽象、更富概括性的概念。母題是一個故事中不能再分的最簡單、最基本的情節(jié)。按照斯蒂·湯普森(1991:499)的觀點,母題是“能在民間傳統(tǒng)中辨認出來的民間故事的最小單元”。也就是說,母題一旦確定,基本上不存在變化,因此它是穩(wěn)定的。眾所周知,原型可以通過置換變形不斷重獲生命力,它是發(fā)展變化的。從這一點上看,原型與母題是不一樣的。意象作為原型的中介物,將不同外在形象和意義內(nèi)涵相結(jié)合,消除多義性和變異性等心理因素的約定俗成的表達形式。
從原型的內(nèi)容來看,經(jīng)典的原型有死亡與再生原型、阿尼瑪原型、阿多尼斯原型、曼荼羅原型等。通過阿都尼斯神話在世界各地存在的廣泛性,弗雷澤在《金枝》中向我們展示了死而復生這一最基本的原型。阿尼瑪可以認為是“男人的潛意識心理中全部女性心理傾向的化身”(楊麗娟,2010:100)。安東尼·斯托爾(1989:61)認為“阿尼瑪不僅被描繪為性的誘惑,而且被認為擁有古老的智慧,智慧與性的誘惑聯(lián)系在一起”。它可以化身為母親、愛人,也可以是女巫、墳墓等。阿尼瑪?shù)膬擅嫘宰⒍怂庠谛蜗蟮亩鄻有?。阿多尼斯原型指的就是心理上為嬰兒的“永恒男孩?西格爾,2008:278),一個沒有自我、渴望得到保護的,與女性合一的男孩。彼得·潘和《鐵皮鼓》中長不大的男孩都是這一原型的代表。曼荼羅在梵語中代表“圓圈”之意,用在宗教儀式上的曼荼羅是一種代表冥想的工具。由于人們將其看作是個人內(nèi)心中對立各方新的綜合或非理性的結(jié)合,曼荼羅可以畫成一個包含各種物質(zhì)或形狀的圓圈。如在曼荼羅內(nèi)部畫上象征母親子宮的玫瑰,或象征重生的蓮花,或象征無意識的蛇等等。后世以不同原型為基礎,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賦予原型新的形象或意義,使其獲得一次次重生。
從原型的定義、性質(zhì)、相似概念和內(nèi)容來看,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首先,原型是作為一個抽象范疇存在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圖式性,以抽象范疇發(fā)揮作用,其外在形象可以通過無數(shù)個不同具體實在物表現(xiàn)。其次,原型是人們將信仰、情感和認知世界結(jié)合起來的模式,是與儀式、母題和意象緊密聯(lián)系但又高于它們的心理表征,會在無意識領域?qū)θ藗儺a(chǎn)生巨大影響。最后,原型的表達從來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象征,因此原型具有神秘性、模糊性、多義性、豐富性和可塑性的特點。
典型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重要的理論基石之一,但是由于人們總是認為原型理論和典型理論隸屬不同學科,因此天然地將它們區(qū)分開來。事實上,文學中的原型理論與認知語言學中的典型理論之間存在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它們都是基于經(jīng)驗主義,都是抽象圖式,都具有高度概括性等特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經(jīng)典范疇說”是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之上的(Ungerer&Schmid,2008:22),范疇成員與非范疇成員有明確的邊界區(qū)分,且范疇內(nèi)部成員地位平等。亞氏學說統(tǒng)治學界長達2000多年,直到維特根斯坦于1953年提出“家族相似性”學說,才讓學者認識到亞氏“經(jīng)典范疇說”的不足,“家族相似性”強調(diào)范疇內(nèi)成員所具有的相似性,且它們的地位是不平等的。Rosch(1973:113)受到維氏啟發(fā),于20世紀70年代正式提出了“典型范疇論”。
Rosch(1973:116)所建立的典型范疇吸收范疇內(nèi)部成員的不平等特征,將“典型”和“非典型”成員都囊括在內(nèi),但人們在建立或理解一個范疇時的“認知參照點”通常是“典型”(Ungerer&Schmid,2008:18),因此在人類認知過程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的是“典型”。但是這樣的話,Rosch典型范疇內(nèi)的“非典型”就得不到很好的解釋。Langacker和Taylor認為Rosch所說的典型范疇主要指的是典型樣本,于是他們將位于典型范疇的邊緣成員和典型成員統(tǒng)稱為“圖式(schema)”(Taylor,1989:64)。
王寅按照上述兩種觀點,將典型細分為“指范疇內(nèi)具體的、典型的、樣本性的代表,具有無標記性”的典型樣本范疇論(典型1)和“不指某一具體的樣本,而指基于范疇各成員抽象出的概括性圖式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的典型圖式范疇論(典型 2)(王寅 2013:21)。典型 1具體,且與Lakoff(1987)所說的以一個典型樣本為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的“輻射性范疇”(radial category)基本一致,在此的典型就是一個“認知參照物”,范疇的建立與確定都以其為中心,它具有輻射性且無明確邊界。典型2抽象,在Ungerer&Schmid(1996:39)那里就是“心智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在Lakoff(1987)那里就是由眾多單個認知模型所抽象得來的概念綜合體——“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簡稱 ICM)。
對典型范疇概念的細化和區(qū)分對于典型研究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多年來學界一直對典型呈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模糊認識,且大多數(shù)人都更傾向于“典型樣本范疇論”,但“典型樣本范疇論”由于關注的是一個橫切面上的東西,解釋力明顯不足。王寅教授針對典型范疇所做的區(qū)分,特別是“典型圖式范疇論”這一抽象且涵蓋面廣的理解將有利于我們以后的應用。
下面我們通過圖表具體闡發(fā)Langacker和Taylor的典型觀。Langacker(1987:371)首先明確區(qū)分了“典型”和“圖式”這兩個術(shù)語。他說:“典型是一個范疇的典型實例,其他成員基于感知與典型相似而被納入同一范疇。圖式是一種抽象特征的描寫,可完全與范疇所定義的所有成員兼容。”也就是說,典型就是典型示例,圖式是一個典型范疇內(nèi)所有抽象特征的集合體。Langacker(1987:371)進一步指出:“圖式是當人們通過不很精確的描寫和不很強調(diào)同一性,去除差異點,從不同結(jié)構(gòu)中抽象出來的共性”。Langacker的思想可用下圖表示:
圖1 Langacker的典型圖式范疇單向觀(王寅,2013:22)
A、B、C都是范疇內(nèi)成員,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B是這個范疇內(nèi)的典型示例,辨識程度最高,可作為認知參照點,所需的認知努力最小。典型示例B與擴展成員C都產(chǎn)生于抽象圖式A,因此用實心箭頭表示。虛線箭頭表明C不僅來自于A,并且受到B的影響。C的受影響程度與擴展程度成反比,C的擴展度越大,其受到的影響就越小,創(chuàng)新性(置換變形)就越強,C的認知加工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Langacker在研究典型范疇時只考慮到了圖式對典型樣本和擴展成員的影響,沒有考慮到典型樣本和擴展成員會反過來影響和調(diào)整本來的圖式結(jié)構(gòu)。Taylor的研究彌補了這一缺陷。
A:schema
圖2 Taylor的典型圖式范疇雙向觀(王寅,2013:23)
從上圖可以看出,一方面抽象圖式A統(tǒng)領典型樣本B和擴展成員C,人們通常需要以抽象圖式A為基礎識別具體示例。另一方面,抽象圖式A是在對若干B和C的用法中概括出來的。C不僅直接以A為基礎性的參照,而且會受到B的影響,同時C又會反過來影響B(tài)。
事實上,作為擴展成員,由于它需要的參照因素會越來越多,因此擴展成員也會不斷增加,反過來會影響原本的典型圖式、典型樣本和其他擴展成員。因此典型圖式范疇的內(nèi)部基本上處于逐漸增加典型屬性、擴展典型屬性、調(diào)整典型屬性、甚至廢除先前典型屬性的動態(tài)、循環(huán)過程。
王寅(2013:25)認為:典型“‘圖式范疇論’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具有普適性,可用于分析語言的各個層面”。因為典型樣本僅僅是停留于一個橫切面上,是靜態(tài)的典型示例;典型圖式是一個立體的、循環(huán)的、歷時的典型范疇的抽象表征。這里所說的典型圖式范疇論是在典型范疇內(nèi)活動的概念,擴展成員也是在典型范疇可接受范圍內(nèi)的置換變形或顛覆。過度的擴展就會造成重新范疇化,那它就變成另一個范疇所討論的對象了。
圖3 典型圖式范疇觀(王寅,2013:23)
具體用于分析文學中的原型,B可以是負載某原型象征意義的原型意象(或敘事結(jié)構(gòu),或原型情景),具有高辨認度,需要付出的認知努力最小。A就是具有抽象圖式性的原型,統(tǒng)領B、C和N,同時也被它們影響著。C就是經(jīng)過置換變形后的新文本,原型的擴展成員,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C會不斷置換變形,形成無數(shù)個N,使原型一直傳播下去。
比如,文學中有一種體裁稱為浪漫傳奇,用認知語言學術(shù)語來講,在浪漫傳奇范疇內(nèi)有典型樣本B和典型擴展成員C?!杜廖魍郀枴纷鳛槲鞣阶钤缜伊餍凶顝V的浪漫傳奇之一,對后來的浪漫傳奇作品影響很大,因此《帕西瓦爾》可以作為浪漫傳奇范疇內(nèi)的典型樣本或典型成員。《帕西瓦爾》中的構(gòu)成要素對浪漫傳奇典型圖式做出了一定貢獻,同時也對后續(xù)作品設立榜樣和標準。艾略特在《荒原》中借用了圣杯傳奇的故事,將現(xiàn)代社會比喻為在殘疾國王統(tǒng)治下的貧瘠的土地、缺乏信仰的人民。這是對浪漫傳奇原型的置換變形,故事發(fā)生的場景變了,人物進行了置換,意義卻在艾略特筆下顯得更加深刻?!痘脑肥窃诶寺髌娴湫头懂爟?nèi)擴展而來的,既受制于浪漫傳奇典型圖式,又受到《帕西瓦爾》的影響?!痘脑肥沟美寺髌娴湫蛨D式內(nèi)涵意義更加豐富,置變?yōu)榉蠒r代需求并且讀者普遍喜愛的文學體裁。
《小世界》是在浪漫傳奇典型圖式、《帕西瓦爾》和《荒原》影響下創(chuàng)作的一部現(xiàn)代學者浪漫傳奇,也就是擴展成員N的其中之一。顛覆了以往浪漫傳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追尋人物和被追尋人物的典型模式,《小世界》不僅模糊了人物的主次性,并且對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身份也進行了解構(gòu)。置身于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之下的《小世界》成為文學理論的狂歡場,作者在塑造各抒己見學者的同時讓年輕學者致命的一問恢復了學界的平靜,也將大家?guī)牒椭C。讀者將《荒原》和《小世界》歸為浪漫傳奇范疇所付出的認知努力要遠遠大于對《帕西瓦爾》所付出的努力。雖然經(jīng)過了置換變形,但是由于它們內(nèi)在具有相同的典型圖式,因此還是屬于浪漫傳奇典型圖式范疇。因此可以看出,認知語言學中的典型圖式范疇完全可以跨越學科界限,用于解釋文學作品中原型的認知機制。
圖4 浪漫傳奇典型圖式范疇
事實說明,認知語言學中的典型是一個建構(gòu)出來的概念。典型首先是由一個范疇內(nèi)不同成員的典型屬性所抽象出來的相對固定的概念,特別是作為典型樣本時。一旦典型與具體文本結(jié)合,就會變成一個動態(tài)的、隨時可能發(fā)生變化的概念。它會受到文本意義的影響,也會受到社會文化知識的影響,在讀者個性化閱讀過程中建構(gòu)其意義。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不斷更新其屬性,剔除舊成員,增加新成員。隨著典型外延的擴展,其核心屬性會越來越緊湊合壓縮。雖然“典型范疇不能通過一組標準屬性來定義”(Geereertes,1997:11),但是“典型是使屬性典型化而非使行為典型化”(Turner,1991:191)。屬性的典型化給行為帶來很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進入文學體裁研究,典型就隨之變?yōu)橐粋€緊密與具體文本或語篇連接的動態(tài)建構(gòu)概念。意義建構(gòu)不是將現(xiàn)有文本連接先前儲存的典型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觸發(fā)頭腦中的典型無意識,并有意識地將其與具體文本產(chǎn)生聯(lián)系,隨后通過各種認知手段(如意義擴展、意義打破、意義重構(gòu)等)進行認知加工才可以。這種無意識行為有時甚至在讀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自動與文本結(jié)合,產(chǎn)生新的意義,以致讓讀者產(chǎn)生錯覺認為不需要典型也可以。
典型圖式范疇理論是自下而上建構(gòu)的概念,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是自上而下實施的。它在典型認知過程中將典型屬性、模糊邊界、生成性融于一體。典型圖式與認知語言學中的框架、腳本、理想化認知模型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在認知詩學領域,Gibbs(2003:33)早在2003年一篇名為《動態(tài)意義建構(gòu)中的典型》的論文中就使用“作為腳本的典型”這一表述。這一方面說明這些概念的確存在重合之處,另一方面說明要理解腳本、框架、圖式等在具體文本中的意義是離不開典型性知識的。
Gibbs對典型進行了細分,把按照時間順序或因果關系組織的事件序列稱為腳本典型,并一再強調(diào)典型的動態(tài)性。Gibbs發(fā)現(xiàn)敘事中出現(xiàn)的事件跟人們?nèi)粘=?jīng)驗所獲得的腳本有時并不一致,為了理解文本就必須將腳本的不同部分重組。經(jīng)過重組,Gibbs(2003:34)命名了兩種高級處理機制:“記憶組織包和主題組織包。記憶組織包指的是人們將新信息與先在期望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對將來事件合理預測的處理結(jié)構(gòu)。記憶組織包主要是通過不同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似點找出具體抽象的特征。主題組織包指的并非是抽象原型范疇的固定記憶表征,而是讀者在閱讀事件過程中所做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處理能力?!庇洃浗M織包其實把典型(規(guī)范化的)敘事模式與新信息結(jié)合,對將來事件的發(fā)生進行合理預測(事件發(fā)生序列與原型敘事模式相符)。一旦新信息與原型敘事模式不符,就會調(diào)動主題組織包對敘事進行創(chuàng)造性理解。Gibbs其實是對“典型樣本”和“典型擴展”進行了細化,作為腳本的典型強調(diào)的就是典型的事件序列。記憶組織包相當于典型圖式范疇內(nèi)的典型樣本,主題組織包相當于典型圖式范疇內(nèi)的擴展成員。Gibbs對典型進行細化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明文學中典型的意義是動態(tài)建構(gòu)的。
典型意義是動態(tài)建構(gòu)的觀點,顛覆了傳統(tǒng)的文學原型批評觀。傳統(tǒng)的對原型的批評模式集中在探討現(xiàn)在的所讀所寫與先前文本中的原型之間有多少相似性,或挖掘作品中存在的原型(不管是原型人物,還是原型敘事或原型情景),以此為標準判斷一部小說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詩性。而運用典型范疇理論來研究文學中的原型,讀者不需要去比較語言信息和原型表征之間存在的異同。讀者只需通過文本符號激活頭腦深層中的典型圖式,看建構(gòu)出的原型意義能給他們帶來新的體驗經(jīng)驗,能否引發(fā)他們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情感。這也呼應近年來認知詩學情感方面的研究,“說明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認知起源于神經(jīng)活動引發(fā)的身體體驗,接著才會產(chǎn)生情感,進而達到認知”(賈曉慶,2014:87),從而觸及文學理解的本質(zhì)。
文學家們在人類文學史上塑造了數(shù)以千計的令讀者難以忘懷的原型性人物,他們隨著歲月的變遷也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蛻變,以不同面貌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但是無論他們?nèi)绾巫儞Q,讀者總是能從眾多角色中一眼將他們辨認出來,這其實就是典型理論中的典型屬性對人類大腦進行歸類的結(jié)果。文學中的原型本是一個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圖式性的抽象范疇,其外在形象可以通過無數(shù)個不同具體實在物表現(xiàn),并且這些形象的意義都通過象征達成。原型性人物也是原型的無數(shù)具體實在物之一。如母親原型是一個融合了女神、女兒、大地、少女和母親等特征為一體的象征形象,她可以依據(jù)上述意義變身成神圣的圣母瑪利亞,具有大愛精神的大地母親女媧,或者天真純潔的少女等形象。典型就是將一個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征集合于一體的、固定不變的形象、情景或事件序列。如《白雪公主》中塑造的白雪公主的繼母就是惡母的典型。不管惡母身份如何變化,相貌如何變化,其本質(zhì)屬性“惡”是不會改變的。
用認知語言學的范疇理論來劃分,原型人物屬于基本層次范疇,是擁有典型范疇內(nèi)部成員特征最多的一個層次,也是典型范疇的參照點。更具體地講,原型人物就是Taylor所說的典型樣本范疇(典型1),即圖示中的“prototype”,文學中的原型人物就相當于典型圖式范疇中的典型樣本。對原型人物的認知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需要讀者掌握該類人物的核心性格特征,也就是要明確典型的核心屬性,在此基礎上加上自身的感知和百科知識的相互作用。而原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明顯,讓讀者一眼就能看出,也就是說讀者無需對典型屬性進行絲毫認知加工就可以輕易理解,進而讓讀者產(chǎn)生熟悉感和親切感,最后達成閱讀所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置換”(displacement)這一概念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指作家為使故事令人信服、契機合乎情理或道德上為人接受——總之,為求栩栩如生,所運用的創(chuàng)作技巧”(吳持哲,1997:131)。作為一種寫作技巧,置換使原型在文學中保持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原型置換以原始意象為中介,通過投射,在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原型進行置換,使其獲得新的形態(tài)。置換的發(fā)生是作家自上而下的有意識行為,置換的理解卻需要讀者自下而上不斷激活原型范疇內(nèi)部的屬性從而達到量變到質(zhì)變。
讀者對原型置換的認知是在有意識地理解文本意義的同時,無意識地調(diào)用與文本信息類似的知識(也就是激活一個典型范疇),將文本意義投射到像典型樣本那樣的人、物或景上,構(gòu)建典型范疇語義場協(xié)助理解文本。將文本意義投射到不同領域是讀者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進行的,對此榮格也發(fā)表過相似觀點:“聚集起來的無意識內(nèi)容首先便通過投射而顯現(xiàn)出來。任何被激發(fā)的原型都能出現(xiàn)在投射中,不是投射到外物上,就是投射到他人身上,或投射到某種場景中”(榮格,1991:154)。但是榮格在此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無意識為何會聚集起來。無意識的聚集必然是典型范疇內(nèi)部核心屬性外顯于文本符號,并由此觸發(fā)典型范疇語義場。原型置換也是在保留典型樣本核心屬性不變的基礎上進行的部分改變。
原型置換有三種具體方式:“形式變化而內(nèi)容不變、內(nèi)容變化而形式不變。形式和內(nèi)容都發(fā)生變化”(楊麗娟,2010:122)。這三種形式或單一進行,或綜合實施?!靶问阶兓鴥?nèi)容不變”的原型置換就是指在原型內(nèi)在含義不變的情況下,尋找更多的意義載體,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認知過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隨著無意識中原型意義的聚集,最終將這一原型意義聚集體與某一外在物畫上等號。也就是說,“當接受者每遇到外在那些符合各自的既有心理結(jié)構(gòu)、情感方式的片段性雜多信息時,主體深層結(jié)構(gòu)中的原型模式就會發(fā)生作用,將其吸附、整合、納入到既有的心理流程之中”(夏秀,2012:213-14)。通過將原型意義投射到不同外在物上,原型理論覆蓋面越來越廣。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典型理論,也就是將典型樣本范疇(典型1)內(nèi)的范疇成員增加了一個,新成員具有典型樣本的所有特征,也成為典型樣本。
“內(nèi)容變化而形式不變”的原型置換就是在原型外在物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減少或改變原型的意義,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認知過程。由于原型形式不變,讀者在看到一個原型物體(或原型人物,或原型場景)時就會瞬間激活屬于它的所有原型意義,再根據(jù)具體文本調(diào)整原型內(nèi)容,建構(gòu)屬于這一文本的原型意義。換句話說,“作品中帶有原型意義的特定意象一旦與讀者的相似文化背景相遇,就會引起共鳴”(夏秀,2012:214)。通常這一類型的原型置換是在倫理和悅?cè)朔矫孢M行改變,產(chǎn)生具有符合時代特征和思想新意的作品。這一置換就相當于典型理論中的“典型擴展C”,通過增加、減少或改變典型樣本成員的一些屬性而達到舊瓶裝新酒的目的。讀者對這一置換的認知過程是激活典型背后的集體無意識、不斷驗證典型樣本的典型特征、微調(diào)典型樣本的典型特征和重新規(guī)定典型范疇特征來完成。
“形式和內(nèi)容都變化”指一個原型的外在形式和內(nèi)蘊情感都發(fā)生變換,使得原型意義更加深刻并得以全面展現(xiàn)。它可以以一個原型形式為作品的外在形式,符合所有原型的內(nèi)涵意義;也可以用一個原型的內(nèi)蘊情感為作品的內(nèi)容,集合所有原型的外在形式;還可以在作品中以所有原型的外在形式的聯(lián)合體為形態(tài),所有原型的內(nèi)在情感集合體為內(nèi)容。它是原型置換中最復雜,也是認知加工中最復雜的一個,但是大多數(shù)優(yōu)秀偉大的長篇巨著都是這種置換的產(chǎn)物。對它的認知需要綜合運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從典型理論角度說,任何一個原型置換都是以典型樣本為基礎向外擴展的。它依托典型樣本的外形屬性,或者依托典型樣本的核心語義屬性,或者兼用外形和語義屬性,從不同側(cè)面給典型樣本增加更多屬性。這一類型的原型置換在大類上可以歸為典型理論中的“典型擴展C”,但更多的應該是“典型擴展N”。讀者對它們的認知加工需要細化典型圖式范疇內(nèi)不同典型樣本的屬性,在辨認、激活、納入、吸納、融合的基礎上建構(gòu)出原型置換的意義。
原型預示指“在文學接受過程中,原型給接受者所提供的特定的期待‘場域’”(夏秀,2012:237)。原型的預示功能表現(xiàn)在將人們的經(jīng)驗引向圖式,從現(xiàn)實體驗走向抽象概括,再對現(xiàn)實世界具有指導意義。典型作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范疇或聯(lián)想群,能夠使讀者在接觸到文本符號的瞬間觸發(fā)范疇內(nèi)的某個成員以及其背后蘊含的各種屬性特征,然后在符號與其象征意義之間建立聯(lián)系,使讀者快速進入語境,把握其意義。借用現(xiàn)象學的說法,這一典型范疇與“前理解”相似,對文本符號的理解程度取決于前理解在多大程度上與文本內(nèi)容相契合。
然而,讀者對于原型預設的接受效果分為正反兩種:一種是原型預設與讀者的期待一致,一種是相悖,相悖的程度根據(jù)文本不同而不同。在文學作品中,第一種原型預設是不被提倡的,因為它很可能形成一種模式化的接受?!爸挥挟斣皖A示既部分順應又適度地超越接受者的審美期待時,原型接受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夏秀,2012:237)原型預設與讀者期待一致就是再次讓讀者通過閱讀過程體驗典型范疇內(nèi)部典型樣本與具體文本的融合,有助于深層理解作品。而原型預設與讀者期待不一致既能打破讀者閱讀期待,帶給讀者閱讀愉悅,又可以增加原型的內(nèi)容,有助于讀者產(chǎn)生頓悟,提升精神和人格。具體來講,讀者對原型的預示其實是對敘事事件序列所進行的預測,文本中所敘述的將來事件序列發(fā)生順序與讀者原型事件序列相符,讀者調(diào)用記憶組織包進行處理。如果不相符,讀者更多地依據(jù)文本敘事調(diào)用主題組織包對文本意義進行處理。記憶組織包從某種程度上與典型圖式范疇內(nèi)的典型樣本一致,主題組織包就相當于典型擴展。
原型的含混性與典型理論的邊界模糊性注定它們可以互相解釋。含混性說明原型的可解釋度高,適應范圍廣。邊界模糊性說明典型范疇內(nèi)部成員的屬性特征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新來成員的加入增加或縮減其屬性特征。通過細分典型理論內(nèi)部的組成部分,并運用其構(gòu)成成員解釋文學中讀者對原型中的原型性人物、原型置換和原型預示的認知過程、個體體驗和審美效果,說明認知具象性會根據(jù)讀者不同的自身知識、經(jīng)驗、意象和動機對文本意義做出不同的解釋,達到對讀者體驗的重建,最終達到藝術(shù)帶給人們的快(娛)樂的表層效果或幸福的深層效果。
[1] Abr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7th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Geereertes,D.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A Contribution toHistoricalLexicolog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
[3]Gibbs,R.W.Jr.Prototypes in Dynamic Meaning Construal//J.Gavins & G.Steen.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3.
[4]Jung,G.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1999.
[5]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 Rosch,E.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erceptual and Semantic Categories [C]// Moore, T.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3.
[7] 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8]Turner,M.Reading Minds:The Study of English in theAge of Cognitive Science[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9]Ungerer,F(xiàn).&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10]安東尼·斯托爾.榮格[M].陳靜、章建剛,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1]賈曉慶.認知詩學的兩個重要問題探討——兼評《當代詩學》雜志2011年“交換價值:詩學與認知科學”??跩].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5):83 -87.
[12]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M].徐德林,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13]卡爾·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M].成窮、王作虹,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14]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藍公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5]羅伯特·A.西格爾.神話理論[M].劉象愚,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16]李利敏.原型范疇、原型和世界文學[J].文學理論前沿,2014(12):52-72.
[17]斯蒂·湯普森.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M].鄭海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18]王寅.范疇三論:經(jīng)典范疇、原型范疇、圖式范疇——論認知語言學對后現(xiàn)代哲學的貢獻[J].外文研究,2013(1):20 - 26.
[19]吳持哲.諾斯洛普·弗萊文論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0]夏秀.原型理論與文學活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1]楊麗娟.世界神話與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22]楊麗娟.“理論之后”與原型—文化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3]葉舒憲.英雄與太陽:中國上古史詩的原型重構(gòu)[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