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氏岡真士·
《水滸》版本藏在世界各地,其中插增本雖不完善,但研究上極其重要,因為它保存了簡本的古老面貌。白木直也先生1965年就巴黎殘本指出雖然版式與評林本相似,但其王慶故事尚未突出余呈將軍,與評林本等其他簡本不同,是未受評林本的編輯余象斗為了夸耀余姓而舞文弄墨的影響。后來的研究佐證了他的觀點基本準(zhǔn)確。
插增本首先是由鄭振鐸先生1927年在法國巴黎發(fā)現(xiàn)的殘本,戴密微(P.Demiéville)先生1956年也介紹過。英國倫敦也有殘葉,戴聞達(dá)(J.J.L.Duyvendak)先生是第一發(fā)現(xiàn)人。后來馬幼垣先生在歐洲發(fā)現(xiàn)了一些殘本,有關(guān)成果見于《水滸論衡》(1992)和《水滸二論》(2005),2004年還出版了《插增本簡本水滸傳存文輯?!?。馬先生把插增本分為甲乙兩種,每半葉都采用上圖下文方式的叫做插增甲本,每一葉只有一圖(半葉是上圖下文,半葉是無圖有文)的叫做插增乙本。至于插增之稱,則是來自每卷頭尾題中的“插增田虎王慶”幾個字。
2007年,艾俊川先生從英國的一家購物網(wǎng)站買到了一本剪貼“日本武士版畫”成冊的書,共有23個半葉,每半葉13行,每行23字。其實他的慧眼早就看透了這是《水滸》的殘葉,雖然版心給剪去了,但每半葉的上圖下文皆幸好無恙。后來艾先生在他的部落格《且居且讀》中發(fā)表了《插增本〈水滸傳〉的搜尋研究與鄭振鐸的篳路之功》,并公開了書影一張(卷三1a)。他指出這是插增甲本的殘本,與德國斯圖加特的殘本(已有影印本)互相補(bǔ)充,但詳細(xì)的比勘工作還沒有做。筆者取得聯(lián)系,艾先生慷慨答應(yīng)賜予全部的照片,下面據(jù)此進(jìn)行分析。
艾文介紹23張半葉的插圖標(biāo)題,并據(jù)內(nèi)容試圖排好順序,但由于版心已經(jīng)剪掉了,無法知道葉碼?,F(xiàn)在根據(jù)正文以及有關(guān)文獻(xiàn),推斷每半葉屬于卷幾的第幾葉哪面(只云“存”指存于德國,“/”表示換行,附寫每半葉頭尾各5字)。
卷二
(17a、18b 存,17b、18a 缺)
〔○第八回〕
(按插增甲本應(yīng)無第九回,說在下文)
林沖管住/草料場(19a)“離得遠(yuǎn)了待……庇佑改日來”
(19b缺)
陸謙放火/燒草場(20a)“林沖今番吃……將葫蘆里冷”
(20b以下缺)
卷三
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卷之三(1a1)
○第十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1a2)
林沖醉臥/雪堆中(1a)“京本全像插……道你眾人打”
林沖被捉/遇柴進(jìn)(1b)“什么人眾莊……馳名水滸中”
林沖逃走/梁山泊(2a)“柴進(jìn)與林沖……辭別去了柴”
林沖酒店/題嘆詩(2b)“進(jìn)人馬自去……威鎮(zhèn)在山東”
王倫杜遷/見柴進(jìn)(3a)“林沖題罷詩……便去山寨報”
林沖店內(nèi)/見朱貴(3b)“知孤單客人……疊匕如山苦”
(3ab插圖次序顛倒,4ab缺)
王倫要討/投名狀(5a)“柴大官面上……敢應(yīng)次日早”
林沖下山/投東去(5b)“起和嘍啰下……喝道潑賊將”
○第十一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梁城楊志賣刀(6a2)
楊志大怒/趕林沖(6a)“俺行李那里……是鬼神須膽”
林沖忿力/戰(zhàn)楊志(6b)“落/林沖與那漢……八十萬禁軍”
(7a缺)
楊志在京/賣寶刀(7b)“你等十個制……口不倦第二”
楊志怒恨/殺牛二(8a)“件吹毛得過……志躲過一時”
楊志拿刀/去首官(8b)“性起把牛二……纏楊志拜謝”
楊志投見/梁中書(9a)“各自辭別楊……李成一個喚”
〔○第十二回〕
(9b缺)
周謹(jǐn)與楊/志比箭(10a)“只見兵馬都……謹(jǐn)見一箭不”
楊志射周/謹(jǐn)落馬(10b)“著再取第二……欠因此誤輸”
(11a缺,11b存。影印本以11b誤稱“12b”)
朱仝雷橫/去捕賊(12a)“寸面似紫膛……舉義東溪村”
○第十三回 赤發(fā)鬼醉臥靈官廟 晁天王舉義東溪村(12a13)雷橫廟里/投劉唐(12b)“勇悍劉唐命……橫入到草堂”
(13a~卷末19a存)
(卷四1a~卷末23a存)
(卷五1a~8a、10a~卷末25a存,8b~9b缺)
卷六
(1a~5b存,6a缺)
〔○第二十六回〕
將王婆剮/死示眾(6b)“擬合凌遲處……女臂紅衫照”
(7a~11a、12a~卷末21a存)
卷七
(1a~9b存)
〔○第三十一回〕
燕順置酒/待宋江(10a)“這漢浙西蘇……說出大名我”
(10b、18b 缺,11a~18a、19a存)
〔○第三十三回〕
花榮計策/捉秦明(19b)“引軍趕時火……深把人馬逼”
(20a以下缺)
按卷二18b,插增甲本無第九回,第八回之后就有第十回。這是分析簡本系統(tǒng)時不可忽視的一個特征,據(jù)筆者觀察,簡本當(dāng)中只有十卷本系統(tǒng)(十卷本、佐賀本、《漢宋奇書》本)和八卷本才保留第九回的回碼和回目,其他本子無此回碼回目,因而第八回過長(三十卷本與其他簡本無關(guān),百二十四回本刪節(jié)厲害,兩者當(dāng)以分別看待)。插增甲本卷二18b第1行載有七絕的后3句:“一線天教把信通。虧殺有情賢李二,暗中回護(hù)有奇功”,接著第2行就有正文寫道:“林沖問有什么要緊話說……”。十卷本系統(tǒng)卻在七絕與正文之間有回碼和回目。這個情況曾引起過馬幼垣先生的興趣,卻未全面展開。
艾文指出林沖在朱貴酒店題詩,新發(fā)現(xiàn)的插增甲本殘葉(三2b)和容與堂本(十一5b)都是八句五言,但有三處異文,評林本(三2b)四句七言,這三處文字卻與插增甲本相同,尤其是容與堂本“威鎮(zhèn)泰山東”不如插增甲本“威鎮(zhèn)在山東”和評林本“他年得志在山東”,因為梁山泊在泰山西,從而評價插增甲本有其版本上的價值。
這個指出非常重要,而且版本上的價值不僅如此。就簡本來說,林沖題八句五言詩只有這個本子,這顯示著插增本接近原始簡本的又一證。白木直也先生早已注意到評林本共有二十五卷,其中田虎王慶故事占了五卷(第十九~二十三卷),而繁本百回本本來應(yīng)該是二十卷。巴黎殘本的題目號稱“插增田虎王慶”幾個字給了他啟發(fā),白木先生推斷原始簡本應(yīng)該共有二十五卷,是在二十卷繁本中“插增”五卷和插圖,簡化正文而成的。插增本之所以被視為古老,上面已提了,主要是因為其征王慶故事中還沒強(qiáng)調(diào)余呈將軍的事跡,它說“謝英把余呈斬于馬下”就完了(甲二十25a、乙二十一25a)。其他的版本卻不然,余呈還有精彩的場面,特別是評林本顯得大力捧場。白木先生認(rèn)為這個偏護(hù)是由于評林本的編輯余象斗的宗族心理之所致,要光宗耀祖。后來馬幼垣先生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類似的偏袒,即武松上了張都監(jiān)的圈套時,救武松的當(dāng)案孔目本來姓葉,評林本卻把他叫做余孔目。插增甲本的林沖詩,說是研究簡本時接著余呈、葉孔目之后新發(fā)現(xiàn)的第三個指標(biāo)也不算過火。
艾文指出就文本來說,要闡明新發(fā)現(xiàn)殘葉的特點,必須集中多個本子進(jìn)行比勘。我們首先還是從評林本著手,參看容與堂本。
在新發(fā)現(xiàn)的范圍內(nèi),甲本有好幾個地方比評林本詳細(xì)而接近容與堂本。
例1:林沖自來天王堂取了包裹,與差撥取路投草場來。(卷二19a2)
例2:林沖今番吃我們虧,衙內(nèi)恨張教頭女兒死了越添煩惱,病患重了。又一個道:小人四下草堆上放起火來,卻走那里去?便逃得性命時,燒了草場也該死罪。又一個道:我們拾得兩塊頭骨,回京見太尉也是我們大功。林沖聽是陸謙富安和差撥……(卷二20a1)
例3:林沖吃了三四碗,只見店里走出一個漢子問酒保道:什么人吃酒?林沖看那人頭戴深簷暖帽,身穿貂鼠皮襖,腳著一雙獐皮窄靮靴,身材長大,貌相魁梧,看著林沖。林沖問酒保:此去梁山泊還有多少路?(卷三2b3)
例4:柴大官面上可以容他在這里做個頭領(lǐng)也好,不見我背義忘恩。王倫道:他在滄州雖犯大罪,卻不知心腹何如。林沖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來投,何故相疑?王倫道:既是真心,把個投名狀來。(卷三5a1)
例5:等候一日,并無一個人過,林沖悶匕不已回寨。王倫問道:投名狀何在?林沖答道:并無一個人過往。王倫道:明日若無投名狀,難容在此。林沖不敢應(yīng),次日早起……(卷三5a11)
例6:牛二道:你敢剁銅錢么?楊志道:你把來,我剁與你看。牛二便去把銅錢放在欄桿上。(卷三8a1)
例7:不可動擾鄉(xiāng)民,你知東溪村山上有株大紅葉樹,你們眾人采幾片來,方表你們巡到那里,若無此葉,便是虛意。兩個都頭領(lǐng)旨,各自去巡察。雷橫當(dāng)晚引土兵出東門,到東溪村,采了那葉來到靈官廟前。(卷三12a6)
例1劃線的14字評林本幾乎沒有(卷二18b5),可是容與堂本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5b5)。例2劃線的3個地方評林本幾乎都沒有(卷二19b5),而容與堂本都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9a3),其中第1個地方內(nèi)容稍異,甲本說“張教頭女兒死了”,容與堂本卻寫道“說你的女婿歿了,張教頭越不肯應(yīng)承”。其實林沖被發(fā)配的時候,簡本中她妻子就自殺(不包括三十卷本),而繁本不然,只是暈倒了,還勉強(qiáng)活著,后來林沖入梁山,晁蓋當(dāng)了頭目以后,才傳林沖娘子半年前被逼親上吊事,張教頭半月前也染病逝世的消息。例3劃線的地方評林本沒有(卷三2b4),容與堂本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一5a4)。按“靮”字原本寫如“革+勾”。例4、例5劃線的地方評林本皆無(卷三4b12、5a8),而容與堂本都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一10a7、11a3)。例6劃線的地方評林本只寫“曰我”2字,弄得牛二和楊志的對話變成敘事文(卷三7b11),容與堂本卻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二5b10)。例7劃線的兩個地方評林本皆無(卷三12a11),容與堂本都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三11b5)。
相反,評林本比甲本繁,接近容與堂本的地方也確實存在。
例7:林沖罵道:奸賊,我和你自幼相好,今日反來害我。※把陸謙※一刀取出心肝。(卷二20a10)
例8:只有祖上留下這口寶刀,如今事急,只得拿去街賣※做盤緾,投往他處安身。※轉(zhuǎn)到天漢州橋去賣。(卷三7b5)
例9:一日傳下號令諸將,來日都去教場※演武?!恢阄渌嚾绾巍?卷三9a7)
例7加兩個“※”處評林本分別寫道“還說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心窩里”(卷二19b14),容與堂本也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10a1)。例8加兩個“※”處評林本分別寫道“得錢鈔”“走到街內(nèi),立了兩個時辰,并無人問”(卷三7a14),容與堂本也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二4b9)。例9加兩個“※”處評林本分別寫道“試”“藝。梁中書喚楊志說:我要抬舉你做個軍中副牌,月支一分請受”(卷三9a5),容與堂本也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二9b2)。
另外,有些地方甲本和評林本都展現(xiàn)出較為古老面貌。
例10:久聞大名※不期今日得會,交酒保安排酒來相待。林沖道:何故重賜。兩個吃了半夜。(卷三3b2)
例11:梁中書看了,原在東京認(rèn)得楊志,備問情由。楊志將前訴知。梁中書大喜,當(dāng)廳開了楊志枷,留在廳前聽用,押批回與公人自回。中書見他殷勤,有心要抬舉他。(卷三9a4)
例10“久聞”2字和“※”評林本分別寫道“次后見寫出”、“來,我曾聞人說兄長豪杰”,之后劃線的地方卻沒有(卷三3b1)。容與堂本都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一7a9)。例11“當(dāng)廳開了楊志枷”一句和“見他殷勤”4字評林本沒有,“將前訴知”“自回”卻分別寫道“把髙太尉不容復(fù)職,至誤殺死牛二的實情一一告訴了”“回東京。楊志在梁中書府中聽候”(卷三8b14)。容與堂本都有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二9a6)。
筆者剛才說兩個簡本“都展現(xiàn)出較為古老面貌”,是以從繁本出簡本為前提,其實僅就我們看過的情況,如果采用簡先繁后之說則難以說明,難道寫繁本的人活像校對人員似的認(rèn)真對比不同的簡本以后才寫完作品嗎?總之,插增甲本與評林本之間主要有以上3種關(guān)系,我們需要考慮如何解釋這些情況。之前,我們不妨看一下插增甲本與其他簡本的關(guān)系。
除了評林本以外,簡本《水滸》還有不少本子。其中嵌圖本在版面設(shè)計上也採用了上圖下文方式,比較接近插增本和評林本。分卷分為二十五卷,也是同樣的。嵌圖本當(dāng)中劉興我本最早,下面主要和劉興我本進(jìn)行比較。雖然就上述的11個例子來說,劉興我本大致上與評林本相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劉興我本不值得考慮,其他一些地方有明顯的特征。為了做論述的方便,下面我們還要看一下十卷本系統(tǒng)和《英雄譜》本寫得如何。十卷本系統(tǒng)只引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队⑿圩V》本以日本筑波大學(xué)附屬圖書館藏本(網(wǎng)上已公開)為主,通行的《二刻英雄譜》本為從。
例12:聚下七八百嘍羅※我修書一封,與兄長去投伙。林沖道:好。(卷三2a4)
例13:挺著樸刀趕來。林沖正沒好氣,那里答應(yīng),捻刀來斗那個大漢。但見……(卷三6a7)
例14:梁中書曰:武夫比試,但有本事,射死勿論?!魅伺c一面遮箭牌?!鶙钪镜馈?卷三10a10)
例12“※”的地方評林本也一樣,一字都沒有(卷三2a5),可是劉興我本寫道“那王倫曾投奔我來,與我交厚”(卷三1b12)。容與堂本有相應(yīng)的句子,內(nèi)容稍異:“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逩那里……三位好漢亦與我交厚”(卷十一3a6),劉興我本似是據(jù)此改寫的。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皆與劉興我本幾乎相同(卷二37b9、卷六16b1),《英雄譜》本與評林本同(卷二26b4、卷二25a1)。例13劃線的地方評林本只寫“林沖那里答應(yīng),挺刀來斗”(卷三6a3),劉興我本更短:“林沖挺刀來迎”(卷三4b1)。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倒是比插增甲本更詳細(xì):“高聲喝道:那潑賊將俺行李那里去了?林沖正沒好氣,那里答應(yīng),便挺刀來迎”(卷二43b11、卷七3b8。佐賀本無“刀”字),此和容與堂本中的字句一一相連(卷十二1b2)?!队⑿圩V》本與評林本同(卷二32a9、卷二30a11)。例14的兩個“※”處評林本也沒有任何字眼(卷三10a14),不過劉興我本分別寫道“李成又稟曰:乞賜”、“梁中書依言,二人又上陣來”(卷三7b4)。容與堂本僅有與前者相應(yīng)的句子(卷十三2a10),后者或是簡本獨自的發(fā)揮。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與劉興我本相同(卷三6b15、卷七14a4),《英雄譜》本則與評林本同(卷二38b11、卷二 36a16)。
對插增甲本和評林本來說,以上是文字較簡的例子,下面看一下相反的情況。
例15:只見兵馬都監(jiān)關(guān)達(dá)上廳來稟:復(fù)恩相,兩個比試,刀槍是無情之物,恐有傷損。(卷三10a1)
例15劃線的地方評林本相同(卷三10a4),容與堂本更詳:“稟復(fù)梁中書道:復(fù)恩相,這兩個比試”(卷十三1a9),可是劉興我本、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只有“曰”一字(卷三7a12、卷三6a13、卷七13a8),《英雄譜》本和評林本相同(卷二38a1、卷二35b16)。此外,“關(guān)達(dá)”當(dāng)作“聞達(dá)”,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寫得對。
另有一些較復(fù)雜的例子。
例16:時遇殘雪初晴,日色明朗,嘍羅道:元的一個人來。林沖看時,那人來在山坡下,把樸刀驀地趕去。(卷三5b8)
例17:傳令※再各上馬,出到陣前。周謹(jǐn)挺槍直取楊志,這楊志捻槍來戰(zhàn)周謹(jǐn),
兩個在陣前斗了五十合?!苤?jǐn)身上斑匕點匕……(卷三10a3)
例16兩個劃線的地方劉興我本分別寫道“望見”、“挑擔(dān)行李。林沖”(卷三4a7),前者與評林本同(卷三5b3),后者則不同,評林本作“在山坡下”,比插增甲本少了個“來”字。容與堂本前者為“……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后者為“遠(yuǎn)遠(yuǎn)在山坡下望見行來……”。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無“望”字,其他與劉興我本相同(卷二43a1、卷七2b5),《英雄譜》本與評林本同(卷二31b4、卷二29b7)。例17插增甲本與評林本(卷三10a7)大致相同,劉興我本卻在兩個“※”處分別寫道:“到陣上,楊志、周謹(jǐn)各去槍頭,蘸了石灰,各穿皂衣”、“臺上鳴金,兩個勒馬回陣,看”,可是沒有那些插增甲本中劃線的句子(卷三7a14)。容與堂本沒有寫“臺上鳴金,兩個勒馬回陣,看”,其他都有相應(yīng)的地方(卷十三1b4)。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則與劉興我本大致相同(卷三6b2、卷七13b1),《英雄譜》本與評林本大致相同(卷二38a15、卷二36a5)。
這些簡本的相互關(guān)系看起來極其復(fù)雜,其實近年的研究結(jié)果相當(dāng)逼近其中奧秘。
評林本的內(nèi)容比插增甲本晚,是白木直也先生1965年指出的,后來馬幼垣先生2004年指出插增乙本最接近于原始簡本,筆者同年也得到同樣的結(jié)論。
據(jù)馬文,插增甲本、插增乙本、評林本同出一源,各自發(fā)展。馬文又注意到插增乙本有不少評林本沒有的段落,經(jīng)過檢查,這些28個段落中8~12個地方又見于其他4個簡本,即劉興我本、映雪草堂本(三十卷本)、北圖出像本(十卷本)和《二刻英雄譜》本,從而表示這4個簡本都不可能用評林本為依據(jù)之本。那么這些本子也夸耀余呈又怎麼解釋,馬文說:“那個胡謅之人雖必是建陽余氏家族成員,卻不是余象斗。在他據(jù)以刊行我們稱為評林本的本子里,余呈的故事已處理過……后刊于評林本的各種簡本直接間接均源出于那個本子”。筆者2004年也設(shè)想評林本以前尚有余氏出版的簡本,但推斷其編輯也是余象斗,因為類似的情況還可在《三國演義》和《南北宋志傳》的版本系統(tǒng)中觀察到。
還有兩點需要指出,第一,正如劉世德先生指出,映雪草堂本(三十卷本)主要根據(jù)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本系統(tǒng)的容與堂本(一百卷百回本)進(jìn)行簡化的,而且簡得太厲害,這與以二十卷百回本為底本的原始簡本以及其后代迥然不同。第二,劉興我本以及其他的百十五回諸本除了八卷本以外分成兩個系統(tǒng),因而馬文提倡的發(fā)展模式有些地方不得不修改。
百十五回本主要分為兩種,嵌圖本系統(tǒng)(劉興我本、藜光堂本、親賢堂本、鄭喬林本(李漁序本)和慕尼黑殘本)和十卷本系統(tǒng)(十卷本、佐賀本和《漢宋奇書》本)。此外雖有八卷本,也共有一百一十五回,但這是一個縮寫本,藍(lán)本很可能是十卷本系統(tǒng)的本子,屬于后一代,不應(yīng)包括百十五回本。
嵌圖本系統(tǒng)和十卷本系統(tǒng)之間除了上述的第九回有無以外,尚有一些較為明顯的差別,比如其第6回末尾和第7回開頭插入詩詞不同、第38回開頭描寫的繁簡和第66回末尾一大段的有無,此外上面提的例13也顯示他們之間存在差別。有趣的是評林本雖然刪去第6、7回的詩詞,但就其他地方來看基本上接近于嵌圖本系統(tǒng),話雖如此,正如上面說過,評林本的一些句子又比嵌圖本詳細(xì),參看例13。由此來看,評林本和嵌圖本可以說是從共同的藍(lán)本各自發(fā)展的,而且這個藍(lán)本和十卷本系統(tǒng)的本子也是從共同的底本分開的。也就是說,出現(xiàn)馬文和筆者曾設(shè)想的那部首次夸耀余呈的本子以后,系統(tǒng)先分為兩支(其中之一是十卷本系統(tǒng)),后又分為兩支(即嵌圖本系統(tǒng)和評林本系統(tǒng))。需要指出,評林本系統(tǒng)還有《英雄譜》本,其中內(nèi)容最原始的是那部未稱“二刻”的日本筑波大學(xué)附屬圖書館藏本,其次是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nèi)閣文庫和前田家尊經(jīng)閣文庫所藏的《二刻英雄譜》,至于影印本通行的京都大學(xué)文學(xué)部所藏《二刻英雄譜》乃是后印本。
針對插圖及其標(biāo)題,佐々木睦先生頗有研究,說上圖下文式本子的插圖和正文是由畫工和寫工分別制作,畫工根據(jù)“交戰(zhàn)圖”“興兵圖”之類的簡單指示而從范本選出人物和背景做活兒,因此不同書的不同場面往往會出現(xiàn)極其相似的插圖。筆者懷疑畫工受到的指示就是插圖的標(biāo)題,標(biāo)題是由寫工寫的,大多是草草了事,因此不一定對應(yīng)下文的內(nèi)容,甚至滿是錯誤。喬光輝先生則重視戲曲舞臺演出對插圖的影響,因而虛擬式的插圖動作、模式化的構(gòu)圖設(shè)計比比皆是,而下層繪工、刻工對文本各自各的解讀、誤讀引發(fā)了插圖內(nèi)容的多樣化,竟產(chǎn)生了文縐縐的梁山好漢形象,這反映了朱熹對建陽地區(qū)教育和刻書業(yè)的深刻影響。筆者對插增兩本和有關(guān)版本的插圖標(biāo)題已進(jìn)行過比勘,下面就新發(fā)現(xiàn)的部分看一下。
卷二
甲本(19a~20a) 評林本(18a~19a) 劉興我本(13a~14a)林沖管住/草料場 林沖入草/場換老軍 管營差林沖守草場
(19b缺) 林沖入廟/看見火起 林沖出見火燒草場
陸謙放火/燒草場 林沖殺死/陸謙三人 林沖刺死陸謙富安
卷三
甲本(1a~12b) 評林本(1a~12b) 劉興我本(1a~9b)林沖醉臥/雪堆中 林沖被莊/客吊倒 眾莊客吊打林武師
林沖被捉/遇柴進(jìn) 柴進(jìn)喝退/解下林沖
林沖逃走/梁山泊 柴進(jìn)對林/沖說梁山 柴進(jìn)教林沖上梁山
林沖酒店/題嘆詩 沖在酒店/醉后題詩 林沖題詩朱貴詐扭
林沖店內(nèi)/見朱貴 林沖被朱/貴扭住
王倫杜遷/見柴進(jìn) 林沖同朱/貴上船 朱貴引林沖渡水泊
(4a缺) 朱貴同林/沖見王倫 嘍羅引林沖見王倫
(4b缺) 林沖苦告/入伙不從 王倫拒辭林沖下山
王倫要討/投名狀
林沖下山/投東去 林沖同嘍/羅下山寨林沖趕走/那漢心愁 林沖山下趕走挑夫
楊志大怒/趕林沖
林沖忿力/戰(zhàn)楊志 林沖楊志/二人相斗 林沖山下大戰(zhàn)楊志王倫等勸/住二人 王倫相勸楊志入伙(7a缺) 王倫排酒/與志送別楊志復(fù)職高俅喝出
楊志在京/賣寶刀 楊志在街/上賣寶刀 楊志賣刀殺死牛二楊志怒恨/殺牛二 牛二與楊/志逼口
楊志拿刀/去首官 楊志同眾/人見府尹 府尹刺配楊志充軍楊志投見/梁中書 解楊志去/見梁中書
(9b缺) 梁中書囑/咐來日比試 梁中書教場演武藝周謹(jǐn)與楊/志比箭 楊志周謹(jǐn)/二人比試 楊志與周謹(jǐn)比槍法各人稟中/書去比試楊志射周/謹(jǐn)落馬 楊志周謹(jǐn)/二人射箭 楊志箭射周謹(jǐn)落馬(11a缺) 索超楊志/二人比試 楊志與索超比武藝(中書與夫/人慶賞)
朱仝雷橫/去捕賊 眾土兵綁/拿劉唐 靈官廟雷橫捕劉唐雷橫廟里/投劉唐 眾土兵入/晁天王莊 晁蓋致酒款待雷橫卷六
甲本(5b~7a) 評林本(5b~6b) 劉興我本(4b~5a)(武松押王/婆出首) 武松帶眾/鄰人到縣 武松帶眾到官聽審(6a缺)
將王婆剮/死示眾 府尹刺配/武松當(dāng)軍
(武松十字/坡投店) 武松同公/人入酒店 武松公人入店飲酒卷七
甲本(10a、19b) 評林本(10a、19a) 劉興我本(7b、13b)燕順置酒/待宋江 燕順扶宋/公明上坐 燕順兄弟同拜宋江……
花榮計策/捉秦明 秦明連馬/跌下陷坑 秦明人馬跌落陷坑
插增甲本與其他兩個本子的插圖標(biāo)題之間很少有明顯的對應(yīng),插圖本身的關(guān)系也可想而知。總之插圖和標(biāo)題雖然不能忽略,但不得不說沒有正文那么規(guī)律。筆者認(rèn)為分析版本系統(tǒng)時插圖標(biāo)題僅有次要的功能,未及正文比勘的可靠。不過插增甲乙兩種之間確實有些瓜葛,因而讓我們期望插增乙本相對部分的發(fā)現(xiàn)。馬幼垣先生曾遍走全球,好容易找到了幾冊殘本,然后宣稱“搜集插增本的工作顯然已告一段落”,這次艾先生的新發(fā)現(xiàn)卻給我們顯示了世上還會有插增本待賈者也。
注:
①?[日]白木直也《巴藜本水滸全傳の研究》,自印本,1965年,第91頁。
②說在下文。
③鄭振鐸《巴黎國家圖書館中之中國小說與戲曲》,《中國文學(xué)研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頁。
④[法]P.Demiéville,“AU BORD DE L’EAU,”T’oung Pao,44,1956.
⑤[荷]J.J.L.Duyvendak,“An Old Chinese Fragment in the Bodleian,”Bodleian Library Record,2:28,1949.
⑥馬幼垣《水滸論衡》聯(lián)經(jīng)出版1992年版、《水滸二論》聯(lián)經(jīng)出版2005年版、《插增本簡本水滸傳存文輯?!纷杂”荆?004年。
⑦艾俊川《插增本〈水滸傳〉的搜尋研究與鄭振鐸的篳路之功》,《且居且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786b50102uxqd.html
⑧[德]H.Walravens,Two recently discovered fragments of the Chinese novels San-kuo-yen-i and Shui-hu-chuan,Hamburg,1982.
⑨?[日]氏岡真士《三十卷本『水滸傳』について》,《日本中國學(xué)會報》第
63集,2011年;[日]氏岡真士《試探百二十四回本〈水滸〉的底本》,信州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學(xué)科編〉》第45號,2011年。
⑩?十卷本卷二10a、佐賀本卷一31a、《漢宋奇書》卷六7a。八卷本卷一19b雖無七絕,回碼回目仍在“林沖問有什么話說……”之前(正文無“要緊”2字)。十卷本是指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德聚堂刊本,佐賀本是指日本佐賀大學(xué)附屬圖書館所藏的圣德堂刊本,即《漢宋奇書》的底本。八卷本是指南京圖書館等幾處所藏的縮寫本。參看[日]氏岡真士《兩種“出像”本〈水滸〉在百十五回諸本中的位置》,《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第15號,2010年;[日]氏岡真士《〈征四寇〉溯源》,信州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學(xué)科編〉》第46號,2012年。
????馬幼垣《水滸二論》聯(lián)經(jīng)出版 2005 年版,第26、188、198、475 頁。
??馬幼垣《水滸論衡》聯(lián)經(jīng)出版1992年版,第127頁。
?[日]丸山浩明《明清章回小說研究》汲古書院2003年版,第215頁;黃海星《東京大學(xué)綜合圖書館藏藜光堂本〈水滸傳〉一探》,香港大學(xué)《東西方研究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宣讀稿,香港,2007年;劉世德《〈水滸傳〉簡本異同考(下)-劉興我刊本、藜光堂刊本異同考》,《文學(xué)遺產(chǎn)》2013年第3期;[日]氏岡真士《鄭喬林本〈水滸〉的特征》,《高田時雄教授退休紀(jì)念東方學(xué)研究論集》,東方學(xué)研究論集刊行會,2014年。
?說在下文。參看[日]氏岡真士《“英雄譜”諸本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學(xué)中國語學(xué)文學(xué)論集》第24輯,2012年。
??[日]氏岡真士《『水滸傳』と余象斗》,信州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學(xué)科編〉》第38號,2004年。
?劉世德《談〈水滸傳〉映雪草堂刊本的底本-〈水滸傳版本探索〉之一》,《明清小說研究》1985年第2期。參看注⑨。
?聶紺弩《〈水滸〉五論》,《中國古典小說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頁,其所稱“日本東京文理大”如今成為筑波大學(xué)。參看注?。
?[日]佐々木睦《上圖下文式插圖研究序說》,《饕餮》第9號,2001年;[日]佐々木睦《上圖下文本の制作工程について》,《饕餮》第10號,2002年。
?喬光輝《象征與變形:建本〈水滸傳〉插圖之于文本的接受》,《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4年第5期。
??[日]氏岡真士《談插增本〈水滸〉的插圖標(biāo)題》,《信州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第1號(通卷48號),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