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齊賢飲酒罷相
酒,相傳為杜康發(fā)明,自它誕生以后,便與人類生活結(jié)下不解之緣。古往今來,飲酒能演繹出一幕幕引人入勝的故事,也會造成一件件令人遺憾的事故。所以,何時何地能否飲酒、飲用多少,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問題;尤其是政治人物,更不可等閑視之。
北宋宰相張齊賢就曾因飲酒過量而招致罷相。事情是這樣的: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冬至,皇宮舉行朝會儀式,文武百官朝見天子。如此莊重場合,宰相張齊賢卻以醉酒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他衣冠不整,站立不穩(wěn),搖搖晃晃,“幾顛撲殿上”。御史中丞見此情形,當即彈劾張齊賢失儀。張齊賢連忙解釋:“因為天氣寒冷,故而飲酒抵御風寒,以至于喝醉了。”解釋歸解釋,但他自知違規(guī),只好叩頭謝罪。宋真宗對他說:“卿為宰執(zhí)大臣,何以做百官表率?朝廷有憲典,我不敢徇私,卿即聽候處理?!比煲院?,朝廷罷免了張齊賢的宰相職務。
客觀地說,張齊賢不愧為一代名相。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志存高遠,苦心向?qū)W。宋太祖西巡洛陽之時,年輕的張齊賢竟然跑出來攔駕,要求向君王建言獻策。宋太祖將他召入行宮,他指天畫地,條陳十事。宋太祖認為其中四條很好,而他堅持十條都重要,于是兩人爭吵起來。宋太祖只好讓人把他拉了出去,但心里還是很欣賞這個年輕人。張齊賢于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無論是在地方為官,還是入朝拜相,他都善于用事,敢于擔當,政績卓著。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足智多謀,富有軍事才能,曾率兵與契丹作戰(zhàn),頗有戰(zhàn)績。他不僅在政治、外交、軍事方面做出較大貢獻,在文學方面也頗有建樹,所著《洛陽縉紳舊聞》《孝和中興故事》均為世人稱道。但是,張齊賢也有其缺點,飯量雖大度量卻小,喜歡飲酒,個性另類,不事儀矩。
現(xiàn)在看來,因飲酒失儀而罷相,未免過于嚴厲,對張齊賢來說,也確實很冤枉。畢竟只是酒后失態(tài),并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古代中國為禮儀之邦,在朝會儀式上失儀絕非小事,如若上綱上線的話,可以說是欺君罔上。按當時憲典,因此罷相可謂理所當然。宋真宗這樣做也無可厚非:這樣體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特殊;不因為自己很欣賞張齊賢的才能,也不因為張齊賢為大宋做過很多貢獻,就讓事情不了了之。該罷相,就得罷相。這樣也有利于張齊賢引以為戒,至少警示他在飲酒問題上要嚴于自律。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