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靜
在倫敦的塞爾福里奇(Selfridge)百貨商場,有一個被命名為“Agender Clothing”的區(qū)域,集合了一大批以“性別消解”為特點的品牌,包括“Comme des Gar?ons”等在內(nèi),其服飾特點之一就是性別無差異化(unisex style),例如一件寬大的男女皆宜的外套,或者粉色在褲子上的運用。涇渭分明的男裝和女裝時代正在瓦解,倒是從某種角度,印證了伍爾夫所說的“雌雄同體”。
“女扮男裝”大概是最早的一種中性表現(xiàn)。在歐洲性解放運動前夕的上世紀60年代,伊夫·圣·羅蘭為女性設計了剪裁合身的男式晚禮服“Le Smoking”,之后,經(jīng)過攝影大師紐頓(Helmut Newton)之手成為經(jīng)典。2012年,巴黎大皇宮曾做過紐頓過世后的首次回顧展,這張拍攝于歐布里奧街(Rue Aubriot)的照片擺在醒目位置,女模特服帖的短發(fā)梳在腦后,領結、馬甲和筆挺的長褲,與裸體的模特交錯而立,我當時站在這張巨幅照片前,目光完全無法集中在“裸體的女性”身上,反而是身著“Le Smoking”的她,其中的“性意味卻得到了加強”,居然有令人心跳的隱晦含義,而這種觀感,對男性而言其挑逗意味就更為明顯了。
在“利用男裝展示女性性魅力”方面,奧斯卡得主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可以算作鼻祖,尤其是30年代她初到好萊塢主演的《摩洛哥》(Morocco)中,頭戴禮帽身著男裝的吸煙形象,有“蠱惑人心的魅力”,被后世無數(shù)次模仿。事實上,前者正是圣·羅蘭設計“Le Smoking”的靈感繆斯。
這種性意味讓女性主義者們敏銳地嗅到了男權的味道,“畢竟還是為了取悅男人”,這顯然仍與那個美好的“平等”愿景相距甚遠。
學者李銀河曾總結,從對女性地位的總體看法上,女性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馬克思主義也認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會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如果說早期的中性美,是以在女性身上展示男性力量為主,之后卻發(fā)現(xiàn),好像數(shù)學里的相遇問題,原來兩頭各有一個黑點正在吭哧吭哧地往中點移動。
早在1994年,英國評論家馬克·辛普森(Mark Simpson)就提出了“都會型男”(Metrosexual)的概念,用來指代那些“住在大都市且十分在意外表的異性戀男子”,并將貝克漢姆引為其中代表。他們恍然大悟,原來時刻不停照鏡子的男人,并不是自己身邊才有。
從對注重外表和護膚的男人有偏見,到如今男人的顏值“成為第一要緊事”,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也只用了10年時間。有意思的是,即便是競技體育界的世界冠軍寧澤濤,社交媒體的關注重點也全程圍繞臉蛋和身材展開。
另一個現(xiàn)象則是,“80后”成為“叔叔阿姨”級別后,十五六歲少年身上“雌雄莫辨”的美正在得到他們的傾心。以往少年特別是少男形象在藝術作品中,常以同性戀設定出現(xiàn),例如白先勇在他的小說中創(chuàng)造的形象。而今的事實則是,少年的形象大都陽光向上,打動人心的是“還沒有明顯區(qū)分的世界”的部分。例如《這個殺手不太冷》中波特曼扮演的那個少女。相對“蘿莉”,“正太”恐怕又受到更多的追捧,幾乎是“母性意識覺醒”的體現(xiàn)。從流行的少男組合,到“少年密集型”真人秀節(jié)目,都是時下審美傾向的例證。一方面,從市場反饋的角度,女性美確實很難再挖出新意;另一方面,恐怕這也正好符合當下女性作為電視娛樂消費主體的“政治正確”,但它和所謂女性主義影響其實還有些距離。
按照普遍的觀點,中國并沒有過真正意義上自下而上的女性主義運動。倘若說有,也很大程度上只是“80后”這一代對社會資源的下意識爭取。在他們出生的10年里,中國人口增長超過2億,其中包括5000萬獨生子女,“在孤獨敏感的社會語境中,女性主義的觀念開始在她們當中滲透”,要變得“獨立自主”,更重要的是需“強大”。就像格里爾(Germaine Greer)在其著作《女太監(jiān)》(The Female Eunuch)中所稱,在男權社會中,每個女人都像太監(jiān)一樣被去勢,以便獲得女性氣質(zhì),而強大的獨立的女性氣質(zhì)才是人類的革命性的未來。
于是當“80后”聽到波伏娃那句語錄——“一個人并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變?yōu)榕缘摹?,部分人會眼前一亮,更多的人是懵懂,但“獨立自主”一詞畢竟深入人心。
如果從時尚圈預判趨勢,“中性審美”已然跳出“女生男性化”和“男生女性化”,而是你我各走一步,歸籠到“同一個區(qū)域”。上述說法的貼切之處在于,不論男女確實已經(jīng)可以實現(xiàn)在商場的“同一個區(qū)域”購物,比如前面所說到的倫敦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小眾品牌如法國的AMI或études Studio,毫不避諱貼身,同一款上衣的S號,既適用于身材瘦小的男人,也適用身材中等女人。一線品牌自然也是推波助瀾者,從去年秋冬秀場到今年各大時裝周,多是“模糊性別”的設計。相比于Gucci新任設計總監(jiān)米歇爾(Alessandro Michele)推出的穿紅色蕾絲裝男模特,米蘭時裝周上普拉達女士(Miuccia Prada)線條柔和顏色清麗的男士襯衫倒更為人所動。中性風并不新鮮,只不過這一次直接消解了性別,參與品牌更多,來勢更兇猛,以至于一個時裝記者寫道:“大概中性風一波接一波的緣故,到了巴黎時裝秀,男模特們還沒出來,我居然做起了買一條半身裙的白日夢?!?/p>
時尚男女在中點握手言和,冷硬與柔美此消彼長,其他人則在10年里與這個流變共同成長。尤其中國的現(xiàn)實中,不管人們是否有意愿,全面開放二胎的消息都宣告了獨生子女一代的終結?!?0后”最大的35歲,最小的25歲,基本都已進入社會,同時也是“剩男剩女”組織中的主力。如果說孤獨成為他們與生俱來的特征,那么尋找歸屬感對這一代人而言,顯然是一種來自本能的自主。10年前,《時代》周刊亞洲版曾將李宇春放在封面,她的中性形象確實也影響了中國“80后”一代的時尚?,F(xiàn)在,李宇春從“殺馬特”到了紀梵希,看上去高檔了,本質(zhì)卻沒有什么變化,這不禁令人好奇:如今仍然捧之為偶像的,是否還是當年那批人;10年前不認可“中性美”的人群,經(jīng)歷不同審美觀的洗禮后,如今是否又往前走了一步。又或許,當年追求自由與反叛的姑娘,正在家相夫教子并以此為傲,而當年曾吐槽“不男不女”的高中生,正對今年秀場上的性別融合風大呼過癮。
他們以并不對立的方式互換位置,征用了對方的眼光。而這,只是這一代人身上眾多變化與融合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