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立璇 編輯|張薇 插畫|程老濕
蘇珊·凱恩做個安靜的內向者,讓聒噪見鬼去
文|羅立璇 編輯|張薇 插畫|程老濕
害羞、孤僻、不善交際,內向的人總會被貼上一些略帶貶義的標簽。蘇珊·凱恩(Susan Cain)女士在受夠了社會對內向者的偏見后,大大方方接受了自己是名內向者的本來面目,結束了與性格背道而馳的華爾街律師的工作,專職進行關于內向者的研究,花了7年時間,她完成了《安靜—內向性格競爭力》一書,還登上了TED講壇進行了一場為內向者“翻案”的演講。
人物PORTRAIT = P
蘇珊·凱恩(Susan Cain)= C
P:你一直強調,要將“內向”和它的親戚們“羞澀、靦腆”等區(qū)分開,為什么?
C:羞澀與內向是不同的性格。羞澀是對社會評論的恐懼,比如說在一個面試里你會擔心別人對你的評價。而內向是你怎樣對刺激作出回應,包括來自社會的刺激。內向者不喜歡過于頻繁的外界刺激,更傾向于駐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外向者則喜歡刺激、喜歡頻繁應對不同的新情況。
P:你把人們對外向者的推崇總結為一種偏見,而個性文化的流行又加深了這種偏見。這種偏見是如何難以逾越的?
C:如果你的本質與你所處文化的期待不一樣,這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自我危機。人們都希望你能更加外向,大多數(shù)人會試圖服從,這意味著將消耗你很多的能量,而這些能量本可以用來做一些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事情。內向者生活在外向理想型的社會中,就如同女性在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一樣,自身的價值大打折扣。
P:在你看來,內向者的哪些價值是一直被低估的?
C:內向者的價值被低估了,他們更專注,更適合進行創(chuàng)意性的生產(chǎn)。適度的孤獨其實是有益的。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通常是擅長變換思維的人,同時他們往往也是極為內向的人。這是因為對于創(chuàng)造力來說,獨處是非常關鍵的。過度的刺激似乎會妨礙學習。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一次安靜的叢林漫步之后,學習效果遠遠優(yōu)于穿過一條喧鬧的城市街道。
P:你說,內向者能做到很多人們認為屬于外向者的東西。你也做了一些改變來回應現(xiàn)實生活對你的需求,比如,你花了一年的時間來練習公開演講。對于這種在個性范圍內的改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C:我的書出版的時候,我知道我必須接受很多采訪、進行演講等此類活動。而我是一個非常安靜、說話聲音很小的人。我覺得我永遠也不會是一個優(yōu)秀的演講者。但是后來我認識了一個很有名的作家,是個內向者,他在演講臺上也非常安靜,經(jīng)常停下來想合適的詞匯。他讓我認識到,實際上我能成為一名很好的演講者。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激情和有趣的故事,還有重要的信息,這些才是構成成功的演講者的要素,而不是上躥下跳、大聲講話。真正重要的是你試圖傳遞的信息。
P:這也是很多內向者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克服公開發(fā)言中的恐懼和緊張從而進行有效的自我表達?
C:這對我的確是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停地、重復地、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你不會一開始就上TED演講,而是從一小撮你認識的、很友好的人里面開始。你還可以在一些當?shù)氐纳鐓^(qū)組織注冊,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去參加一次活動,和里面的人講話。你說得多壞、多緊張都沒有關系。
當你不那么焦慮的時候,你會察覺到每一個觀眾不同的個性。當你在演講的時候,重要的是你試圖傳遞的信息和你的觀眾,所以把你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觀眾身上即可。當我要開展一個艱難的對話時,我經(jīng)常會換位思考,揣測對方的心理。
現(xiàn)在我依然會因為要跟一堆人說話而覺得不舒服,即使是跟我的家人。其實不需要完全克服你的恐懼。沒人期望你成為一個交流的專家。誰關心呢?你只要言之有物,就會有人聽你說話。
P:還有一種公開發(fā)言的場景是,頭腦風暴。可頭腦風暴看起來更像是外向者的狂歡,內向者有可能改變劣勢嗎?
C:心理學家卡梅隆·安德森(Cameron Anderson)和蓋文·凱戴夫(Gavin Kiduff)的研究顯示,言語表達得更為自信的人并不一定有最好的主意。實際上,我認為頭腦風暴對外向者和內向者都沒有好處。人們研究頭腦風暴已經(jīng)快50年了,結果顯示無論是對于外向者還是內向者,頭腦風暴其實并沒有什么很大的用處。人們應該先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一起討論。頭腦風暴對所有人都是個問題,它沒有任何質量。
如果讓我來做頭腦風暴的主導者,我就會把組員全部送回家,讓他們把主意想好了再過來?;蛘咦屗麄?0分鐘以后把想好的東西交上來。通常我也保證聽到每個人的意見。
P:你給內向者們的建議旗幟鮮明,一是做自己就好了,別指望自己能成為喋喋不休或滔滔不絕的人,二是必要時,也要延伸自己,逼自己一下。做自己和逼自己的邊界在哪里?
C:我們應該控制自己的行為在一個我們可控的范圍內,還是簡單地做自己就好?我所知道的一個答案,是心理學教授布萊恩·利特(Brian Little)的“自由特質理論(Free Traits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我們天生的因素與文化賦予了我們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內向,但我們可以在某些“個人核心項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個人核心項目”是指我們認為有意義、可以進行管理、沒有太大壓力,還會得到他人支持的事。也就是說,內向者可以為了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愛的人,或者任何他們重視的事情表現(xiàn)出外向者的一面。
P:內向者偶爾也能戴上外向的面具?
C:如果你能恰當運用,自由特質策略會變得很有效,如果你用過頭了,只會適得其反。不同在于,那些性格之外的行為是為了一項值得的任務而做出的暫時性改變,還是將努力用在一項并不關注的事情上。
P:扮演偽外向者,還得保持真實。這不矛盾嗎?
C:“恢復壁龕”是布萊恩·利特提到的一個術語,指那些你想回歸真實的自我時要去的地方。它可能是空間上的,也可能是時間上的,就像利特會在兩次演講之間躲進衛(wèi)生間。扮演超性格角色的最好方式是,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恢復壁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