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波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193-01
古詩詞在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古詩詞的教學可以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也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1 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誦讀古詩詞的目的
誦讀古詩詞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地咀嚼、玩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人類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同時,優(yōu)秀的古詩詞將成為促成學生人格的全面成長,啟迪他們一生的源頭活水。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實現(xiàn)“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豐富自己的語言。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詩詞數(shù)量偏少,遠遠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發(fā)展的需要,不能適應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需要,如果希望學生在古典詩詞的海洋中不斷學習、提高,就要補充大量的名家名篇,使學生融會貫通,學有收獲。
2 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應貫穿古詩詞的教學
2.1喚醒誦讀潛能,調(diào)動誦讀情感
小學生正處于記憶發(fā)展的高峰階段,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讓學生在一生記憶力最佳年齡誦讀經(jīng)典,將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潛能,通過輕松愉快的誦讀活動,將使他們的識記能力得到鍛煉,提高記憶力。
只要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詩的音韻節(jié)奏,領略詩的音樂美,并發(fā)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就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記憶潛能,使學生有誦讀的愿望、興趣,不用老師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誦古詩,同時發(fā)展了記憶能力。
2.2提高誦讀認識,激發(fā)誦讀興趣
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又說“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迸d趣是指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的心理傾向。讓學生吟詩背誦,自讀自悟、質(zhì)疑問難,細細品味古詩詞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是最能調(diào)動學生興趣的了。因為我們引導學生誦讀的都是古詩中的精華,這些詩詞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魅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像唐朝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中學生只要知道了“金絡腦”的意思,就能大致了解詩歌意思了。老師只要再引導學了解詩人生平,生體會到詩人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躍躍欲試的情感即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突破理解的重點、難點,就一定會更加喜歡誦讀。如果老師再組織一些課堂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他們將把誦讀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恐怕比背誦幾百首詩詞對學生素質(zhì)的積極影響更大。
2.3感悟誦讀快樂,促進誦讀體驗
陶行知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雖然誦讀古詩詞重在“誦讀”,但是因為古詩詞的語言精煉,年代久遠,內(nèi)容深刻,表現(xiàn)著作者的豐富閱歷,因此有些不易為小學生理解。他們往往能把一首詩詞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明白詩詞內(nèi)容,自然沒有興趣。
如果學生從小就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誦讀聲中長大,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詩詞所包含的意境和韻味,體驗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感受到愛的美好,體驗到詩詞的美妙,生命的崇高。這必將對他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2.4提高誦讀水平,培養(yǎng)誦讀能力
小學生做事往往帶有很濃的情緒特點——做得越好越愿意繼續(xù)做。同樣,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學生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他們的成就感,對誦讀水平高的,要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誦讀水平低些的,只要有進步,就應當場表揚,加以贊賞,這樣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慢慢的,在學生對誦讀有了一定的積累、興趣、體驗之后,就要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幫助他們了解押韻、對仗、平仄等知識,使他們從誦讀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提高誦讀實效。
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詩詞中所表現(xiàn)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品格、修養(yǎng)和懷抱。學生一遍遍地誦讀朗朗上口的詩詞,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在誦讀中不斷地探究詩詞的內(nèi)涵,提高學生理解能力;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學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表達能力……他們必定會對祖國語言、民族文化產(chǎn)生深深的熱愛之情,對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成為一個有愛心、有信心的人。
2.5收獲誦讀成績,養(yǎng)成誦讀習慣
學生在實現(xiàn)古詩詞“量”的積累的同時,隨著他們閱歷、知識的增長,對所背誦的古詩詞理解會越來越深刻,久而久之,內(nèi)容與理解便會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運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寫作文時學生有了唐詩宋詞的功底,文章會大放光彩。
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要學生把誦讀古詩文當做一種興趣,一種習慣,就能提升藝術品位,豐富生活,提高語文素養(yǎng)。當學生在千古美文的滋養(yǎng)下,明白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詩句的意思后,一定會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上,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成長為一代新人,成為社會的棟梁。而這,正是課程改革的目標所在。